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

文/慵懒范儿

《故事里的中国》,再次把电视剧《渴望》拉回观众视线,30年前的一幕幕又一次再现在我们的眼前。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1)

它是中国第一部长剧,是中国影视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横空出世,一下成了国人的“宠儿”。

老百姓终于可以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够和爸妈、孩子一起,边磕瓜子边看中国人自己拍的电视剧,而且可以津津乐道地和电视剧里的“家长里短”,一起谈论自己身边的家长里短。

这么平凡的剧情为什么能撬动亿万观众的心呢?

因为它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每件事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是老百姓日常里推不开甩不掉的家事,它一下就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心之共鸣,戏之灵魂。

01 悠悠岁月……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

《渴望》,就是几个朋友围着餐桌侃出来的故事,整部戏就是7万字的故事,导演鲁晓威他们硬是为老百姓整出了50集脍炙人口的电视剧。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2)

鲁晓威在《故事里的中国》对董卿说:“故事就是一个大姑子孩子丢了,让弟媳捡着了。”

轻飘飘的一句话,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情节,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的距离。

可一经播出,”万人空巷,世人争说“。好评如潮。

在当时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摊位码头,就连幼儿园的老师都不教小朋友唱儿歌,而改成唱《悠悠岁月》了。

如此空前,始料不及。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3)

这种轰动让人民日报的原副主任蒋元明坐不住了,他亲笔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篇剧评,他无不感慨:“老百姓关心的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家长里短。”

这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

这部剧从头到尾讲的就是待人处世的俗理,但它触动的是人们最柔软的心。

故事的主人翁刘慧芳陷入了一段复杂的恋情中,面对两个追求者她迟疑不决。

一个是车间主任宋大成,对她家有恩。孤儿寡母的她家,平时重活、脏活、累活都是宋大成大包大揽,刘妈妈希望慧芳嫁给他。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4)

一个是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慧芳渴望爱情,更渴望知识,面对有文化的王沪生,爱情的天平自然而然倾斜于王沪生。

她选择了王沪生。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5)

但最终因为一个弃婴让她的爱情陷入“泥潭”,就连她亲生的儿子也没能挽救她的婚姻。

王沪生选择了逃避,她选择留住“弃婴”放手爱情,她给“弃婴”起名“刘小芳”。

一个寡妇带着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她不得不面对:猜疑、误解、辛劳和生活的万般考验。

“这样执着,究竟是为什么?......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不管是对还是错,慧芳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小芳生病她自己扛,哪怕卖血也要把孩子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小芳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她不得不“狠心”还给人家;被朋友月娟泼脏水她仍然选择忍气吞声。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6)

不过,月娟的话是那么刺耳:“宋大成,你虐待老婆,跟别人胡搞,我要去告你”。

这一刻,一个女人的自尊被剥离得荡然无存,慧芳被彻底击垮了,她出了车祸,在医院昏迷了好几天。

醒来后她没有责怪任何人,此时,众人似乎一夜之间全明白了她的好、她的难、她的善。

这就是人性最本能的反应,有点小小的自私,又有着本性的善良。

剧中,刘慧芳默默地承受着一个个扑面而来的困惑、坎坷,哪一个不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生活中的痛?而刘慧芳的善,又何尝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真、善、美”。

剧中的热心助人、善解人意的宋大成;把慧芳姐妹拉扯成人的刘妈妈;还有嘴硬心软、骨子里善良的徐月娟……当你看着一个个的他们,似乎就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起20年前,高晓松游历欧美,和外国人的对话。

外国人问他:“你们中国人和我们的区别是什么?”

高晓松想了又想,认真地回答:“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用‘温良恭俭让’生活了几千年,你们相信法律,我们相信善良,我们世世代代就靠传统的文明来塑造我们中国人的人格。”

《渴望》的“温良恭俭让”,正是该剧红红火火的魅力所在。

钱钟书先生评价说:“红楼(《红楼梦》)有荣宁二府,《渴望》有王刘两家。”

可见,《渴望》的艺术造诣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据说,当时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名著《围城》改编的电视剧也开播了。虽然也是满堂彩,但不及《渴望》的轰动效应、创新效应。

02 这部剧就该火,不火就愧对为此剧无私奉献的所有剧组人员

拍这部电视剧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只给了110万的预算经费。

鲁导怕超支,拍摄时一分一厘的“抠”,拍完50集电视剧,竟然只花了97万,还省下13万元上交了。

他在《故事里的中国》说完这句话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可以想象,当年的他,拍戏时心里是多么的忐忑和憋屈。

鲁导说:“不敢大手大脚花钱,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了,欢喜50集,不成,恶心50集。”

正是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心态,他们拍戏时反倒没有思想包袱,自然呈现出来了一种更真切的美感。

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们成功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7)

只是经费卡得够呛,110万,每集2万多一点,就是在当时,拍一集剧也得上10万的费用。

他们,一群善良的人聚在了一起,无私的为这个剧奉献着自己,开创了中国长剧的历史先河。

真的,你不听鲁晓威讲,就真不知道当时的拍摄条件有多艰苦。

他们租了一个废弃的体育场,自己动手搭起摄影棚;摄像机是电视台、综艺节目不用了的,他们像宝贝一样呵护着用;转换台是人工的,自己动手捍了300多个接点才能勉强用,每天还要用手狠劲拍,颜色才能一致。

要说这已经是苦到齁了吧,可鲁导他们还“处处省”,用他的话说:“艰苦奋斗”。

他们“艰苦奋斗”到什么程度呢?

在当时已经有名的李雪健老师,拍一集剧只有100元的报酬,蓝天野老师因演得是配角,每集只有75元。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8)

他们拍戏时不分演员和职员,不分大腕和龙套,每天自己动手弄景片、灯光,当晚拆景给第二天布景,通常都是忙到凌晨一、二点才能收工。

他们就这样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与剧共情,把现实的苦和剧中的坎坷叠加在一起,使故事中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张凯丽接到“慧芳”这个角色时,她立马想起自己姥姥的经历和“慧芳”是如此相似,姥姥弟弟的孩子8个月大时就没妈了,姥姥当时已经有5个孩子,但她毅然决然地接管了她弟弟的孩子。

这种无私和善良,影响着凯丽的为人,也给了凯丽一份底气,加上角色的底色,她把角色演成了“万人迷”。

她说,是奶奶成全了她,没有奶奶的言传身教就没有今天的凯丽。

《渴望》播出后,“慧芳”真的深入到观众的骨髓里了。

很多年后,她坐出租车,被司机认出,司机激动的说,我瘫痪在床的奶奶很多事都不记得了,但她还记得你。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9)

善良的凯丽马上叫司机打电话给他奶奶,当奶奶听到是凯丽的声音时,激动的不能自己:“是凯丽吗?是慧芳吗……”电话两端满脸泪目。

这种能够深入到观众骨子里的戏,即使它再平凡,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董卿说:人的最低境界是平凡,最高境界也是平凡。

一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渴望》,打动人心的就是它呈现给观众的全是心里的热乎气:温暖、真情、幸福。

所以,生活中的人们急着去效仿、急着去追寻。

当年,观众杨守千,看了《渴望》后,给鲁导写信说:慧芳这么好的人,你怎么忍心让她是这样的结局呢?我给你再写5集,让慧芳的日子变好。

25岁的他看了《渴望》后,心心念念找到了他心里的“慧芳”。

那个年代,很时髦的一句话就是:娶妻就娶“刘慧芳”。

那个时代,因为有鲁晓威、李雪健、蓝天野、孙松、张凯丽、杨青等一群文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他们成全了《渴望》,同样,《渴望》也带给了他们的辉煌,如今的他们,个个都是文艺界的大腕。

早些年,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写道:中国人在面对不平等待遇和欺辱时,总是选择忍气吞声,一副“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的姿态。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躬行的“谦卑和善良”。

《渴望》的灵魂就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对的事,但我可以选择善良。这或许就是内心最强大的一种力量。

03 时代在变,中国人的善行始终没有变

有人感叹:如今“良恭俭让”这个词都无人提及,变成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

其实不然。

30年后,《故事里的中国》再现《渴望》时,观众座无虚席,而且每一个观众都是自发地报名前来,其中不乏年轻人。

在回顾“当年”时,他们的泪点不亚于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10)

2019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北航女博士孙玉晴,更是青年人中的典型代表。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11)

她是现实生活中“慧芳”的女儿“小芳”,她用她稚嫩的双手接过“慧芳”手中“善良”的接力棒,带着养母求学。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轮为一名“弃婴”被养父母收养。

养父是一名小学老师,养母没有职业,靠养父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

捡到她,家里平添一张嘴,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可偏偏在她一岁多时她又生了重病。

无奈,年近花甲的养母,为了给她治病,不得不出去捡废品。

玉晴说养父母又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第一次是生身父母抛弃了她)。

懂事的她读完高中,看着已经年迈的养父母,她决定放弃学业,出去打工养活自己,但遭到养父母的一致反对:“必须把书读好。”

当她踏上求学路的第二天,养父离世了。

她为了完成养父母对她的心愿,她咬紧牙关求学。

在校期间,她一边发奋学习一边做兼职,她还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学习目标:考取全日制本科(她高考是高职高专)、考研、读博士。

在她考取北航博士研究生时,养母病了,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她毫不犹疑地带母上西安求学。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12)

她坚定地“反哺”,成了当代年轻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她又仅仅是当年轻人中的一个代表,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孙玉晴”。

玉晴的养母虽然已经成了“老小孩”,但在节目中,她却一直紧握着玉晴的手不放,可见,母女情之深厚。

渴望几几年播出的(当年渴望开播万人空巷世人争说)(13)

当年看《渴望》,年少轻狂,真的不太理解《渴望》为什么会那么深入人心,走到哪里,不是谈“慧芳”,就是唱《悠悠岁月》,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渴望》的味道。

今天,董卿带着我们在《故事里的中国》再次重温《渴望》,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渴望》的魅力所在。

因为,不管时代怎样进步,不管人生有多少个选择,但,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底色是善良,我们可以放弃很多事,但我们绝对不会放弃做人的底色。

善良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人们去颂歌。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争议,请联系作者,谢谢!

作者 慵懒范儿,一位热爱文字,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的小女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