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


被动的攻击型行为是我们以一种颠覆性的、看似间接、故意和掩饰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愤怒。有些孩子在学着通过抵抗来发展对抗家长的力量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这与攻击性相反:一个被动攻击型的孩子不会威胁你或对你大喊大叫,而是根本不回答你。他不理你。行为如下所示:你的孩子只是走进房子,上楼,什么也没说。当你到她的房间时,她假装没有听到你的声音。你问她问题,她给你的只是一个字的答案,或者她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她要么盯着你看,要么把目光移开。被动攻击型的孩子通常不知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或如何解决与愤怒、沮丧或焦虑相关的问题。一些患有行为障碍的孩子会生气并采取外在行动,而被动攻击型的孩子会生气并采取内在行动。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

我们不是在谈论被动人格。相反,我们说的是被动的抵抗行为,用来报复你,获得控制权或权力,或者逃避责任。这些孩子会说:“我不想做妈妈要我做的事,但我不会面对她。我只会觉得累,除非她让我一个人呆着。”或者你的孩子会让你失望,直到他让你感到沮丧——在他看来,如果他惹恼了你而你开始大喊大叫,他就赢了。毕竟,你失去了控制,而他没有。现在他觉得自己在掌控之中;而你很沮丧,你在大喊:“你为什么不做作业?我跟你说了三遍!”他坐在沙发上,看到你按他的计划进行反应而感到满意。有时他会告诉你不要大喊大叫,然后走开,让你一个人在那里沮丧。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


通过这种被动型的抵制你,你的孩子正在训练你放弃并让他一个人呆着。他在训练你相信他做不到。他让你降低你的期望,这样你对他的期望就会降低。事实是,被动抵抗通常是有效的。你需要警惕孩子的这种行为。心理健康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该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迈尔于 1967 年创造。两人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

习得性无助是孩子们了解到,如果他们表现得无助,最终会有其他人为他们做这项工作。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抵抗的时间足够长,你就会自己洗碗。如果你喊他们时他们不回答你,你最终会去找他们或自己去倒垃圾。或者,如果当您要求他们扫地时他们不予以回应,您仍然会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 15元钱。这个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你为孩子做太多事,或者理解为你为孩子过度发挥作用,从而剥夺了他们培养能力和掌握生活所需的技能和实践。你当然是想要帮助孩子,并没有想要剥夺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但事实上,你常常甚至没有意识到你们在为孩子过度教养。


这些例子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 你蹒跚学步的孩子知道如何系鞋带,但无论如何你都要为她系鞋带,因为这样更快。

  • 当你健忘的 13 岁儿子又忘记作业本时,你跑回学校。

  • 您患有多动症的女儿在完成她的科学项目时遇到了问题。她似乎无法集中注意力,并抱怨这很无聊而且太难了。等她睡了,你给她做完。毕竟,你不希望她失败。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是为了管理对孩子的焦虑对吧。你害怕他们可能会失败,所以尽所能确保他们不会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知不觉地破坏了他们的进步。为我们的孩子做太多事情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育儿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变得被动,成为一个功能不足的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开始依靠你来做他应该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你会想,“他需要我。我不能让他淹死。我要救他。”如果你让他们很少在自己的能力下摆脱困境,他们根本不会获得进入成年期所需的技能。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事情上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他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反被动攻击性爆发呢?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

小萌是一个聪明的 12 岁女孩,每当她感觉可以控制一项活动时,她都会表达“我很开心”。然而,当她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某种情况时,她的行为就会变得具有操纵性和被动攻击性。有一天,小萌的妈妈让她把写作作业的卡片放在一个盒子里,这样就可以开始她的数学作业了。盒子就在小萌面前。小萌没有回应妈妈的第一个指令,所以妈妈又问了一遍。小萌也没有回应第二个、第三个或第四个请求。妈妈每提出一次要求,她的声音就提高了几分贝。到第五次请求时,妈妈意识到小萌听到了她的声音,但默默地反对。妈妈同时给自己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她不会'赢'我。我没有办法退缩。她会把卡片放进盒子里!” 从小萌平静的反抗和妈妈日益高涨的愤怒来看,小萌显然在内心很生气,但在外面却笑了起来,看起来很困惑。在接下来的 10 分钟里,她一言不发,妈妈开始模仿小萌的行为。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6)

她内心很生气,但仍柔声细语地重复说:“请把卡片放进盒子里!你可以把卡片收起来吗。”最后,妈妈失去了冷静。她站起来喊道:“我厌倦了你的态度,小萌。你认为这些规则不适用于你,你可以在这里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你错了。这个家我说了算,你会按照我告诉你的去做。马上把卡片收起来,否则你午饭也不要吃了,直到把这件事做完!” 小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天真地回应道:“天哪,好吧。我正在做。我只是想像你希望的那样完成我的写作作业。没想到你会突然这么生气。”妈妈为她的爆发感到羞愧。
从这个案例上来看,小萌表现出了很明显的被动攻击型行为,而她的妈妈,因为方法不对,成功被激怒。那我们再用这个案例看下,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来避免这种被动攻击行为爆发。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7)


第一步

·识别被动攻击行为的警告信号

首先,妈妈应该认识到小萌的沉默反对是被动攻击行为。她的脑海里应该升起一面红旗。她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控制她的情绪,同时让她大脑的理性部分参与进来。因此,她应该告诉自己,她的孩子可以清楚地听到给她的指示,但正在有意识地选择不遵循它们。

第二步

·拒绝参与被动攻击性冲突循环


妈妈必须清楚地去做决定,不要直面或参与到小萌的对抗冲突中,要退出冲突并识别小萌隐藏的愤怒到底是什么。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8)



第三步

·确认愤怒


在这一步,妈妈应该与小萌分享她对孩子潜在愤怒的看法。妈妈应该平静的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9)


”小萌,我们停下来。我有个想法想和你分享。我让你把卡片收起来,你却装作没听见。我知道我说得很清楚,爸爸他们也都听到了我的声音。我必须弄清楚的是,为什么在这个的时候,你选择不听我的声音,不听从我的合理要求。“

如果小萌没有回应,妈妈应该继续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0)


”我猜你可能对我不高兴了。你可能更愿意继续写作而不是现在做数学。如果是这样,让我们谈谈你的感受,而不是你假装没有听到我的声音。小萌,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与卡片无关。我们现在可以忘记卡片。现在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我想我看到了你生气时的行为表现。也许,当我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时,你表现得好像你没有听到我的声音。小萌,你是个聪明的小孩。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1)


第四步

·管理拒绝


经过上一步良性对抗,暴露了小萌隐藏的愤怒,小萌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拒绝交谈或否认。这时,妈妈应该退后一步,不要再坚持了。这种情况可能会以下列方式发生:小萌:(拒绝讨论这件事)保持沉默。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2)


妈妈:”讨论你的个人问题很难,但我要你想一想你的问题。“

小萌:”我这里没有问题。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是那个生气的人。“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3)


妈妈:”我很高兴你相信这不是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我让你做一些事情,比如把卡片收起来,你会愿意吗?“

小萌:”呃。“


妈妈会选择忽略小萌最后的讽刺和不尊重的评论,因为他知道这是出于被动攻击型的意图,以引起另一个愤怒的反应。有自我意识的妈妈知道改变小萌行为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对自己反应的控制,从而向小萌证明她被动攻击的努力是无效的。那些沉迷于当下情绪的家长,认为他们需要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回应像小萌这样通过这种被动攻击型行为来“展示控制权的孩子”,通常已经陷入冲突循环。为保持对话正常进行,妈妈应重复指示小萌将卡片放入盒子中。小萌和她的妈妈之间将产生新的洞察力。这种良性对抗的过程将改变小萌和她的妈妈未来对彼此的看法。小萌的被动攻击行为不再是她生活中报复成年人的秘密而有效的技巧。

第五步

·重新审视孩子的想法


每次妈妈识别出小萌被动攻击行为时,她应该使用良性对抗来识别小萌潜在的愤怒。盒子里的卡片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小萌向妈妈点点头,说她会清理她的文具,但在这之后很长时间她仍在继续画画。妈妈应该通过说以下内容来重新审视前一天的想法: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4)


妈妈:”小萌,我想到这里曾发生的一件事。还记得我昨天说我认为你对我们的写作课结束并且不得不开始数学这件事感到愤怒吗?你今天不清理文具让我想起昨天的情况,我想知道,这是不是你让我知道你又生气的方式。你可以告诉我吗?“


第六步

·确定能力领域


虽然在良性对抗之后的瞬间应该留给孩子一些有计划的、有意的沉默,让被动攻击者考虑成年人的想法,应该有一个后续时间,让成年人努力建立与小萌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知道小萌在做她能控制的事情时是“愉快的心情”,所以妈妈想让小萌来完成一些特定任务可能对她有利。小萌越能在这种她喜欢的事情上感到强大,她就越不需要通过破坏性的被动攻击行为来控制。以下是 Sarah 的胜任领域示例:
  • 让她成为“家庭计时员”,她的工作是在分配的活动或作业时间去时提醒妈妈。

  • 读书结束时,让她负责收集卡片盒。

  • 给她一份每日课程清单,以便她可以在完成每个科目时对其进行标记。


我们来总结下,良性对抗被动性攻击行为,有6个步骤:

步骤1:识别被动攻击行为的模式

步骤2:拒绝参与被动攻击冲突周期

步骤3:确认愤怒

步骤4:管理拒绝

步骤5:重新访问思考

步骤6:确定能力领域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青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5)


好了,解决了如何直面被动攻击型行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来预防或管理孩子的被动攻击行为呢?如下有七点建议。

01

解决行为并设定期望

如果您认为您的孩子因为生气并且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变得被动攻击,请邀请他谈论这些事情,你可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6)

“如果你对某事生气,跟我说话是安全的。”(“安全”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词。)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7)

“如果你感到生气或害怕也没关系,但继续这种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跟我说说吧,我会试着理解。但无论你是否生气,我都希望你能完成这项工作。生气不是借口。”


父母还可以通过直接说明您所看到的情况来训练孩子: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8)

“我认为你没有洗碗是因为我昨晚让你在外面呆着你生气了。我想让你知道我明白这一点——但这不是一个理由。你还是得洗碗。如果八点之前还没有完成,我会把你的键盘带出你的房间。”



请记住,期望必须保持清晰。无论发生什么,您的孩子都必须学习如何表现、如何产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生存——仅此而已。

当然,这要排除抑郁症或其他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您认为孩子的行为有生理原因,请让受过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疗专业人员对他进行评估。

02

使用后果并设置时间限制

当事情平静且进展顺利时,请坐下来与您的孩子交谈。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看到的情况:他没有足够的生产力,不够努力,或者不够逼迫自己。然后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会有什么后果。告诉他要为他必须做的事情设定时间限制,如果他没有达到这个时间限制,那么他会在完成之前暂时先别他的手机或电脑。当然,这取决于父母对时间框架的合理性。你甚至可以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19)

“我希望你在星期一之前打扫干净你的房间。如果没有,在完成之前你将暂时失去你的手机。”


所以你不必给你的孩子严格的时间框架,最好给他选择。但无论如何,如果他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它,他需要被追究责任。

03

使用奖励

当然,如果您的孩子能早日完成任务,您也可为您的孩子建立相应的奖励。训练您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付出努力并及早完成任务是有回报的。因此,就像如果孩子不做什么事情能得到奖励一样,孩子如果做到什么事情同样也可以得到奖励。完成他的时间表可以是其中一项。例如,如果他在前一天晚上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业,没有磨磨蹭蹭地吃完早餐,准备好上学的所有物品并在早上准时登上校车,他就会得到奖励,比如你可以让他晚半小时后起床。通过这种方式,您可以训练和激励孩子按时做事。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0)


04

为你的孩子提供“障碍帮助”

要明白,如果大多数孩子不了解他们的作业或作业看起来对他们来说太多,他们就会拖拖拉拉。这可能是消极抵抗,因为他们害怕某事或感到沮丧。当您的孩子感到被困时,可以启用“障碍帮助“。请介入并帮助您的孩子克服最初的几个障碍,让他继续前进。但不要为他做他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例如,如果是英语作文作业,就问他一些关于他在写什么的问题,有助于帮他思考;或你也可以给他起个头。再次强调下,不是建议您为孩子做任务,而是您帮助他克服第一个障碍,让他从那里开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不时地得到一点帮助才能开始。

05

为孩子分解任务

当您的孩子认为一项任务太多时,您可以通过教他如何划分任务来帮助他。您可以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1)

“让我们今晚就完成这么多。”

或者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2)

“让我们本周完成这些事情。”

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是问您的孩子: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3)

“你觉得你今晚能完成多少?你觉得这周能完成多少?”

这样,你就在教他如何计划。如果他回答的太少,你需要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4)

“不,我认为这还不够。我认为你在低估自己。你为什么不尝试做这么多呢?”

如果他给你的回答听起来太多了,就说: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5)

“这对我来说听起来很可怕。这可能不太现实。让我们看看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了多少,然后重新评估它。”


通过这样的方式,您可以帮助他学习如何自我调节和组织。也请您对孩子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06

尽量减少干扰

当您的孩子做功课时,保持卧室门打开并关闭音乐。定期检查他,以确保他正在做这项事情时没有分心。识别并减少任何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干扰。如果你不能在他的房间里有效地监视他,那就让他在你附近做他的工作。

07

理解并坚定

当孩子们使用被动攻击行为来逃避不履行他们的责任时,你需要对他们非常坚定。要让你的孩子明白无论他是否生气,他都必须表现出来。不在乎他的愤怒是以抵抗的方式还是以侵略的方式进行的——他仍然对此负责。同时,你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当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和沮丧时,提醒自己这只是令人讨厌的行为——即使他在那一刻看起来像个怪物。请记住,被动攻击行为是一种无效的应对技巧。为了让孩子停止使用它,他们必须学习一种有效、健康的应对技巧来取代它。

08

调整家庭动力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6)

从家庭动力的角度,要想经营好我们的家庭关系,就要调整好我们和配偶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其重要程度排列应该是这样的:配偶>子女>父母肯定很多朋友要质问,父母是生养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养的,难道我们不应该把父母排在第一位,或者孩子排在第一位吗?是的,从中国孝文化的角度及血缘亲近的角度上看,我们确实应该把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放在夫妻关系前面,就像经常有人说到的,“配偶可以换,父母孩子却是换不了的。”但为何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呢?我们来看以下示例。

王先生的理念是父母至上,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排在第一位,把自己和妻子的关系排在后面。一旦妻子与父母有了摩擦和冲突,丈夫都会以父母为先,这就难免让妻子受伤。久而久之,妻子与父母之间就打响了丈夫感情位置的争夺战,导致了婆媳关系等问题的出现。这时候,丈夫想要孝顺父母,就会遇到来自于妻子的比较多的阻碍和干涉。家里的孩子天然就是更加亲近妈妈的,如果妻子与丈夫的父母起冲突,孩子们可能也会跟随着妻子,一起疏远父亲及父亲的父母。这时王先生就是在孤家寡人的爱父母,甚至为了爱父母,把自己的家庭经营的支离破碎。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7)


为了爱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于父母而言是否是真正的孝顺?这值得我们深思。相反,如果王先生把妻子放在第一位,经营好夫妻关系,妻子高兴了就会带着孩子一起对丈夫好,然后丈夫就可以带着妻子与孩子一起去对自己的父母好,爱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在家庭中我们就极有可能以孩子为中心。那孩子在家中最先学习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就是,“所有的人都要以我为中心,围着我转,为我服务。”当他们走进学校、职场、社会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以这种不良的家庭模式要求他人。这样孩子在家庭之外的关系就很难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另外,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夫妻关系放在后面,是更容易影响我们对夫妻关系的经营,夫妻关系就更容易出问题。而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本身就会影响夫妻对孩子的爱和养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动力就像一条河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就是我们的父母与祖先,中游就是我们自己和配偶,下游就是我们的孩子。上游出了状况,就一定会影响下游。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上游,如果没有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就更容易让夫妻关系受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因此,家庭关系的经营中,夫妻关系的经营要放在与孩子关系的前面。以上我们讲了这么多家庭关系和家庭动力,其实就只想表达一个核心观点:孩子被动攻击行为的产生主要受家庭里的夫妻关系影响。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8)

如果孩子成长在由父母一方强势主导的家庭里;或是从小遵从父母和他人不现实的标准准则;或成长在一个高冲突或冲突回避型家庭里;或在家庭/社会里得到专制教育等,都极有可能养成被动攻击型行为。所以请您一定要注意调整家庭动力,保证家庭功能平衡,以保证可以稳稳地去爱我们的孩子。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青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29)


当然,成年人也会出现被动攻击行为。有如下几种特征:
  • 习惯性地怨恨、反对和抵制基于他人期望而提出的要求。

  • 通过被动的抵抗、顺从的反抗和傲慢的敌意来表达愤怒,特别是在回应权威人物所分配的任务时。如拖延、不回信、闷闷不乐、反复找借口逃避或固执己见来抵抗对家人或其他人的那些他不在乎的要求,以此表达对这些人或事情的不情愿、逃避、厌恶或愤怒,或是用这种情感勒索的方式让身边的人与他保持一致。

  • 他们感到被欺骗、不被欣赏、被误解,并长期背后抱怨他人,尤其是抱怨他们生活中的权威人物。

  • 当困难出现时,他们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行为,经常感觉自己是受害者

  • 表面看着很有信心但其实但自信往往很差。即使一切进展顺利,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有负面的人生观

  • 也有其他形式的表现,如复仇行为、隐瞒赞扬或感情、从不说“不”或“是”、经常使用讽刺、经常沮丧或易怒等。


这些表现不是每一个被动攻击者都有,被动攻击型行为也是有等的:

01

临时/短暂的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行为)

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孩子很不情愿地起来了;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0)


02

故意低效

比如让孩子把地上的东西都捡起来,他把东西都堆在床上,当你指责他时,他说“妈妈,是你说的,把所有东西都从地上捡起来的呀!”;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1)


03

让问题升级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2)

04

隐藏情绪但有意识的报复,破坏,撒谎或其他故意的行为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3)


05

自我贬低,伤害自己去报复别人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4)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5)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6)



在被动攻击者生气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反复声称他们没有生气或他们很好——即使他们显然很生气并且不好。他们否认自己的感受,拒绝在情感上开放,并通过被动攻击的行为正在关闭进一步的沟通以拒绝讨论这个问题。被动攻击型行为不会让人成为一个坏人,它是一种应对机制或适应性反应,以一种似乎没有我愿意的方式来表达感觉。成年人的被动攻击行为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也具备这样的行为,一旦有了争吵配偶也会学会这种策略来互相对付,对家庭、亲密关系甚至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后果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7)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8)





案例:互不理睬的对待

李先生和他的妻子在家里因为某件事有了分歧,他们互相都不理睬对方。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39)


突然,李先生意识到,第二天,他需要他的妻子在早上5点叫醒他,去乘坐清晨的商务航班。他不想第一个打破沉默,于是他在一张纸上写道:“请在早上5点叫醒我。”他把它留在了他认为她会看到的地方。第二天早上,这名男子醒来,却发现已经是早上9点了,他错过了航班。他发怒了,正要去看看为什么他的妻子没有叫醒他,这时他注意到床边有一张纸,上面写道:“现在是凌晨5点。起床。”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0)


像这种破坏性行为其实在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社会。很多人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而不是直接的面对面。这就会导致感受被错误传达,含义被误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长:被动攻击行为可能源于这个人在不鼓励或不允许直接表达情感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无法公开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被动地引导他们的愤怒或沮丧。或是成长在由父母一方主导的家庭里;或是受哥哥姐姐/朋友/其他人的影响;或是从小遵从父母和他人不现实的标准准则;或经历童年虐待;或成长在一个高冲突或冲突回避型家庭里;或在家庭/社会里得到专制教育等。


性别:当女性表达愤怒时和男性表达愤怒时相比,她们被认为是负面的,所以她们倾向于不再直接表达愤怒。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1)

宗教:在独裁或严格的宗教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会增加被动攻击性行为。


文化/种族:被教导要顺从长辈而不表达愤怒的人可能会发展被动攻击性为。


情境特征:情境对被动攻击行为也有影响。当一个人处于不可以直接表达负面情绪的社会化场合中,例如在商业或家庭活动中,当有人让他生气时,他可能更倾向于以隐蔽的方式做出回应。


走简单的路:自信和情绪开放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当为自己挺身而出很困难甚至很可怕时,被动攻击似乎是一种更容易处理情绪的方法,因为不必面对愤怒的根源。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青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2)


当你身边有经常进行被动攻击的朋友、同事、甚至恋人时,你可以掌握以下方法来应对。

1. 识别这种行为的迹象,如闷闷不乐、反手恭维、拖延、退缩、拒绝交流等。


2. 当对方开始以这种方式行事时,请尽量控制你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非判断性但真实的方式指出对方的感受。

比如,如果你正在面对一个明显对不得不做家务感到不安的男友时,你可以直接表达“你似乎对我要求你打扫房间很生气。”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3)

现实情况是,被动攻击者通常无论如何都会否定自己的愤怒。

3. 在这一点上,最好退后一步,给他们时间来处理这些感受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4)


识别他人的被动攻击型行为通常很容易,但如果你是表现这些行为模式的人,请试着退后一步,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行为。

常见的被动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检查清单


  • 感到轻微不开心或生气或不满意或心烦意乱了,就被动地惩罚某人,即“沉默的对待”变得非常安静、停止交谈、不回复、不理睬、闷闷不乐或疏远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5)

  • 否认愤怒

  • 发表可能被误解为误解的评论,当被问及时,坚持声称遗忘或误解

  • 有时行为逃避,想把自己藏起来

  • 用“好吧”和“随便”结束对话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6)

  • 故意不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嘴上说“我很好”但其实不是

  • 故意做一些激怒他人的事情,例如迟到或“忘记”做某事

  • 处理他人请求时故意拖延或犯错

  • 具有愤世嫉俗、悲观或攻击性的举止

  • 经常抱怨感觉被低估或被欺骗

  • 反手恭维,“谢谢你打扫房间,而不是再弄脏它”

  • 对他人发表负面评价,而不是直接解决他们或问题

  • 在原本富有成效的对话中添加无效评论,“你有什么理由不打扫房间吗?” 包含没有可能的正当理由的假设

  • 拒绝超越冲突,即使坚持冲突已经解决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7)

  • 以欺骗性的方式破坏他人,例如,当他们试图省钱时,邀请朋友去逛商场

  • 发表讽刺或居高临下的评论

  • 转移责任

  • 有太多的借口

  • 让别人等待

  • 故意低效

  • 一点点的给出隐藏的信息

  • 一周开心,下一周又不开心,永远有像过山车一样的情绪

  • 对别人发脾气,然后感到内疚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8)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49)


如果您觉得被动攻击行为正在损害您的人际关系,您可以采取一些步骤来改变您与他人的关系,以便以更健康、有效的方式与他交往您需要做一些事情。

01

提高你的自我意识

被动攻击行为有时源于没有很好地理解你为什么不高兴或你的感受请将注意力放回到当下发生什么事情上,并注意你的行为。为了改变你的行为,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意你何时以被动攻击的方式行事。你需要很好地理解你为什么不高兴,以及你在使用被动攻击时的感受。当您对不同的人和情况做出反应时,请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0)

02

了解为什么你的行为需要改变

重要的是要记住,虽然被动攻击是被动的,但它也是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较温和的攻击形式,而是一种间接的攻击形式。

03

找出你的被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你选择被动攻击而不是更直接?是害怕拒绝还是害怕后果?重要的是要了解为什么您选择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4

行动前想清楚

花点时间想一想再做出反应,而不是仅仅对自然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毕竟,您正在尝试改变对情况的自然反应,因此与其凭直觉行事,不如花点时间理性地思考如何应对。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1)


05

保持乐观

给自己时间并耐心等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理解是很好的第一步,但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和反应需要一些时间。保持乐观并继续前进,即使每天只有一点点。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2)


06

重新定义冲突:记住,生气也没关系

生气是被允许的,是正常的,是可以表达的。一个积极的人,仍然会有负面情绪。试图消除被动攻击行为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愤怒,只是找到更好、更健康的表达方式才是消除它的方法。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3)

我们越从冲突中逃跑,它就越控制我们;我们越试图避免它,它就越控制我们;我们越不害怕冲突,它就越不困惑我们;我们否认我们的分歧越少,它们就越不分裂我们。

——David Augsburger


对于冲突的DOS和DON’T

DOS

意识到冲突是健康和自然的,不要害怕

为你的行为负责

表达对他人的欣赏

注意肢体语言

开放的去反馈

DON'T

提高你的音量或发誓

争论过去

回应挑衅

告诉对方该做什么

故意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不要用被动攻击的行为去回应被动攻击行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伴侣开始对被动攻击人格作出被动攻击的反应时,这个回路就会形成一个无尽的循环,没有人说出他们的意思。——Andrea Brandt


07

对他人以诚实、直接和健康的方式表达

清楚地陈述事实和感受,并直接表达你的意见,而不是敌意地表达。用明确的陈述和对方交流。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4)


08

对待对抗持开放态度

请记住,当您直接表达您的需求和想法时,可能会导致对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双方保持冷静并诚实地讨论他们的观点,对抗就可以是直接和尊重的。

09

有同理心,并且自信

被动攻击行为植根于受害者和自私的感觉。用同情的自信说:“我相信我的想法很重要,我也尊重你的想法。”可以自信和直接地表达,但也用你的同理心和善良进行表达。

10

设置边界

边界是画出我们自我身份的无形的线。——Andrea Brandt
边界指,你在关系中愿意做什么,你愿意如何被对待的规则。就好像一个单独的容器,里面装着你所有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边界在被动攻击关系中很重要。那些表现出被动攻击行为的人通常有弱边界和不尊重其他边界,那些有弱边界的人很容易被说服。
健康边界 VS 弱边界

健康边界

灵活和适应的人或环境

自信地问他们需要什么,和/或,说没有

可以分离自己的感觉与他人的感觉

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觉

不容忍任何虐待

弱边界

边界是严格的,不宽容的,黑白分明

害怕冲突和表达感情,因为他们不想被抛弃

目的是为了隔离

总是说是,或者总是说不

被利用或利用他人


10

给自己时间做出改变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迈向改变的良好第一步,但改变你的模式和反应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11

练习表达自己

了解你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你的感受是结束被动攻击行为的重要一步。冲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知道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你应该为自己制定目标,以帮助这个过程。这些非被动攻击行为的一些特征将是你的目标:

  • 能够直接谈论沟通问题和关系问题,没有任何责备或敌意
  • 掌握自己的感受
  • 倾听他人的观点,包括当他们批评你时
  • 不要假设另一个人知道你想要什么或你为什么不高兴
  • 将他人视为解决冲突的伙伴,而不是敌人


怎样对待孩子攻击行为(你的孩子不理睬你)(55)




北京青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监制:李齐生 刘融飞

编辑:王海然

校对:陈合一

设计:容云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