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历史礼乐制度本质(长安凿物浅谈西周)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素来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一美称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由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礼乐制度”的内涵

由“礼乐制度”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分为“礼”和“乐”两部分。

“礼”对社会上的人群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同时为整个社会定下了运行的基本准则,即什么样的人能够用什么样的东西做什么样的事。

“礼乐制度”中的“礼”大致分为五种,分别为:祭祀时所使用的“吉礼”,丧葬时所使用的“凶礼”,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军礼”,规定诸侯觐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交往礼仪规范的“宾礼”,涉及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嘉礼”。“礼乐制度”下的每种“礼”都有严格的规范,不同的阶级必须使用不同的礼器,运用这种方式将周朝贵族分为了公、候、伯、子、男五级,对各个等级所能使用的礼器严加规范,如: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二簋。

西周历史礼乐制度本质(长安凿物浅谈西周)(1)

九鼎八簋

“乐”则与“礼”相辅相成,“礼”为整个社会严格的划分了阶层,而“乐”则是为了增强对于下层百姓的教化,以加强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联系,化解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进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认为音乐是民意的一种体现,不同时期的人民会谱出不同的音乐。世间万物之间的秩序就像音乐中的五个音调一样,乐曲中音调协调,那么乐曲就会动听,同理,世间万物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社会的平稳运行。

从“礼”和“乐”面对的不同对象来讲,“礼”虽有对民间礼法的规定,但更多的则是针对贵族,体现了严格的阶级划分;而“乐”则更多的面对下层百姓,目的是维持对百姓进行教化,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西周历史礼乐制度本质(长安凿物浅谈西周)(2)

西周等级制度

二、“礼乐制度”出现的原因

1、“礼乐制度”的基础——殷商时期的“礼法”

在周朝之前,殷商时期的文化又被称为“礼乐文化”。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每当遇到祭祀、战争等重大事件时,国家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在仪式上“前歌后舞”,“礼”和“乐”不分家,二者共同存在。虽然根据目前的史料,无法考证殷商时期“礼”“乐”的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商时期,“礼”“乐”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这一时期主流的“巫术文化”也在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西周初期周公创立“礼乐制度”时,在借鉴殷商时期“礼法”的同时,也根据西周初期的社会现状对其进行了改造。

例如,对于天子身份的问题,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殷商时期的天子更多的是以人类祖先后代的身份出现的,到了周朝,由于周武王是夺商纣王的天下,因此周公对天子的身份进行了改进,声称天子是上天派来的。因为商纣王做的不好,所以上天派了周武王前来拯救天下。此举在道义上证明了周天子的合法性。

但总的来说,“礼乐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殷商时期的多种“礼法”,且在殷商时期,“礼法”已经大量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创立新的制度能够更快的推广到全国各地,能够大大减少新制度施行的阻力。

2、周朝保持稳定的需要

周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交通不便,但疆土却非常的广阔。周天子能够直接有效管辖的仅有都城豳地附近。剩余的领土均通过“分封制”分封给贵族以及功臣。同样是由于周天子管辖范围的原因,分封出去的诸侯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为了避免诸侯的叛乱,周天子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制度用以约束众诸侯。而由周公所融合创立的“礼乐制度”则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对应的惩处手段解决掉了这个问题。

西周历史礼乐制度本质(长安凿物浅谈西周)(3)

西周分封示意图

对于百姓来说,周朝必须找到一条与底层民众沟通,感化民众以保持社会稳定的途径。而在殷商时期早已出现的“乐”则有充当此途径的能力。因此在周朝使用"礼乐制度"的同时,还专门设置“大司乐”一职来负责对于底层民众“乐”的教育,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以此来加强与底层民众的沟通,对民众进行教化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正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出现达成了其初衷,周王朝才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王朝。而“礼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礼乐制度”的影响

郭沫若曾评价“礼,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这是从时代的积累所传递下来的人文进化的轨迹”

1、对周朝的影响

“礼乐制度”通过“礼”严格的进行阶级划分,使被分封出去的诸侯能够各安其位,接受周天子的领导;通过“乐”在贵族和民众之间建立了一条有效的沟通途径,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向民众传达了周天子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民众则通过“礼乐制度”的教化,逐渐形成了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同时在此制度下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

但在此制度下,周朝过于重视对礼仪、道德的教育,忽视了对于治世人才的培养,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周朝由开国之时的天子强,诸侯弱逐渐演变为天子弱,诸侯强的局面,更是在春秋时期导致了礼乐崩坏的悲惨结局。

2、对后世的影响

“礼乐制度”之中的众多思想主张被后世众多思想流派所借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莫过于儒家思想。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局面,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的理念,希望可以恢复周朝时的“礼乐制度”,但并不为各国所用。

西周历史礼乐制度本质(长安凿物浅谈西周)(4)

孔子推行礼乐图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之中,儒家思想数次成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采用的治世思想,特别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采用儒家思想打造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乐制度”也慢慢的成为了中国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这一制度在根本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制度,因而,在周朝之后的两千多年间,统治者们不断将其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导致了百姓的思想被“仁义道德”等内容禁锢,不利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是我国在历史上被西方国家反超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礼乐制度”之中的很多糟粕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我国众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例如,重男轻女这一话题,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部分国人的心中,导致了我国部分女性自幼遭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使这些人的思想永远的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总的来说,“礼乐制度”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依然有很多,身处现代的我们,只有学会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才能更好的从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