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沟通解决随意沟通的问题 该如何沟通解决

近期疫情又起,季节交替,来访、患者量明显上涨,很多人关心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故写文与大家分享讨论之。

主要输出的核心内容有以下两点:

1、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为什么会沉迷?

2、当游戏与情绪问题合并,如何缓解沉迷?家属需要怎么做?

>>>

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为什么会沉迷?

先给结论:游戏的本质是社交和现实愿望的代偿,是快乐。

因为玩游戏快乐啊,纯粹的快乐,如果不玩游戏,那还有什么能让我快乐呢?让我如此马上立刻就能得到快乐,尽管是短时、不长久、甚至虚假的快乐。

先得知道快乐是什么,我们才谈得上去获得。

荣格认为人生是心理、意识、精神、灵魂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个人的英雄化之旅,快乐也是一样,这就是快乐的意义。

快乐是自我的价值感、意义感、成就感、存在感、获得感等等正向感受的综合体,我们可以回头想想,当我们体会到快乐的时候,是我们取得进展的时候、是获得满足的时候,他们都可以概括为“完善”。

这就非常有趣了,再看一下刚才提到的内容:

“个人的英雄化之旅“

”完善“

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什么?是的,这就是几乎所有游戏的核心机制

“更高的等级“

“更强的装备“

“更华丽的技能“

“令人羡慕的炫酷皮肤“

当游戏开始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实在意义上的”我“了,而是游戏中的那被编译好的数据合集。

我可以是召唤师峡谷的英雄,亦可以是二战中的兵王,或是艾泽拉斯救世者。

总之,不再是被学业、人际压力或情绪问题压的喘不过气的失败者(尽管这种压力可能不是实在的,是象征的或是想象的)。

游戏的设计也符合人们最初的快乐,即原始的快乐都是指向“性”和“死亡,换言之即是“情欲”和“杀戮”,对应着传统精神分析中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对应的游戏元素:建造、创造、情色等。

死的本能对应的游戏元素:暴力、杀戮、进攻、竞争等。

我们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满足与成就及未能得到实现的欲望,游戏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设计好的即时反馈,马上反馈到玩家,完成以下循环:

完成游戏任务

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完善)

获得快乐

想要更强(个人的英雄化之旅)

继续游戏任务

当我们退出游戏的时候,我便离开了这个精神的避风港(我在游戏里是有成就的英雄)。

我需要面对现实了,现实是学习工作等需要长时间投入才能获得成就的实在体系。

“我“在现实中,便没有快乐了。

在已经接触到了可以让我们快速满足且兴奋的体验时,快感阈限就被快速拔高,再想要安静下来去踏实工作学习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类似于戒断反应的情况。

这便开启了另外一个循环:

离开游戏

失落感

希望获得快乐

步骤二

再完成上一个循环:

完成游戏任务

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完善)

获得快乐

想要更强(个人的英雄化之旅)

继续游戏任务

以上即解释了游戏的快乐循环逻辑

快乐的部分说完了,那游戏的本质为何又是社交呢?是为了什么需要社交,为什么要在游戏中社交。

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脱离群体环境独立存在于世上,社交和他人为我们提供了自我价值的锚点和判断体系,也是我们自我认同的重要媒介。

广义上的社交为我们提供了产生比较的可能,此处所说的比较并不是攀比,而是我们需要通过对别人的判断,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举个例子

如何沟通解决随意沟通的问题 该如何沟通解决(1)

我们如果在学校环境中,一般的硬性指标是成绩,通常对标的是整个班级或者年级的高低,表达是成绩在班级的多少位置,或者是年级的多少位置,这个在年级或者班级中的位置,确定了自我的价值,至少是在成绩方面的价值。

如果在应该在学校的时间,脱离了集体生活,换言之也就是失去了集体参照,便失去了自我的位置,动力的缺失和社交的减少,便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了。

这也是为什么小红书,抖音之流为现在女孩带来了巨大的容貌焦虑的原因,因为打开这些APP,会发现里面的人,白富美幼甜男友帅学历高,相对而言,我自己是这么的不堪,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被越拉越大,当我们继续去刷,发现里面的人都是这样,相比之下,我是这么的不堪。

吊诡的是,我们常常把被无限粉饰过的美好当成是真的,随之而来的即是:焦虑、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等负向情绪与思维。

扯远了。

简单的说,即我们需要他人的存在,来确定我们自身的价值和自我印象。

这是我们需要及渴望社交的原因之一,我们有原始的被证明存在的渴望。

而游戏又为简单快速的社交,提供了黑土地,任何成体系的“玩法“、”类型“都不能脱离与他人建立关系、哪怕NPC(non-playercharacter,是游戏中一种角色类型,意思是非玩家角色,指的是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也是在建立某种关系与”他人“产生链接。

更为吸引人的是,游戏中的社交,几乎抹除了所有现实身份属性,在体验上乘的游戏中,这种抹除甚至能够做到将你与现实世界“阉割”,沉溺在虚拟世界给你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中。

不论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的失落,失败,没有动力,只要进入游戏,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匮乏无几的精神需要(成就感,完善感,存在感等)、害怕社交,都可以迅速得到满足。

我帮来访者总结如下:

我们都需要社交,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社交功能,而游戏通过精心设计和及时反馈等等机制,让社交变得简单且非常有趣,能获得现实中不能或者难以获得的快乐,满足了我精神上的各种需求,所以我离不开它。

回过头想如果不玩游戏,能干什么?

贴一些治疗中的来访者原话:

“我很清楚,我不是非要玩游戏,而是如果我不打游戏,不刷手机,我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做呢”?

“难道是学习吗,你以为我不想?但是太难了,我要付出百倍努力去适应学校生活,特别是学校的人际关系,这让我非常害怕,我甚至不知道我在怕什么”

“十年太长,那么期中考试也需要我苦学半学期,才能看到那似有若无的曙光,总之,它是困难的。”

游戏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快速、高强度满足我们精神所需的媒介和平台。

它也是孩子们对抗权威如家长、老师的一个工具。

在一些紧张型、忽略情感需求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多的体现在学习上,没有重视孩子本身的情感和心性发展,只要学习好,那你就是好孩子,健康的孩子,反之则一无是处。

孩子们常常使用拒绝学习作为抵抗手段,其实也很好理解:

“我是那么需要你们的关心和情感,你们却只在乎学习,我永远得不到你们的除了学习之外的认可”

“既然我得不到,永远情感上的失望,那我要毁了你们重视的东西”

“我不要上学”

总结的比较凝练,但这种代偿或者说动力,确实如此,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们怎么去干预及家属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下篇文章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