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千里之外才感受什么是乡愁(抽丝剥茧探寻什么是乡愁)

题记:

正月回老家,走亲访友拜年。

为什么每次回老家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为什么每一次心境总是会不同?

为什么总会有一丝淡淡的乡愁?

很多年前就想写乡愁,

却无灵感以落笔,

今日抽丝剥茧以探寻。

身在千里之外才感受什么是乡愁(抽丝剥茧探寻什么是乡愁)(1)

(拍摄于2022年2月1日,老宅旁)

一、

最浅显的表现无外乎一句诗可表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句出自唐代的刘希夷。

诗句的意思无需额外的去注解,

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感知、感官和感悟亦不同。

深究其根源,

也许用佛教中的禅宗一派唯心主义来解释更显直观。

禅宗的《坛经》有言: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我们所看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皆还是一花一草、一木一山,

但今年的花草山木毕竟和去年不同,

若用唯物主义哲学的一句话可概论之: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唯物会讲到客观,

客观上的花花草草“一岁一枯荣”是有体现在时间这一方面的,

也佐证了逝去的时光。

与其在唯物和唯心中纠缠,

不如就犹若老庄的太极一般,有相辅、亦有相成,

毕竟“道家”经历史演变至今早已融入有唯物。

但深究的话道家还是属于唯心主义,

再细分的话是唯心主义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典型代表人物黑格尔也是。

但若以唯物主义谈乡愁,

实在很难抒之以情。

身在千里之外才感受什么是乡愁(抽丝剥茧探寻什么是乡愁)(2)

(2022年2月1日,老家后山野生兰草)

二、

会有近乡情更怯,

会有老宅草木深,

会有相见不相识,

会有少小而离家,

会有故乡月更明,

会有他乡异客归,

……

都言衣锦还乡,

可是,能有几人?

乡土还是那片乡土,

乡音还是那种乡音,

乡景还是那样乡景,

似乎什么都没变,

但似乎什么又都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在讲述回想过去时,

会形容似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里回放。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

我的回想不像是那种类似播放电影般断断续续的片段,

而是画面。

是的,

就是静止的画面,

似定格的一幅幅画儿,

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没有其他色彩。

有的画面很清晰,

有的画面很模糊,

认认真真地回想,

最远最远也只记得小学一二年级,

大概七八岁时的往事以及画面。

似乎从出生到七岁之间的那七年犹如不存在一般。

会有突然的奇怪或者毛骨悚然之感,

人生里仿佛丢失了七年,

那七年仿若失忆,

也许当年大人口中的“长大了、懂事了”就是指当时自己的脑海“开窍了”,

已开始能留存住自己的记忆。

身在千里之外才感受什么是乡愁(抽丝剥茧探寻什么是乡愁)(3)

(2022年2月1日,老家长辈的菜园一角)

三、

时间真的是很神奇,

在时间的维度里主动或被动的接收了很多知识,

复杂到让童心已逝,

复杂到让眼神已混,

复杂到让人面已蒙,

复杂到让人心已深,

……

若我说乡愁,

其实是在探查“丢失的那七年”和童年,

其实是在寻觅着曾经的童心,

其实是在翻找脑海最初开始的记忆,

其实也是在追逐着往昔的童年。

所谓的衣锦还乡,

所谓的趋炎附势,

所谓的暗生攀比,

所谓的世俗俗世皆不是乡愁。

乡愁的出发点来自童年的纯粹。

纯粹到饿了就是饿了,

纯粹到渴了就是渴了,

纯粹到高兴就是高兴,

纯粹到哭了就是哭了,

……

纯粹到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纯粹到犹如洁白不沾风尘的雪,

纯粹到犹如镜子般反射了本真,

纯粹到犹如钻石般闪耀着晶莹,

……

这些纯粹是后来的我们在岁月的路途里不可挽回的一种失去,

包括所有的怅然若失,

包括所有的悲天悯怀,

包括所有的时光如逝,

……

皆是乡愁!

哎,

乡愁,

何尝不是缅怀!

缅怀着你所珍念的一切,

也包括了往事中的自己。

唯余一声长叹,

或许,

连长叹也会在岁月中遗失!

——笔于2022年2月1日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