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且说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

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1]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统西州[即凉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使其婿中郎将牛辅[见9回]守住陕西[2],自己却带李傕[见17回]、郭汜[见17回]、张济[见16回]、樊稠[见10回]等提兵望洛阳进发。卓婿谋士李儒[见9回]曰:“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进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3]郑泰谏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进曰:“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4]。朝廷大臣,去者大半。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5],卓按兵不动。

张让等知外兵到,共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6]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太后曰:“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太后乃降诏宣进。进得诏便行。主簿陈琳谏曰:“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进曰:“太后诏我,有何祸事?”袁绍曰:“今谋已泄,事已露,将军尚欲入宫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进笑曰:“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绍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见21回]领之。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青琐门外。绍与操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进大惊。让厉声责进曰:“董后何罪,妄以鸩死?国母丧葬,托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进慌急,欲寻出路,宫门尽闭,伏甲齐出,将何进砍为两段[7]。后人有诗叹之曰: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

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请将军上车!”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8-9]。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且说张让、段珪劫拥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10]。约二更时分,后面喊声大举,人马赶至;当前河南中部掾吏[11]闵贡,大呼“逆贼休走!”张让见事急,遂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未知虚实,不敢高声,伏于河边乱草之内。军马四散去赶,不知帝之所在。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饥馁,相挤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陈留王曰:“此间不可久恋,须别寻活路。”于是二人以衣相结,爬上岸边。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不见行路。正无奈何,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随萤火而行,渐渐见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冈边见一草堆,帝与王卧于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惊觉,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草畔。庄主问曰:“二少年谁家之子?”帝不敢应。陈留王指帝曰:“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吾乃皇弟陈留王也。”庄主大惊,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见9回]之弟崔毅也。因见十常侍卖官嫉贤,故隐于此。”遂扶帝入庄,跪进酒食。

却说闵贡赶上段珪,拿住问:“天子何在?”珪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贡遂杀段珪,悬头于马项下,分兵四散寻觅;自己却独乘一马,随路追寻。偶至崔毅庄,毅见首级,问之,贡说详细,崔毅引贡见帝,君臣痛哭。贡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还都。”崔毅庄上止有瘦马一匹,备与帝乘[12]。贡与陈留王共乘一马[13]。离庄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见9回],太尉杨彪[见40回]、左军校尉淳于琼[见30回]、右军校尉赵、后军校尉鲍信[见10回]、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数百人马,接着车驾,君臣皆哭[14]。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另换好马与帝及陈留王骑坐,簇帝还京。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绍曰:“朝廷新定,未可轻动。”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议。”信自引本部军兵,投泰山[15]去了。

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私谓李儒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卓喜。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诸官听罢,不敢出声。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

卓问百官曰:“吾所言,合公道否?”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16]。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17]。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18]。司徒王允曰:“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于是百官皆散。

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卓问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见19回]。主公且须避之。”卓乃入园潜避。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卓怒,引军同李儒出迎。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建阳指卓骂曰:“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未及回言,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走,建阳率军掩杀。卓兵大败,退三十余里下寨,聚众商议。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19]李肃[见9回]也。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

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是夜二更时分,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原正秉烛观书,见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变?”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军士散其大半。次日,布持丁原首级,往见李肃[20]。肃遂引布见卓。卓大喜,置酒相待。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布纳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卓以金甲锦袍赐布,畅饮而散。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李儒劝卓早定废立之计。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是日,太傅袁隗[见6回]与百官皆到。酒行数巡,卓按剑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正是: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毕竟袁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考注:

[1] 西凉,凉州的别称,“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之意。凉州刺史部,治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见《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右凉州》载:“右凉州刺史部,郡十二,县、道、候官九十八。”)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1)

东汉凉州刺史部简图

1927年。武威大地震,古城二十四座城楼,倒塌二十三座,仅剩残缺不全北城门,但次年也毁于兵变。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2)

1927年大地震前武威古城

[2] 陕西,古地名,为陕塬以西区域。古陕塬,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张汴塬。世传西周周成王姬诵时,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陕塬以东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称“陕西”,由召公管辖。东汉至三国,陕西之地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3)

东西陕分界张汴塬上人家

[3] 侍御史,官名。秦置,两汉沿设,为御史大夫属官,接受公卿奏事,职掌监察、察举非法、奉使出外办案,又称绣衣直指或绣衣御史。分有治书侍御史、分掌侍御史、二丞侍御史。

[4]郑泰,《后汉书》作“郑太”,字公业,东汉河南尹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知天下将乱,阴结豪杰。初举孝廉, 征辟不就。后大将军何进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因进谏不用其论,弃官而去。董卓掌政时拜为议郎,与何颙、荀攸共谋诛卓,事泄,何颙被逮捕,其自武关出逃至南阳后将军袁术。袁术表任扬州刺史,在就任途中病卒,年仅四十一岁(见《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郑泰传》等)。

[5] 渑池,古县名。秦置黾池县,属三川郡。西汉时属弘农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县治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三国时,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改汉朝火德为土德,遂改县名为渑池(同时改雒阳为洛阳),属恒农郡,移治蠡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王范镇中原村,故此回演义时县名应为黾池。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4)

公元前279年渑池秦赵会盟台

[6]长乐宫,汉代宫殿名。西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建成,总面积有八个故宫大小,与未央宫、建章宫同称为汉代三宫,为皇太后所居宫殿。其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7] 何进,字遂高,东汉末荆州刺史部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其父何真,出身屠户,因同父异母之妹何贵人受宠于汉灵帝刘宏被拜为郎中,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任豫州刺史部颍川郡太守。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其妹立为皇后,又拜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事后任为大将军,率羽林军镇守京师。中平元年因破获黄巾首领张角部下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功封慎侯。中平六年,汉灵帝刘宏驾崩,其外甥刘辩被立为帝(汉少帝),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在朝廷专掌兵权并并对已有图谋,遂与司隶校尉袁绍谋欲除之。但何太后信任宦官,不听其谋。为逼太后,西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派府掾王匡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强弩手进京,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又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但仍狐疑不定,于中平六年八月被骗入宫为宦官尚方监渠穆所杀。演义第一回登场,第三回被宦官杀嘉德殿前(见《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何进传》等)。

[8]何苗,大将军何进同父异母弟。其母先嫁朱氏,其为朱氏子,后嫁何氏,生其妹(灵思皇后)。妹立灵帝皇后,拜越骑校尉、河南尹。中平四年三月受召破荥阳数千人叛乱,拜车骑将军,封济阳侯。何进被杀后,与袁绍引兵诛杀宦官,但何进部将吴匡,疑其与何进异心,与宦官同谋,遂引兵与董卓之弟、丰车都尉董旻将其杀死(见《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载:“。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及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等)。

[9] 吴匡,蜀汉大将吴班之父,大将军何进属将。何进被宦官所杀后,与曹操、袁绍攻杀宦官并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其子吴班第八十一回出场(其事散见《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载:“进部曲将吴匡、张璋,素所亲幸,在外闻进被害,欲将兵入宫,宫合闭。...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等)

[10]北邙山,秦岭余脉,海拔300余米,地势平缓,东汉在司隶校尉部河南尹雒阳县境,位于黄河南岸,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帝王墓二十四座,其中有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河南府志》记载:“自北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为全真道教第七十福地,翠云峰上有始建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上清宫。全真道鼻祖王重阳有作《题上清宫壁》诗:“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5)

原陵-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合墓

[11] 汉时,郡置督邮以监理督察所辖县政。东汉京师长官河南尹,下置四部督邮,以中部为副官佐掾,故河南中部掾吏,为河南尹督邮副官佐掾的属官。

[12] 崔毅,为演义虚构人物。

[13] 闵贡,东汉河南尹中部掾,中平六年八月,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后被宦官所杀,宦官张让劫持少帝出逃,其保护少帝还宫,任郎中,拜都亭侯(见《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载:“公卿并出平乐观,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夜驰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植后。贡至,手剑斩数人,余皆投河而死。明日,公卿百官乃奉迎天子还宫,以贡为郎中,封都亭侯。”)

[14] 东汉设西园八校尉(见第二回“典军校尉”注),淳于琼为右校尉。史无赵萌此人,东汉也无左军校尉、右军校尉、后军校尉官职名。

[15] 泰山,古郡名。西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年)置,属兖州刺史部,治奉高县,遗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岔河村故县自然村。奉高县,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泰山封禅专设之县,为泰安城前身,两汉、三国、西晋泰山郡均治于此。蜀汉丞相诸葛亮之父诸葛珪泰山郡郡丞时,诸葛亮也曾随父及其继母在奉高县城居住。

[16] 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在继位后胡作非为,大臣伊尹将其安置在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北)令其反省。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荒淫无度,登基刚二十七日就被大臣霍光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

[17] 卢植,字子干,东汉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人。与郑玄师从大儒马融,学成返乡开馆授学,刘备、公孙瓒均为其弟子。州郡数征不就,于建宁年间始应征为博士。九江蛮族叛乱,任扬州刺史部九江郡太守,乱平后以疾去官。后拜庐江郡太守,再平定当地叛乱。一年多后征拜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等人在东观校勘经典,补续《汉纪》。又转拜侍中、尚书。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拜为北中郎率军将,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讨翼州颍川郡讨黄巾之乱,遭临军查看军情的小黄门左丰诬陷怠战,解除职位,减死罪一等,槛押帝都雒阳。平定黄巾后皇甫嵩上书称其功劳,遂复尚书职。董卓意欲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时,独抗言反对,因蔡邕求请才免杀而被罢官,后隐于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为冀州牧时请为军师,于次年去世。其墓今位于其故里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街卢家场村。墓位于故里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街道卢家场村。演义第一回出场,第三回后未再登场(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卢植传》等)。

三国演义平定汉中的重要一役(三国演义虚实及史迹考之三)(6)

东汉尚书卢植墓

[18] 议郎彭伯,为演义虚构人物。

[19] 虎贲中郎将,武官职名。西汉始置,率虎贲骑兵,守卫王宫、护卫君主;东汉及三国沿置。此回演义中,李肃只任过骑都尉,并未任过此职。

[20] 丁原,字建阳,东汉末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出身寒门,初任南城县吏。任骑都尉时,吕布为主簿。后升任并州刺史、武猛都尉,召张杨武猛从事,张辽为从事。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时,派遣张杨、张辽去西园上军校尉蹇硕处为假司马(司马副职)。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时,应所召火烧孟津,官拜执金吾。何进死董卓专权后,被部将吕布所杀,其部也为董卓兼并。史料并无吕布为其义子所载。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八·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并引《英雄记》曰:“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又《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辽传》载:“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张杨传》载:“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等。

安徽繁昌 潘绪正

二0二0年五月二十三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