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评崔颢黄鹤楼(崔颢的登黄鹤楼这首诗)

唐代诗人王勃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流芳后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使得岳阳楼名扬四海;崔颢写下了《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闻名遐迩。

名诗佳作往往流传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吊古怀乡之作,连诗仙李白也搁笔赞叹。

李白评崔颢黄鹤楼(崔颢的登黄鹤楼这首诗)(1)

黄鹤楼

登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甘棠

李白评崔颢黄鹤楼(崔颢的登黄鹤楼这首诗)(2)

诗君说

崔颢的这首诗,固然生动地写出了登临黄鹤楼时所见之景——白云缥缈,江水悠悠,芳草萋萋,落日溶溶——但真正使它名垂千古的,是化虚为实,把神话传说融入历史的变迁之中。

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审视这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不无世事茫茫之感、沧海桑田之慨。诗人神思飞越,寄情高远,诗歌自然具有咫尺万里之势,诗中的情感因此变得厚重,超越了单纯的登临咏物之作。

【传道解惑】

诗宝:诗君,这首律诗前四句对仗不太工整呢!

诗君:确实,诗的前四句完全突破了律诗章法的束缚,用的都是古体诗的句法,也就是不讲究韵律。而四句之中连续重复三次“黄鹤”,更是匪夷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整首诗可以说是“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诗宝:为什么要提到李白而不是其他诗人的故事呢?

诗君:其实李白写的七律诗并不是很多,但是崔颢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诗风颇为接近。诗人站在楼头,心有所感便起身提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无拘无束,惟心所向,神行语外,浑然天成,正是李太白诗歌最典型的特征。

诗宝:黄鹤楼和鹦鹉洲这两个地名有什么典故呢?

诗君:黄鹤楼之名,来源于仙人乘鹤的故事,《南齐书州郡志》说仙人黄子安骑鹤路过时曾暂驻此地;《太平寰宇记》说,驾鹤而过的是费文伟。黄鹤楼几经毁建,至今仍是武汉的名胜古迹。东汉名士祢衡曾在筵席上写下名作《鹦鹉赋》,他死后所葬之地便命名为鹦鹉洲,但鹦鹉洲在明末时就逐渐沉没了。

诗宝:原来是这样,黄鹤楼和鹦鹉洲的命运也大不相同呢!

诗君:补充一下,著名诗人孟浩然曾在诗中写道,“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可见黄鹤楼与鹦鹉洲在唐人心目中经常连在一起。

【领学团斗才】

大师姐:千古绝唱黄鹤楼,一曲清音古琴台。

咏汉阳古琴台

琴台寂寞梦犹沉,

燕雀林间自好音。

一曲谁怜成绝响,

年年到此是秋声。

班长:小学熟记于心,现在重新记诵,用时两分钟!最喜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仿佛说出了心理时间相对论。

二师兄:读了全诗,我似乎也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友秀秀秀

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一班、二班和三班诗友的作品。

观司马懿军师联盟感赋

康亚军

三国纷乱战末休,

四海罹兵骨难收。

魏武虽雄时无运,

子桓亦秀命不寿。

英雄韬晦属司马,

装病卖老谁敌手?

屯田征战国强盛,

山河一统青史留。

暑游西溪

兮木

正是西溪野渡头,

骄阳艳日把亲游。

芊芊满目侵离馆,

小棹横身动水沤。

碧树不闻春鸟闹,

池塘单显夏蝉忧。

昏昏独座无生意,

才是当暑已思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