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朋友关系才算合适(怎样的关系才算真正的朋友)

怎么样的朋友关系才算合适(怎样的关系才算真正的朋友)(1)

什么是朋友?汉儒郑玄在《周礼》的注解中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说明,上古之时,朋友的定义是指同门之谊或志同道合者,同学、同志,统称为朋友。读书之人,谁没一大群同学,这种定义之下,朋友自然不少,甚至朋友遍天下亦不足为奇。

郑玄既对《周礼》中的“朋友”一词特别作注,可知此时的“朋友”已非周时之义,古今同义,无须注解。此时的“同师”,大概等同后来的同学,而非具体的朋友意义了。若以同志即朋友、朋友惟同志而论,朋友的通讯录上,立马就会失之八九,留下的仅有几位,还要在头脑中反复斟酌,仔细掂量,够得着“朋友”二字的,真是寥若晨星。故唐代白居易有:“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的喟叹,可见朋友难得,知己难求。

宋代景祐二年(1035年),时任礼部员外郎的范仲淹,因上书言事,状告宰相,反被宰相以“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弹劾,贬官饶州(今江西鄱阳)。范仲淹离京之际,士大夫担心目为朋党,纷纷躲避,不敢给他送行。唯独他的老朋友、集贤校理王质,带领自己的兄弟一起赶到都门,为范仲淹畅饮饯行。范仲淹怕王质受牵连,婉言谢绝。谁知,王质哈哈一笑说:“吾愿为党人,从而贬之,光矣!”他不怕丢职罢官,不怕获罪下狱,把成为“范党”、追随范仲淹贬谪当成光荣的事,义无反顾。范仲淹深深感动于王质对他的高情厚谊,他们因此成了一辈子的朋友,无论顺境逆境,历久弥新。他们的友谊,纯粹是精神上的相通、相投、相得、相知,堪称云霞之交,虽然无价,却颇有些风险。

后世的朋友,在概念上已经越来越宽泛,无论同僚抑或同党,无论同窗抑或同乡,无论同舍、同游、同路、同车甚至同犯、同牢,只要在一起多呆了会儿、多说了几句、多喝了几杯,都可以在一夜之间、一顿之后呼为朋友。同窗曰学友,同舍曰室友,同游曰驴友,同牢曰狱友,不一而足。这样的朋友,何止千万。而这些所谓的朋友,大都是升官时能提携一把、办事时能关照一下、接待时能酒肉一顿、犯罪时能网开一面的人,大都是能带来好处、索取实惠、能明确到具体收益的人。如丘吉尔所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怎么样的朋友关系才算合适(怎样的关系才算真正的朋友)(2)

当利益之交戴上“朋友”的桂冠之后,当“朋友”成为很多人谋取利益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之后,“朋友”便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尊严,褪去了它耀眼的光泽。释迦牟尼曾说,友有四品:一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二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三如山,贵能荣人,富乐同欢,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一粒种百粒收,施给养护,恩厚不薄。释迦牟尼说的花友、秤友,均是利益之交,山友、地友,才是君子之交。所以,朋友如同人民币,有真也有假。但谁的眼睛能瞬间变成验钞机?只有时间,才确然是朋友的试金石。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对你由欣赏到钦慕并怀着深厚眷顾的人,必然是不在乎你富贵或贫穷、顺境或逆境的人,必然是在多数人离你而去后仍然站在你身边全然不顾冷眼的人,即便天涯沦落,即便众口铄金,就像伯牙之于子期,就像王质之于仲淹。惟有这种志同道合、生死相许的朋友,才会让人高山仰止,念念不忘。这个时候,朋友可以说有价,但最终却是无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