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示意图(云南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岗)

昆仑山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座山,但昆仑山在哪里?全国各地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唐代至清代文献里记载最多的一座就是云南西边的高黎贡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黎贡山示意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黎贡山示意图(云南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岗)

高黎贡山示意图

昆仑山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座山,但昆仑山在哪里?全国各地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唐代至清代文献里记载最多的一座就是云南西边的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泸水县境内,怒江的西岸,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又名高良公山、高黎共山、昆仑冈、分水岭。“贡”为景颇语,是“山”的意思。“高黎贡山”最早始见于唐代著名学者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

高黎贡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生命的避难所”、“野生动物的乐园”、“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的美称。

在高黎贡山内保存有公元前四世纪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古道从成都出发到昆明、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经腾冲到达缅甸、印度、阿富汗。有人说它比北方丝绸之路要早200多年的历史,我认为早2000年都不止,因为从旧石器时代,这条迁徙的大通道就一直存在。4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头上有中国丝绸,最可能的途径就是从云南进入印度,通往埃及。

《洛尼白昆仑丘》中列出的关于高黎贡就是昆仑岗的文献记载有很多:

1)《正德云南志》中有“高黎贡山,本名昆仑冈,夷语讹也,在永昌西,越东。”《读史方舆纪要》中有“高黎贡山在永昌府腾越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昆仑冈,夷语讹为高良弓山”。1984年版的《保山市地名志》中有“高黎贡山,在腾冲东120里,旧名昆仑冈,界潞江龙川江之间,蒙氏曾封为西岳”。

2)胡蔚本《南诏野史》中也可以找到“高黎贡山”名叫“昆仑隅”的记载:“异牟寻以点苍山为中岳,乌蛮(东川)乌龙山为东岳,银生府蒙东山为南岳,又封南安州神石为南岳、越赕(腾越)高黎贡山(名昆仑隅)为西岳,雟州雪山(一名玉龙山)为北岳。封金沙江、澜沧江、黑穗江、怒江为四渎,各建神庙”。

3)康熙《永昌府志》:“高黎贡山,在厅(腾越厅)东一百二十里,旧名崑崙岗,又名高仑山,夷语讹为高黎贡,界龙(龙川江)、潞(澜沧江)二江之间,蒙氏僭封为西岳,山势极高峻,自下而上东西各四十里,天晴可望土番之雪山,绝顶有泉东流永昌,西流腾冲,又名分水岭。”

4)《滇略》:“高黎共山,在腾越东北百余里,古名昆仑岗,夷语讹为高良公,界龙、潞二江之间。潞江冬月无霜,而此山巅霜雪严亘,蒙氏封为西岳。”

5)天启《滇志》:“百二十里曰高黎贡,旧名崑崙冈,界在龙(龙川江)、潞(澜沧江)二江之间,蒙氏僭封为西岳,山势极高峻,绝顶有泉,分流而下,又名分水岭。”

6)光绪《云南腾越州志》:“高黎工山,古名崑崙冈,土人谓之高良工,蒙昭僭封为西岳是山,……。”

7)《徐霞客游记》卷九:“由此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弩,……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仑岗,以其高大而言……。”

古语云“玉出昆岗”,高黎贡山南边的缅甸是世界闻名的翡翠出产地,高黎贡山下的云南腾冲自古就是翡翠加工及销售的集散地。今天缅甸北部那加丘陵是古代云南腾冲府管辖的地方,英国殖民时划到了缅甸。

早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两朝时期,“昆仑”是我国南方、南海古老族群的记载随处可见。《南史》、晋张华《博物志》、《旧唐书.林邑传》、宋朝赵汝适《诸番志.占婆国》、《宋史.外国传.占婆国》、《文献通考》卷三二四《四裔考.占婆》等文献均有以下大同小异的记载:“自林邑(越南顺化)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昆仑”。《通典》卷一八八《扶南国》记载:“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皆姓古龙,讯耆老言: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则说:“昆仑诸国,阁蔑为大。”阁蔑就是高棉。也有研究者认为,“昆仑”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群。早在1930年5月,史学家吴晗在《昆仑奴考》一文中就认为:“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拳发黑身的人种。”继吴晗之后,又有岑仲勉、陈序经、赵嘉文、何平、桑耀华、王国祥等学者进行不同程度研究,都提出“昆仑”是我国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族群的观点。(清)蒋旭纂《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南诏中和)五年,南诏征西域昆仑国,献美人,南诏嬖之”南诏在大理,大理西边就是保山(保山最西就是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一带)。

高黎贡山位于滇缅交界处。5万年前,源于非洲的原始人类分化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高黎贡山周边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追赶上早一点进入东亚的老亚洲人C、D棕色人种,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C被赶到东北及蒙古草原,D保留在日本及西藏。

O系分O1沿海支(百越)及O2内陆支(华夏)。O1穿过东南亚,来到广东,分2个方向发展,东支向浙江及北方扩展,西支向云南西双版纳及东南亚发展(据说福建反而属于西支)。O2内陆支分2个方向发展,一支顺长江东进贵州、湖南,从湖北进中原;另一支在滇西,顺三江并流地区的大河谷北上青海、甘肃,在黄河上游发展,并顺黄河进入陕西、河南、山东。在龙山文化时期大爆发,从山东沿海隔断O1.

黄种人起源于高黎贡山一带,顺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北上甘青。他们不是旅游,是一点点扩展上去的。依据“地名迁徙律”,来到岷山时,把岷山叫昆仑山,去到祁连山时,把祁连山叫昆仑山。在西月走廊南段上形成了很多的母系部落,也留下了多个昆仑山地名。伏羲、女娲时,黄种人已经布满整个黄河流域。唐虞夏的战争、周秦汉三代对西戎频繁征伐,一部分西王母部落的人重新退回了西南。所以,张骞2次出使西域都没找到他们。唐代经营西南,再次发现了昆仑人。

《山海经》是华夏族的早期记忆,很多人不相信它。《山海经》里说昆仑山是华夏族祖先生活的地方。高黎贡是最早的昆仑岗,现代分子人类学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华夏黄种人的的确确是从高黎贡这个昆仑岗起源的。这又再一次证明了《山海经》里的华夏族早期记忆是真实存在的。今天的分子人类学发现高黎贡周边是黄种人发源地,难道只是巧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