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新课标学习的问题(2022语文新课标出炉)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从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时比例占到了20%-22%,稳稳占据C位”来看,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面对新课标的调整内容,网络上的渲染与解读,众说纷纭,令许多家长仰天长啸,茫然又焦虑。

的确,课标作为课程的指挥棒,在未来也许是下一个10年的教学方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各种各样的考试,都在它的指挥与统帅之下。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业,面对中考的普职分流,面对高考的分层等社会现实问题,说不上心,那是假话。

但是,对于课标这根指挥棒,我们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它,才能给我们的孩子奏出最美的乐章。

“让核心素养落地”,可以说是本次新课标调整的重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

新课标告诉我们: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看着是不是感觉既好理解又不好理解?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为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课标又为我们新增了6个语文学习的任务群。即(如表所示):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的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我们知道,现行的9年义务教育给孩子们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学段 1、2年级低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中年级

第三学段 5、6年级高年级

第四学段 7—9年级初中年级

而核心素养的每个任务群都要贯穿在四个学段之中,不只是在初中有所体现,而是要从娃娃抓起,在低年级就要有所体现。

挺复杂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位?这也许正是许多家长的焦虑所在。

读到这里,有心的家长会意识到,这次新课标的调整,真没有家长群里或外面渲染得那么夸张。

这次课标调整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在此前自觉或不自觉在践行的内容,只是这次被明确地写进了新课标。

“文化自信”来说,它不仅曾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还普遍地运用在孩子们的学业中。

如2017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1,就有这样的作文题: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里对中国文化的描述,例如一带一路、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等,可以说都是基于“文化自信”。

因此,“文化自信”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这些年国家、教育部一直在强调。

2022语文新课标学习的问题(2022语文新课标出炉)(1)

▲北京冬奥会“冰五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彰显了冰雪大国的文化自信

再拿“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来说,这更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业之中。

比如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初中段的要求孩子根据漫画,或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场景,写出一篇作文出来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在考察孩子的思辨能力。

这样的作业,我们的家长也曾经多次在家“鸡飞狗跳”般地指导过孩子。

……

况且,课标中新增调整的大多内容,都是老师的教学任务,如语文课时增加到占比总课时的20—22%,似乎与家长的关系不大。

凡此种种,家长完全不必焦虑,或者少焦虑!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家长面对新课标的调整就可以“躺平”了。

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孩子的分流与分层,都要经过考试的遴选,现实的升学压力依然是残酷的。

比如在五一小长假中,武汉市招考办发布的招生计划,就能很好地说明这点。

5月2日,武汉市招考办公布2022年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全市公办高中招生计划数为44185人,民办学校招生数为4815人,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分校招生计划总数为24842人,其中包括普通专业招生计划21246人,“3 2”专业计划招生3596人。

在很多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上职高,焦虑自己的孩子考不上一个好高中的现实情况下,中职招生数依然高居不下,而这种“残酷”还将在未来继续存在。

因此,作为家长,应有所作为,积极地迎接新课标的挑战。

如何迎接挑战,有所作为?

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起码在陪伴辅导上有所作为。

比如说,古诗词。

过去小学要学习129首古诗文,现在新课标增加到了160首,要求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三四年级背诵诗文50篇,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古诗文成了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那些陪伴孩子背诵古诗文背得头大头痛的家长,是不是还要努力一把,把这种认同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落实到辅导孩子的行动中呢?

▲2022年CCTV1网络春晚,尚雯婕演唱《天问》引领传统诗歌新潮流

再比如,“写字”模块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且看课标的表述:

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三四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五六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七~九年级:识字和书写要求3500个左右,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可以看到,从一年级开始,课标就对孩子的书写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家长在陪伴上要花气力指导孩子把字写好,有些孩子还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辅导。

有一个现象,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在作业少、家长不催时,书写尚可,但作业一多,家长一催,便“鬼画桃符”,如天书一般。

因此,建议家长,孩子除完成老师的作业外,再不必布置家长作业,以免写坏了“手脚与习惯”,这样就得不偿失。

最后要说的是,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还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 “跨学科学习,即历史类、哲学类、经济类及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说,许多孩子以至家长的阅读已走向功利主义的道路,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信息。

强调阅读整本书,正是针对这种现象。

因此,作为家长,在“整本书阅读”上,不仅只有陪伴,更要以身作则,当孩子读整本书的榜样,而不是孩子认真读书,家长埋头刷屏。

而要像钱钟书杨绛陪女儿钱瑗读书那样,到了晚上,一家三口就在餐桌上,一盏灯,三摞书,满屋都是。

除此,还不够,家长还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把握文本,感悟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传授给孩子。

告诉孩子,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这对孩子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在大量的文本中过滤和吸取多种信息,是非常有益的。

背诵,写字,读书,尽管课标大多都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在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有时力不从心,或难以面面俱到时,作为家长,真应该有所作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足功夫,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孩子,收获一个美好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