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

《逸周书•谥法解》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这是关于古书上关于谥号的解释。翻译过来说就是---谥号是朝廷给予死去的皇帝或一些有名望的人的称号,基本上算是对这个人的生平德行和事迹的一种盖棺定论。 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先人避讳、进行称谓。另一点是为了告诫君主要多行善事,免遭恶名。

谥法中有明确规定,号谥号是有好有坏的,根据人生前品行的不同给与不同的谥号,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中国人都讲究人死为大。不论他生前做过怎样的恶事,人死之后仿佛就了结了一般。所以朝廷在给予前人谥号之时一般都会将人生前的德行和功绩稍微的夸大一些,以便给与一个相对来说好一点的谥号,给予死后的尊荣

一、谥号的起源与发展

1、谥号的来历

谥号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的谥法,《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八年》明确记载曰:“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周公在武王死之后正式颁布了谥法,为武王姬发确定了谥号。“克定祸乱曰武”,姬发率领军队战胜了商纣王,平定了天下的祸乱,建立了西周。所以姬发的谥号就是周武王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1)

周武王

最初的谥法并不涉及政治,主要是表达对于前人功绩的表彰和对先人的怀念敬爱之情,到后来谥法成为一种封建王朝所特有的一种礼制,谥法也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古代的谥号并不是随意乱取的,而是根据周公颁布的谥法以及前人的生平功绩来确定前人最终能获得的评价。现在的学术界的主流看法认为现存最早的谥法是周公所制的《逸周书•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书里不仅记述了谥法的基本原则,对谥号也有详细的规定。

2、谥号的发展

西周时期谥号给予的还较少,只针对于周天子,随着时间逐渐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谥法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礼制,谥号的赠与成为一种常态。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2)

秦始皇

秦朝的秦始皇因为认为谥号是后人给予前人的,就是说是儿子孙子和大臣们对于先帝的一种评价,这对皇帝是一种极大地冒犯和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怀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与此相关的记载:“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故而秦始皇嬴政下旨废弃了谥法,自己不用谥号也不许儿子和大臣用。然而秦朝很快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谥法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又得到了重用。

随后的唐宋明时代,谥法也越来越得到重用,能够得到朝廷赐谥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朝廷授予谥号的范围大大增加,正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能上书请求朝廷赐谥

谥号相比之前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出现了好多谥法中没有出现过的后人延伸生造出来的字词。《周公制谥》“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文的后面被士大夫们接上了不同的字变成了一个新词、新谥号。例如晋朝王导获得的谥号文献、唐朝魏征的谥号文贞,明朝的文天祥的谥号文正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3)

魏征

明朝的谥号朝廷赐予的还比较多,清朝有资格受到朝廷赐谥的人数大大减少,清朝规定只能正一品的官员才有资格请朝廷赐谥。相比于之前的朝代,朝廷授谥的范围非常小。简直过于吝啬。

从先秦时期发展到封建王朝中后期,谥号不仅仅只是针对帝王天子,已经普及到士大夫阶层,这其中的政治意义也不断提升。从最初的祭祀避讳,纪念先人到后期的不断赐谥改谥,确定皇位的正统性。唐高祖李渊的谥号就几次被改,最初谥号“太武皇帝”,唐高祖时改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将李渊的地位越捧越高,从而保证皇帝威严不可冒犯、皇权至高无上。

谥号是皇帝放在士人们面前的诱饵,吸引他们为朝廷做贡献。从而换取更好名声,能够青史留名。

二、谥号存在的意义

1、区别尊卑,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儒学观念之中君臣父子关系被着重强调。天地君亲师的等级观念也常驻人心。谥号可以说是那些封建君主们强调君主皇权至高无上的有力武器。最先的西周时代,谥号只能被周天子所拥有,后来发展到诸侯王死后也能追封谥号,再到现在的品级比较高的士大夫的请谥。

虽然看似谥号的获取范围变大了,但是在实际上,谥法发展的更加完善,朝廷授予的谥号之间的等级距离也更加细化清晰。例如唐高祖李渊是皇帝,他的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比臣子魏征的谥号“文贞”不仅具有美好意义的字数更多而且所内涵褒奖的意义也不一样。李渊的谥号全部都是一些均有美好意义的词,这是后人为了抬高先人的地位,对先人进行神化,维护皇权的正统性,强调天人合一,皇帝是天的儿子具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4)

太祖李渊

比较有意思的是,皇帝的谥号虽然是由礼部参选皇帝拟定的,但是通常都要搞一个“南郊祭祀”,这个祭祀的目的是向上天请谥,明明是皇帝这个人选定的,偏偏要搞这一套花里胡哨的祭祀,将天人感应,皇帝是上天的儿子这件事坐实。即使所有人都知道内情,但就像皇帝的新衣那样。没有人敢戳破这场谎言。宋濂《元史·志二十三 祭祀一》就有在南郊为皇帝请谥的祭文记载。

大臣的谥号是由礼部先选几个合适的最终由皇帝确定赐予的。皇帝在赐谥的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般来说能得到君主赐谥的大臣都是那些官位品级较高的。同时也并不是每个大臣都能得到赐谥的。所以谥号也是君主用来赏赐大臣,分隔出大臣们在皇帝心中的对朝廷的贡献等级的一个显著标准。

清朝时曾国藩谥号文正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从这谥号就可见曾国藩的平生功绩和地位了。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5)

曾国藩

关于这一点,与曾国藩同朝为臣的张之洞就曾很是郁闷,为何曾国藩谥号文正,而他自己只能谥号文襄。文襄这个谥号是低于文正好几个等级的。通过这样明显的谥号我们就能很清晰的发现这些看似地位相近的大臣们之间的等级了。

总结来说,皇帝的谥号可以使用超出常规的美好字词,并且是通过南郊祭祀请谥天地才得来的,具有非同一般的高贵地位。大臣的谥号就只有严格的遵照谥法的规则来确定,往往与其地位和权力有关。谥号同时也是后人对前人的总结评价,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谥号的选择在某些时候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例如隋炀帝的谥号是李渊给的,选出的也是炀这个非常差的字,主要也是李渊为了挽救自己的名声,宣传自己创立唐朝,承接皇帝位的正统性和正义性。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看来,隋炀帝绝对不像他的谥号这样是个暴戾到无可救药的绝对的昏君,真正的隋炀帝毁誉参半,开挖京杭大运河,为后世带来许多好处,本该有一个更好的谥号才对。

2、惩恶扬善,维护封建道德礼制

谥号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间接的规范君主的德行。通过谥法的规定,根据君主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确立君主的谥号,这一点直接就卡住了很多皇帝的死穴。前面我们就说过,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面对着身后名的威胁。皇帝们就不敢太过放肆,以免在确定谥号的时候被用上纣、厉、炀等几个特别差的字。

《逸周书·谥法解》记载:“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不率礼,不亲长。杀戮无辜曰厉”。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被确定成例如纣、厉、炀帝等等这些,简直可以说是在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他们是个昏君、暴君,名声都烂透了、被天下人唾骂。

著名历史人物谥号(赢得生前身后名)(6)

隋炀帝

这些大臣们也有类似的考虑,他们会为了一个“文正”的谥号拼死努力,勤勤恳恳为朝廷和百姓做贡献。《全唐文·论于谥疏》中言及:“夫谥者,所以惩恶劝善,激浊扬清,使忠臣义士知劝,乱臣贼子知惧。忠臣义士,虽受屈於生前,死获美名;乱臣贼子,虽窃位於当时,殁加恶谥者,所以惩暴戾,垂沮劝。这是关于通过谥号来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记载。

因为谥号都是在人死后才确定的,所以又有盖棺定论的意义,通过谥号来评定这个人的人生功绩相对于生前活着的时候评价更准确。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除非一个人能装一辈子,否则,他的为人终究会在他的谥号上表现出来。

三、总结

谥号是封建社会时期朝廷根据皇帝或一些有名气的人生前的品性和功绩来对这个人进行概括而成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具有盖棺定论的效果。因为古人对身后名的重视而显得非常重要。

通常大臣的谥号只有一两个字,皇帝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字词。皇帝要南郊请谥,而大臣只要皇帝下旨就可以。谥号有利于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确立皇权的正统性。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保证社会风气,惩恶扬善。谥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的基石赐谥是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

参考文献:

1、“死人的政治”还是“活人的政治”——传统谥法的政治学意义

2、论中国古代谥法制度的政治属性——以隋帝杨广谥号为例

3、《逸周书·谥法解》

4、《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八年》

5、《元史·志二十三 祭祀一》

6、《全唐文·论于谥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