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文翻译技巧(赶快看老师正在讲)

常用文言文翻译技巧(赶快看老师正在讲)(1)

要想语文好,古文是基础;古文哪块最重要,句子翻译跑不掉。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它要考实词、虚词、句式,还要考内容理解,所以说,抓住了翻译这根筋,文言文就可以迎刃而解。

大家先来翻译一个句子: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译句:(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征召他任命他为尚书。张衡享年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去世。

下面我们看两个句子:1、沛公安在?(译句:沛公在哪里?)2、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译句: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它的山脚下建房居住。)

这里的“安在”换成“在哪里”、“舍于其址”换成“在它的山脚下建房居住”,它们在翻译的时候都调整了语序。

这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第四种方法:调。哪些情况需要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在翻译时需按现代汉语句式调整过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特殊句式需要调整,那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出吗?请翻译:“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不许”的主语“皇上”必须补出来,否则语意不明。

可见,该补的词语,必须补出。这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第五种方法:补。什么时候补呢?

古汉语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单的地方,今译时要作适当的增补。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为”字后省略了宾语“我”,应补出来。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但有时在直译不能完成的情况下,不得已需要“变通”,也就是所谓“意译”。它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翻译时改变了词的表面意思,这是第六种方法:变。这是翻译的难点。哪些情况需要变?

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往往要“变”,即意译。如:“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其中的“下车”(上任)、“视事”(任职)、“乞骸骨”(辞职回家)都需“变”。

以上六种方法,要掌握规律,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翻译几个句子:

(1)原句: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句: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原句: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译句: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3)原句: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

译句: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4)原句: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句: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今天我们总结的这六种方法,其实蕴含着文言文翻译的两大原则:

1、字字落实——不遗漏,不多余,不歪曲。(留、删、换)

2、文从句顺——要合理,要通顺,要明白。(调、补、变)

诚然,高考试卷中句子翻译虽然只有10分,但我们不能“十分”重视,而应“万分”重视。这里我们着重归纳了翻译的六种方法,这些方法从题中来,到题中去,反反复复,才能熟能生巧。我们说方法好,是因为方法能让我们做题快、得分高,如果方法不拿去做题,再好的方法也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愿方法与题同在!

常用文言文翻译技巧(赶快看老师正在讲)(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