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

小时候淘气,上房爬树,追猫撵狗,疯张得很,衣服就跟着遭罪了,不是扯掉扣子,就是划个口子,回到家里,总免不了挨老妈一顿骂:"去哪疯来,又把衣服扯破了,快脱下来,我给你敹几针。"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1)

快乐的童年

敹,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是一个极其常见常用的方言口语字。这个字从妈妈的嘴里说出来,是那样的温暖,是童年时光最美好的记忆。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2)

敹衣服

"袖子刮破了,脱下来给你敹几针。"

"衣裳扣子快掉了,把手指头咬在嘴里,我给你敹上。"

"哭甚了!再哭我拿根针,把你的嘴敹上。"

"敹"字早在《尚书》中就出现了,意思是"缝缀"

敹,读作liáo(音聊),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3)

敹,读作liáo(音聊)

虽然几千年过去了,回过头来,我们再去读这部古籍,有些内容还是能够粗略读懂的。

比如,《尚书·周书·费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嗟!人无哗,听命。徂(cú音粗)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胄(zhòu,音宙),敿(jiǎo,音脚)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4)

古代皮制头盔

这是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在作战前动员时,对自己的将士们说的一番话,大致的意思是:"嗨!大家都别喧哗了,听从我的命令。现今淮夷、徐戎同时起来作乱,我们将要去讨伐他们。赶快缝缀好你们的甲胄,连属好你们的干盾,可不敢不至极坚!准备好你们的弓箭,锻造好你们的戈矛,将你们兵刃都打磨锋利,可不敢不使完善!"

这段话中的"敹"字,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敹,谓穿彻之。"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谓甲绳有断绝处,当使敹理穿治之。"

盖言古之甲胄,乃以一块块皮革或金属片连缀而成,线如果断绝了,就得缝补连缀上,这叫作"敹"。

"敹"作"缝补"讲,历朝历代很多学者大都持这样的观点。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5)

秦始皇兵马俑

南宋蔡沈《尚书集传》:"敹,缝完也,勿使断毁。"

明朝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三十三·补遗》"敹甲胄"注:"《周书》:'善敹乃甲胄,敿乃干,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敹,缝完甲胄也。敿,犹系也。锻,淬也。砺, 磨也。"

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土语》:"缝衣曰敹,《书》曰:'善敹乃甲胄。'"

古代汉语中,"敹"字还有一个意思是"拣择"

有意思的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敹"字的解释,与同时期的郑玄的观点不太一样。《说文》曰:"敹,择也。引《周书》'敹乃甲胄。'"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6)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认为,《周书》中"敹乃甲胄"的"敹",意为拣择,就是好好地挑选甲胄。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说:"敹,择也。粊(bì,音闭)誓某氏注,言当善简汝甲冑,与许说合。"

段玉裁说的"粊誓",据《康熙字典》:"《周书》有粊誓。今本作费。"也就是说"粊誓",就是上文所说的《尚书·周书·费誓》。

段玉裁还说"某氏注",这个"某氏",当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

据《孔传》:"《书·费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干',言当善简汝甲、铠、胄、兜鍪,施汝楯纷。"孔颖达疏:"施汝楯纷,纷如绶而小,系于楯以持之。"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7)

山东曲阜孔府

段玉裁为什么不直接说"孔氏注"呢?

孔安国,汉代鲁国人,孔丘十世孙。据传,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皆蝌蚪文字,当时人皆不识,孔安国就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又奉诏作书传,谓之《古文尚书》,后佚。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经明清学者考订,为后人伪作。到底是谁伪造的,没人知道,所以,段玉裁只得说"某氏注"。

如上,"敹"这个字,一作"连缀"讲,一作"拣择"讲。

那么,这两种解释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简单来讲,敹,从手从尞,意思就是伸长手(干某事)。

古籍中经常能看到"敹甲训兵" "敜(niè,音捏)干敹甲"这样的词汇,都是作好战斗准备意思。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8)

秦始皇兵马俑

那么,古人的"敹甲"到底怎么"敹"?是拣择,还是连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动作是一致的。

所谓的拣择,不是让你挑三拣四,像择韭菜一样,把坏了的甲胄扔掉。

在古代,制作一副甲胄,不论是皮甲,还是铠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花大本钱的。

因此,这个"拣择",其实就是检视查验的意思,看看有没有损坏,看看有没有断线,如果有,那就"敹"一下,即缝补连缀。

"敹"字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使用

古代军人打仗之前,需要"敹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要"敹衣"。

敹甲,是用皮条或绳将甲片连缀;敹衣,则指用针线将衣物粗略缝制。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9)

敹衣服

考之典籍,"衣物略用针线曰敹"的用例,在清代文献中俯首即是。

清人史梦兰《燕说》卷三:"今谓粗略治衣曰敹几针是也 。"

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土语》:"凡细者曰缝,粗曰敹,敹里曰缝,著边曰敹也。"

清人翟灏《通俗编·杂字》:"敹,按今谓粗略治衣曰敹一针。"

清末民初张慎仪《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

清末民初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1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敹,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仍存古音古义,只是有时候衍音读如niǎo(音鸟),比如裤线跐开了,乡人一般说"鸟几针"。

更多的时候,乡人把"粗缝"说成"缭(liáo,音聊)"。比如缝被单,针脚比较大,所以叫"缭被";孝衣孝帽的缝制也比较简单,以针连缀、粗略缝制即可,所以叫"缭孝帽",或"缭个对襟的白褂子"。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11)

一针一线都是情

哦,对了!这个"缭"字,据《汉语大词典》:"缝纫法之一,用针斜着缝缀。如:缭衣缝;缭贴边。"不过,在古代汉语中,"缭"字没有这个义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缭,缠也。"

《礼记·玉藻》:"再缭四寸。"疏:"绕也"。

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为缠绕,没有缝补衣物的意思。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么征兆(小时候把衣服刮破了)(12)

敹衣服的老妈妈

到了当代,由于人们不知道还有个表"粗缝"义的"敹"字,便借用同音字"缭"来代替。

由于文献资料的时期和地点的不同,在有些文献资料中,"敹"也用同音字"撩"来代替。

如《金瓶梅》第七十三回:"潘金莲想着要与西门庆做白绫带儿,即便走到房里,拿过针线匣,拣一条白绫儿,将磁盒内颤声娇药末儿装在里面,周围用倒口针儿撩缝的甚是细法。"

此处的"撩缝",即为"敹缝",不过呢不是粗缝,而是用针相当细密。(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