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禅院什么时候建的(观音禅院的冲天大火)

唐僧和行者离开鹰愁涧,走了两个月的太平之路,来到了观音禅院。

夜里,观音禅院腾起冲天大火,把周围二百里地都照亮了。

除了辟火罩罩住的前面的禅堂和行者护住的后面的方丈室,其余三间禅堂被烧得一干二净。

是谁放的火?为什么要放火?这场大火给我们什么警示?

读了吴承恩的《西游记》第16回,你就明白了。

01 财不露白,不要斗富

在观音禅院,270岁的老院主金池长老殷勤招待远道而来的唐僧师徒。

一个小幸童过来献茶。他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盘里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盅,提着一把白色的铜壶,斟上三杯香茶。

唐僧夸赞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老院主就问来自上邦的唐僧有没有宝贝给自己观赏。

唐僧回答说:东土没有什么宝贝;就是有些宝贝,因为路途遥远,也不能带在路上。

一旁的行者就说:“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

观音禅院什么时候建的(观音禅院的冲天大火)(1)

寺院里的众僧冷笑不已,说他们的师祖一个人就有七八百件袈裟。

老院主也想卖弄一番,就把装满十二个柜子的袈裟全部取出来,一件件抖开,挂在绳子上。

行者一件件观看之后,笑着说:“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

唐僧扯住行者,悄悄地说:“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行者不以为然。

唐僧说:“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行者毫不理会,依旧解开包袱,取出袈裟。

看到这么稀奇的袈裟,老院主果然动了奸心,起了歹念。

可见,唐僧的头脑非常清醒:在异国他乡,不能炫耀所带的宝物,不要与他人斗富,也就是财不露白,谨言慎行,否则,祸及自身。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骄奢淫逸的石崇与皇亲国戚王恺斗富,结果家破人亡的惨剧。

02 莫贪宝物,学会知足

老院主自己有12柜袈裟,总计七八百件。可是,当他见到锦襕袈裟,却萌生了谋夺之心。

老院主借口老眼昏花,看不真切,要把袈裟拿到后房,仔仔细细地看一夜,明天早上送回。

唐僧无可奈何,只好把袈裟递给老院主。

老院主骗到袈裟,对着袈裟嚎啕大哭,一心一意想要得到这件袈裟。

观音禅院什么时候建的(观音禅院的冲天大火)(2)

《国语》中有句劝世名言:“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羊上天。”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在《训次儿》中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成语“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国国君因为贪图晋献公的宝物而国破家亡的故事。

03 莫起歹念,莫从奸计

老院主在琢磨怎么做才能长久地拥有锦襕袈裟,他的徒子徒孙们纷纷给他出主意。

大部分僧人说:“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

老院主不满意这个计策。

一个名叫“广智”的小和尚建议等唐僧师徒睡着后拿刀枪刺杀他们。

老院主满心欢喜,就开始收拾刀枪。

“广智”的师弟“广谋”顾忌行者了得,怕这样做惹祸上身,建议放火烧死唐僧师徒,袈裟就成为禅院的传家之宝了。

观音禅院里的和尚们都赞叹“此计更妙”

观音禅院什么时候建的(观音禅院的冲天大火)(3)

“妙计”的结果是几百年的禅院毁于一旦,老院主撞墙而亡,众僧人叫苦连天。

可怜两百多个和尚,居然没有一个真正有“智谋”的人!

有个成语叫“损人利己”,其实,“损人”怎能“利己”?只会“得不偿失”!

04 结语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请教鸟巢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嗤之以鼻,觉得三岁小孩都会说这样的话。

鸟巢禅师却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

《尚书》有言:“知易行难。”

在此,希望我们以此为戒,时刻警醒自己:不要炫富,不要贪财,不要作恶,做一个行得正、坐得直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