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妆容大全(唐代妆容小知识)

啼妆开创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

说到啼妆,那就不得不先讲斜红。“斜红”起初只是模仿简单的垂直伤痕状,但是唐代女子心灵手巧,逐渐演变出云形,花形等繁丽式样。

而啼妆就是由斜红发展而来的,《后汉书·梁统传》载,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齿禹)齿笑,以为媚惑。”愁眉、啼妆,均是女子示弱的装扮。

梁冀的妻子孙寿长得十分美丽,姿态万分,做愁眉,啼妆,堕马髻,一时之间引来洛阳女子纷纷效仿。

唐代女性妆容大全(唐代妆容小知识)(1)

但是当时这种妆容并没有流行开来,到了唐朝,社会多元化,对于妆容以及文化的包容性逐渐加强,这也就出现了人们对于啼妆的争相模仿,直到这个时候,啼妆才真正意义流行开来。

啼妆的眉形是八字状的,似悲伤啼哭;斜红与面妆融合,只表现为脸畔红粉的浅浅边际线,如被泪痕染出痕迹一般。

啼妆,顾名思义就像哭过了一样,所以整个啼妆也非常简单,绘斜红,泛红的眼影,忧愁的眉形,这就是啼妆的标准配置了。

愁眉:将眉毛画作忧愁时的八字状,营造一种满面愁容的感觉,就好像是美人满心伤感楚楚可怜的模样。

眼妆:眼妆应该是整个啼妆最有特色的部分了,啼妆的眼影会大面积的进行晕染,尤其是在眼睑下方的位置,一般人都会将眼影直接晕染到笑肌的位置,起到看似在啼哭的效果。

堕马髻也十分简单,就是将发髻侧在衣便,模拟骑马过后发髻自然松散歪垂的形象!

以上就是小苏本期的分享,更多唐妆知识下期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