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1)

商 甲骨文

“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大儒根据孟子性善论所编著的《三字经》中的开篇句,其字面意思是,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其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2)

秦 《会稽刻石》 小篆

“善”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形象像一只羊头。上古时,羊代表着吉祥、美好的意义。在甲骨文中“善”字从羊从口或从目;到金文时,从羊从誩;至小篆时,《说文解字》的写法也是从羊从誩。《说文解字·誩部》:“善(譱),吉也。”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中解释,善是膳的初文,殷人以羊为美味,故善有吉祥之义,或为众人言好之说。又由于羊的性情温和驯顺,故又有善良、慈善的意思。由于文字、语境的变化,“譱”俗作“善”。到了隶书、楷书时,常作俗字出现,即现行常用的“善”字。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3)

汉 《张迁碑》 隶书

“善”字除了有吉祥、善良之意,还引申有喜好、擅长、亲善等意思。然而,在众多词义中,最常用的即是善良、好的。其实在中国哲学观中,对善的要求无处不在,与善相对的是“恶”。在春秋战国时就提出善恶的概念及衡量标准,善恶在中国哲学、宗教中的观念举足轻重。善在哲学及宗教的概念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道德标准及价值观。比如行善积德、善有善报等等。《周易·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太上感应篇》:“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讲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4)

晋 王羲之 楷书

自古及今圣贤大德,无不提倡善行。那么,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善”呢?在《三国志·蜀志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已至,遗诏中教导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国家的强大繁荣是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善举凝聚起来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共建和谐社会。(来源: 北京晚报)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5)

北齐 《泰山金刚经》 楷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6)

颜真卿 楷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7)

赵孟頫 楷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8)

王羲之 行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9)

孙过庭 草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10)

唐 欧阳询 楷书

善有善报为人须行善(人之初性本善)(11)

清 吴大瀓 大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