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这些红马甲致敬(黄马甲新时代)

本报记者 张霞在陇南的山水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将一件件生活物资送到村民手中,他们打通了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搭起了大山与外界之间的桥梁,他们就是村级配送员———“黄马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向这些红马甲致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向这些红马甲致敬(黄马甲新时代)

向这些红马甲致敬

本报记者 张霞

在陇南的山水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将一件件生活物资送到村民手中,他们打通了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搭起了大山与外界之间的桥梁,他们就是村级配送员———“黄马甲”。

2015年以来,我市为破解长期以来制约电商扶贫的农村物流瓶颈,利用现有社会化物流平台和技术优势,建成符合当地实际的“黄马甲”农村物流体系,在快递公司完成发货地到县城这一段的配送后,由更熟悉乡村情况的“黄马甲”第一时间入村入户送发货,打通由乡镇到村点的物流“最后一公里”,推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让贫困地区群众从电子商务中获益。

千山万水阻隔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早上,武都“黄马甲”配送中心的副站长田文跃一遍遍地核对着发货单,虽然在前一天晚上已经核对无误,但他还是不放心,再次将单子与货物进行核对,确认准确无误后才让快递员田利红装车。

早上10点多,田利红就将第一批货物送到马街镇的大李家村淘服务点。

大李家村淘服务点的负责人李涛向记者介绍,他的农村淘宝网店是去年6月29日开业的,现在村里人都喜欢在农村淘宝上购置衣服,生意还不错。“黄马甲”送货也很及时,货物都能按时送到村民手中。

从李涛的服务点出来,田利红又向安化的村淘服务点驶去。田利红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配送中心一共有6个人,分三条线路配送货物,分别是:东面马街、安化线;西面两水、角弓线,南面三仓、五库、月照线。

三仓、五库、月照、五马、玉河这些地方远离武都城区,有些村子到武都,坐车车费就要50元左右。由于地方偏僻,村民进城购物困难,农村淘宝在这些地方非常受欢迎,这些服务点的货物配送量要比其他地方的配送量大。

在休息的间隙,田利红还向记者介绍了他配送的“经典案例”。“有一次我为三仓乡坪头村一对结婚的新人送去一车的家具与家电,全村人都出来迎接。还有一次给玉河乡赵钱坝村送榨油机时,由于机器的零部件又多又沉,我分了几次才送完。”说起这些田利红充满了自豪。

田文跃告诉记者,在三仓、五库、月照这条线上送货往返得两天时间,而且还要天气好,如果是雨雪天气两天时间还不一定能回得来。前两天武都城里一片艳阳天,但三仓、五库却是大雪封山,车上了防滑链才勉强前行,45公里的路要走3个多小时,由于路面湿滑他们的车还与其他车辆发生了刮擦,幸好无大碍。而且这一路基本上没有手机信号,有些村子汽车是到不了的,货物只能靠人来背、来扛,有时还得蹚水进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大山在召唤,所以我们来了

“2015年12月30日,‘黄马甲’已经为村民送货物39971件,我们已是村里的常客了,在偏远山村,我们只要一来就会有很多人围上来,询问自己买的东西到了没有,拿到物品,有些村民会迫不及待地在他面前拆开,一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看着这些‘与世隔绝’的老人与孩子能笑得这么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田文跃对记者说。

田文跃的同事赵小平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都打工去了,不便的交通,让购物成了老人和孩子的难事,有些孩子没进过城,书包、书、衣服都是在农村淘宝上购买,这些普通的生活物品在老人与孩子眼里却成了山外世界的“礼物”,“黄马甲”也成为了他们最想见到的人。

“每次送货去村里,村里的留守儿童都会问我:‘叔叔你明天还来吗?’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虽然工作很辛苦,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成县“黄马甲”卯小辉说。据说在杭州,阿里巴巴一些身家过千万的互联网精英听到这样的话语,都哭了。

陇南的山川将物华天宝恩赐于这里的人们时,也将阻隔留给了他们,网络让“时空穿越”,外面的事物能进得来,里面的珍奇特产也能出得去,大山在召唤,所以“黄马甲”来了,他们穿越在山水间,成了新时代乡村路上“最可爱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