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

《我不是药神》的章宇,在前几天发了一条微博,讲到一部电影:

前不久在香港,我买票再看了一遍,虽不至第一次那样坐在观众席全身抽搐,但仍为电影里Zain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动容。

这部片,今天,默默地上映了。

虽然开场极其低调,却折服了无数观众。

但凡是看过它的人,都无法忘记它 ——

《何以为家》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3)

IMDb上的评分,也稳居8.4高分。

烂番茄普通观众打出91%的好评,专业媒体也打出89%新鲜度。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4)

据说,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几乎全场观众站立,鼓掌声长达15分钟。

虽然是一部描述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用的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写就

你仿佛能从片中,窥见自己身边某些人的悲惨生活。

它的优秀,也导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现场一票难求。

戛纳电影节掌门人 —— 福茂,更是直言:

看了这部电影,你们一定会流泪。

所以请记得带纸巾。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5)

《何以为家》的原名,其实叫做《迦百农》。

这个名字看似与大天使长加百列的名字极其相似,内里却没有一丝一毫平和的意思。

它代表着的,是混论,是脏乱差。

战乱和贫穷,在这个国家是常态。

到处是无学可上的儿童,目光无望的人民。

男孩赞恩,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6)

电影的一开始,便是赞恩对父母的控诉。

没有证件,看起来小到不行的赞恩,因为持刀伤人,被判5年。

他不想为此辩解,他只想起诉自己的父母,因为 ——

他们生下了我。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7)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8)

赞恩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从没有感受过关爱。

家里的父母,每天都指望着他赚钱养家

天一亮,他就必须帮房东搬水送货,运煤气。

即便这个煤气罐,长得都比他大。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9)

送完煤气,休息的间隙里,就得马不停蹄地揣着处方单,为制毒的父母买原料、打下手。

直到傍晚,便端着桶和木板,出门售卖饮料。

赚钱养家,已成了他的日常。

因此,他的行言处事,不像孩子,反倒比许多成年人都要成熟老练。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0)

而赞恩这样的生活,不过是无数中东难民们孩童的缩影。

疲于奔命的生活里,他们是劳力,也是物品。

男孩子生下来,便承担养家的责任。

女孩生下来,则成为换取口粮的祭品。

童婚现象,屡见不鲜。

在一个婚姻之中的男女,有一方为未满15岁的年轻孩子。经由两个不同家庭的家长为子女预定婚姻,在他们仍未满15岁时,帮他们完婚。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1)

赞恩的妹妹萨哈,就是受害者的一员。

当本该象征着“少女长成”的初潮来临时,赞恩的眼里忍不住盛满了恐惧。

因为在这个地方,初潮意味着出嫁。

年龄极大的男人与不到15岁的少女们的婚姻,在他们看来,也合法合理,且习以为常。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2)

就是在这样无“法”可讲的蛮荒之地,导演娜丁 · 拉巴基,偏要将其剥裂呈现。

她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走访调查,用近乎冷静利落的镜头,巡视、拍摄。

最后用漫长的时间,将影片剪得没有一丝赘笔、干净利落。

直到画面呈现出 —— 极度真实到刺痛血肉的画面。

不得不说,能够拍出这么一部《迦百农》,困难程度不亚于徒手攀登高峰。

而它能在国内上映,也极其不易。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3)

《迦百农》是娜丁 · 拉巴基导演生涯中的,第三部长片。

她的作品,往往自带与一种用于反抗现实的批判。

甚至连“迦百农”这个名字,也是如此。

“迦百农”取自《圣经》里的一处地名。

耶稣将此定为布道的开始,导演以此作为控诉的开始。

因为这个上帝之城,并没有让这里的人民变得更美好。

无数个国家伸手,制造战争,建立傀儡政府,用以控制石油市场获利。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4)

而当地的极端宗教恐怖组织,让这个国家更加陷入混乱。

最终导致大量平民失去家园,成为难民。

不被自己、也不被别的国家所接受,这些人连活着,都声嘶力竭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5)

而无法救下妹妹的赞恩,却倔强地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对抗着不公

却没想到,他也沦为了这个国家的受害者。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6)

绝望逃家的赞恩,偶然碰上了愿意给予他一丝温暖的黑人拉希尔,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庇护。

徒留他一个瘦弱的12岁男孩,和一个站都站不稳的婴儿维纳斯

他被迫再次成为“父亲”的角色。

也被迫从反抗父母的间接受害者,变成了生活的直接受害者

问题不再是如何保护家人不受伤害,而是该如何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存活下去。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7)

就这么一个微小的偶然,被导演自然而然地扭转。

将赞恩、赞恩的父母、黑人妈妈,同时摆在了审判“父母”的天平上。

三个家长中,有为了生活贩卖儿女的父亲,有努力咬牙硬撑不肯丢弃孩子的母亲。

也有,在挣扎过后,被逼上绝路,做出了和父母同样举动的赞恩。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8)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19)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但“希望”却从没有出现过。

在他没法抗争的时候,拯救不了妹妹,而当他有了决定权时,也依然救不了维纳斯。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0)

崩溃的赞恩,只能站在法庭上,对着法官诉说。

他希望,“没有能力养育孩子的父母们,不要再生了。

控诉的不止是父母,还有国家。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1)

在做什么都必须要考证的社会里,唯独做父母不需要。

而在黎巴嫩这个只有“混乱”的国家里,甚至都不需要父母这个角色。

他们每个人,都挣扎在这个“混乱”社会里求生。

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但生活从不会给与他们选择。

那些无从选择的大人们,一生都只能躲躲藏藏。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2)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3)

同样无从选择,被迫降生的孩子们,从出生起,就相当于死亡。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4)

是什么样的国家,让大人无法安存,让孩子不该降生?

这个问题,赞恩想问,翻译成《何以为家》的《迦百农》也想问。

何以为家,何以为国家。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5)

他们每个人,都被迫在这社会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而这些角色,在面对命运的时候,除了挣扎和犯错,无能为力。

中东国家存在已久的体制制约,经济带来的教育问题,信仰产生的对于人权的枷锁,使得这类“卖子求生的父母”们,远远不断地产生。

悲剧一代传一代,无声无息无止境。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6)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7)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8)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29)

赞恩的扮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就活在这样的真实之下。

2004年出生的他,在争乱不断的叙利亚里沦为难民。

而片中的其他演员,也是有着相似经历的群众。

因此《迦百农》,比起剧情片,它更像一部纪录片。

好在,片中的赞恩因生活绝望而愤怒,现实中的赞恩却获得救赎。

电影拍摄后,赞恩和他的家人,一起移民挪威生活。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30)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部电影,也许拯救不了所有的绝望,却能让这绝望见光。

能见光,就不至于堕入无底的深渊之中。

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PSG粉保护协会

毕竟,“迦百农”这个地方,是耶稣传教的起点。

它代表的不仅是混乱,还有希望。

犹太儿童去瑞士电影(中东战乱与贫困的电影)(3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