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学心理如何理解: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学心理如何理解:不如意事常八九(1)

从机场搭乘公交回城,只有我一个人,成了专车。司机师傅是个中年人,车子开得稳当,职业能力没得说,不过言语流露出来的满是抱怨。

坐了十几站,听了负面话语一路,完全没有积极正向的一点点。比如路过修排水方涵的路段,抱怨“这路修了好久,你看没人干活,耽误事”;开启车内空调后,抱怨“这车花了60万,跑个2、3年就不行了,比起人家某某差远了”;后来有位老人上车,走到车后头坐下,司机又说“上车就说先坐好,非要走到车后头,摔倒了就得去医院”,接着抱怨“去了医院就被宰,没有个万儿八千别想出来”;后来这个老者站起来问是否到某站点,司机停车后得知不下车,又说“看你站起来就是要下车的,结果又不下车”。我有一搭没一搭回应,这时候忍不住说老人担心坐过站,提醒下车站点就行了。

这个故事很典型,抱怨者尽管宣泄着,但并没有获得希望的回应。类似故事还有祥林嫂,一次次说着悲惨,却只有被嘲笑。

昨天说到羊祜的故事,引出通俗的两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印证的是“一起都是最好的安排”,告诫我们遇到不如意别焦虑,世事本来没有标准答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好。

在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可与人言无二三”。逻辑上,承认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可以缓解焦虑,而后能说出来的事情也就非常少。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学心理如何理解:不如意事常八九(2)

对于不如意事情,为何可以说出来非常少呢?原因无外乎几点:

一是感觉适应心理。大家都会遇到非常多的不如意,你说出来也就没有新意,我们感觉系统天生只对变化刺激起反应,既然大家都有不如意体会,非常容易出现感觉适应,所谓再一再二不再三,那就多说无益。

二是无效后果体验。说出来不会解决问题,不会减少不如意,只会获得暂时好奇下的安慰,以及无效敷衍,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无效也就学会闭嘴。

可是,为何我们还是会遇事希望说出来,也会遇到不少喜欢抱怨者,这个从心理上不难解释,那就是诉说不满可以缓解内心焦虑,是低水平处理情绪方式。

精神分析认为这些人处于口欲期,需要通过喋喋不休来释放压抑的欲望。生活体验告诉我们,遇到不如意抱怨别人,是本能宣泄情绪,否认事情不是自己责任,即时满足低自尊。

他们独独忘记,这种缺乏延迟满足的本能宣泄,于事无补,遭人耻笑,无益自己。

为此,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学会用积极心态应付不如意问题,这就是以前涂鸦文字反复唠叨的“积极归因、积极关注、积极行动”。

每个人生活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些积极阳光的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人家换个视角看事情,给出积极解释风格,处理消极负面情绪后,再直面问题,具体就是“多做少说,多听少说,看破不说”。

这里不由得想到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至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要知道作者此时背景,一腔热血想报国,却被罢官赶回家,这些打击忧愁如何说得出,能说出来的忧愁又怎能算作忧愁!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学心理如何理解:不如意事常八九(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