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教育无小事)

2018年5月28日,在学校“六一”文艺演出彩排现场,当小主持人报幕说到:请欣赏中华美德故事--孔融让梨,我的大脑瞬间闪过了一些思考:1、四岁的孔融有如此言行,感觉违背儿童的天性,要么故事假,当为了一定社会教化目而编撰的,要么小小年纪学会装假2、孔融的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父亲不但没有指出他的不妥而且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宣扬,这样做的结果,为孔融的悲剧性格打下了底色再一次印证: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融让梨让我们学会了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融让梨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教育无小事)

孔融让梨让我们学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在学校“六一”文艺演出彩排现场,当小主持人报幕说到:请欣赏中华美德故事--孔融让梨,我的大脑瞬间闪过了一些思考:1、四岁的孔融有如此言行,感觉违背儿童的天性,要么故事假,当为了一定社会教化目而编撰的,要么小小年纪学会装假。2、孔融的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父亲不但没有指出他的不妥而且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宣扬,这样做的结果,为孔融的悲剧性格打下了底色。再一次印证: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表面的意思是告诉人们孝亲敬老、懂得谦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这个角度看,孔融父亲孔宙有“生活即教育”的家教意识,此时的孔融懂得父亲,揣摩父亲想要或想看什么而做出有违儿童天真、单纯秉性的举动—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在幼儿园,我曾经试探四、五岁的儿童,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也有的小朋友拿小的,问他问什么拿小的,孩子说:大的自己吃不下,这种说法也该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小学高年级读书交流活动中,分享“孔融让梨”故事后的感受和想法,有两个学生有特别的体会和感受:第一位认为故事是假的,并且承认如果让他分梨,他会选大的,除非大的被人拿走。第二位说担心被哥哥揍,兄弟之间有“潜规则”。融的两个理由是不一样的标准。对孔融的自私及与讨巧,父亲“无为”而自喜,不但没有指正孩子的不妥和虚伪,却把他当做美德宣扬,结果,孔融养成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性格缺陷,“神童”长大后,上司董卓不喜欢、曹操也讨厌,最后曹操以“找合徒众、欲图不轨”等不忠不孝的数宗罪而诛杀。孔融的悲剧,与父亲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规律上讲,儿童四岁左右进行规矩和秩序的教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从儿童的本真方面有值得商榷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类似孔融让梨故事需要我们辩证地继承、积极地发展和弘扬。

教育无小事,真实、诚实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只顾“教育目的”不管故事真伪的教育是“伪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打折的或者有害带毒的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