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

2009年10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大学生救下两名不幸落水的儿童,不幸的是,三人却因此命丧黄泉。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名大学生的家属找到当地的职业捞尸人,打捞出了孩子的尸体。

就在死者家属对捞尸人连连感谢时,他们却一口要价3.6万,才允许家属带走尸体。

“发死人财,不怕折寿吗?”

“挟尸要价,还有没有良心?”

就在大多数人都在纷纷讨伐捞尸人时,网上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1)

“知道捞尸人这个职业多危险吗?曾有个人犯了‘禁忌’,差点以命换命!”

“是的。打捞尸体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尸体不能举过头顶;不能让尸体看到自己的正脸;尸体打捞上来时,一定要站得比尸体高……”

甚至有人说,这些职业捞尸人,每天都过得像在拍鬼片,给点儿钱也是应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对职业捞尸人这项“特殊的工作”充满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打捞尸体的?触犯“禁忌”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职业捞尸人的禁忌

家住皋兰县什川镇的魏应权,就是一名职业捞尸人。

他一开始没想着以“捞尸”为生,只是熟悉水性的他,总会有人找他去救那些溺水的人。

有的溺水者很快就被救了上来,其家人就对魏应权感恩戴德,给一个红包聊表心意。

然而,大多数溺水者一般都没有那么幸运,一旦落入水中很难获救。中国老百姓又讲究“入土为安,他们还是会找人将其尸体打捞上来。

有些救援队的人,水性还没有一些在水边长大的人水性好,久而久之,找他们打捞尸体的人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夏季。

渐渐地,他们就成了职业捞尸人。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2)

那年,魏应权家里贷款盖了房,为了还贷款,他成了职业捞尸人。

“自从干了这个,每天觉也睡不好,饭可以不吃,但不能不抽烟,特别是把尸体打捞上来的时候,尸体被水泡得变了形,溺水者的肚子涨得很大,眼球突出,触目惊心”,魏应权告诉记者,“有的尸体不知道在水里多长时间了,有腐烂的臭味儿。”

除了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自从妻子知道他干了这个行当后,每次回家进家门之前都要他先换衣服,也不跟他同桌吃饭,把他的碗放得很远,用来拉尸体的三轮车更是不能开进院子里。

有时候,即使换了衣服,身上的腐尸味要花好几天才能洗掉。村里人更是对他们一家敬而远之,不愿跟他们来往。

“不怪他们怕,这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魏应权对记者说道。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3)

“相对来说,大家都不怕遇到男尸,对女尸却有些胆怯”,魏应权深吸一口烟,“男尸头朝下,女尸头朝上,而且女尸一般都长发,远远看过去就有些骇人了,有时候再遇到旋涡,打捞尸体的竹竿被女尸的头发缠上,很可能会被拖进水里。”

“有一次,我们中的一个人就连人带船就翻进了水里……”

魏应权说的“男尸头朝下,女尸头朝上”,早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就有记载:“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作为法医界的鼻祖,宋慈流传下来的法医经验,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很多时候,如果肉眼无法分辨溺水者的性别,就可以通过溺水者的状态来区分。

此外,魏应权还告诉记者,打捞尸体时还有很多“禁忌”: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4)

比如说最好不要看尸体的正脸;

搬运尸体时不要举过头顶;

捞尸体的工具不能再用作它用……

而且,不是所有尸体都能打捞,有些尸体就算被他们打捞上来了,“懂行”的人一看,还会把尸体重新扔进水里,随江水飘走。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魏应权一直以来都很遵守这些可以辟邪的“规定”。

说起这份“特殊的职业”,魏应权头头是道,可当记者问他对“挟尸要价”这件事怎么看时,这位看起来瘦若皮包骨、黝黑的脸上布满沧桑的男人陷入了沉默。

过了好大一会儿,魏应权才缓缓说道:“你们是不知道,做这个有多危险。曾有个刚入行不久的小伙子,打捞上来一具尸体,当天晚上回去就发起了高烧,还是一个有经验的老人说,得赶紧把那具尸体送回去,结果尸体送回去没多久,他就好了。”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5)

“别说尸体了,就算是救活一个溺水的人,也得问被救的那家人要个‘利事红包’,钱多钱少无所谓,1块、5毛都可以。”

“我们这儿有个说法,拿了人家的红包,就可以冲走煞气。如果不这样做,那个掉水里的人身上的煞气就会转移到你身上,我们这儿叫‘以命换命’,你救了他的命,就拿你的命抵。”

为财捞尸

魏应权向记者讲述了职业捞尸人的危险和不易,可让他们这群人“火”起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职业的特殊性,而是他们的“坐地起价”。

据记者了解,有一次,一位溺水家属找到魏应权,要他帮忙寻找自己的儿子。

找到尸体后,魏应权要家属来认领。

家属看着倒挂在水中的尸体,要求认一下正脸,可魏应权却表示:认脸可以,要200元。

无奈,溺水家属当即给了他200元。看到正脸正是他们的儿子,家属用一块布将儿子尸首包起来准备带走。

魏应权又不愿意了,表示:要想带走尸体得再掏钱才可以。

最后,双方经过一番“协商”后,以4000元的价格成交,家属骂骂咧咧地走了。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6)

与魏应权一样,魏职军也是一名职业捞尸人,他给自己定的标价是:一个尸体1.5万元。

“大家都觉得我要的高,其实很多时候我也要不到这个价钱,看着死者家属哭得伤心欲绝的样子,我也不好意思再‘讨价还价’,随便给个几百块我也认了。”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发生的“挟尸要价”事件,让职业捞尸人彻底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公众热议。

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两名溺水儿童,自己却不幸被无情的河水冲走。

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三名大学生的家属找到打捞公司,这件事情的主角之一:王守海,就是打捞公司雇来的一名职业捞尸人。

“经验丰富”的王守海很快就找到了尸体的位置,他熟练地用竹竿钩住尸体穿的衣服,用绳子套在上面,将尸体拖在了岸边。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7)

快到岸边的时候,王守海向岸边焦急等待的家属摆了摆手,这张照片随后在网上不断发酵,被网友理解为“不给钱不靠岸”。

王守海自觉很委屈,自从事情发生以来,他备受折磨,经常有人专门去他家里骂他。

王守海表示:3.6万的价格是打捞公司定的,他自己只能挣到500块钱。

尽管王守海说自己并没有“挟尸要价”,但事情的最后,溺水者家属还是支付了3.6万元人民币,才将自己孩子的尸体领走。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8)

一时间,职业捞尸人引起了民愤,网友们纷纷指责他们“漫天要价”“发死人财”,甚至还有人将这件事上报到了有关部门,媒体和记者也纷纷前去,对“捞尸人”这个职业一探究竟。

魏应权、王守海都是职业捞尸人,这些人没什么文化,家里又穷,要想多挣些钱,只能干这些大多数没人干的行业。

这个行业也有淡旺季,炎热的夏天就是旺季。

据他们所说,有一年夏天,他们总共打捞了40次左右,平均每个月都得有10多个。

“有一次,我们一天捞了13具尸体。”同为职业捞尸人的周德成告诉记者。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9)

周德成与魏应权、王守海不同,他说话不那么拐弯抹角,对于这个职业的“工资”,他表示:“那年最多的时候,我们一个团队赚了7、8万,我自己分了大概有3、4万。”

“刚开始都是义务捞尸,有些溺水的人家里比较有钱,看我们愿意帮忙,会多少意思意思,确实不赚钱。”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兴起的,就变成要钱了,大家都会根据死者家里的富有程度作为定价标准,看着有钱了就多要了,实在没那么多,就当帮忙了。”

一过了夏天,他们还是要另谋生路,单单靠这个,是远远不能维持生计的。

“挟尸要价”背后

“挟尸要价”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查到了专门靠捞尸赚钱的打捞团队老板刘波,对其“漫天要价”的行为做出了拘留15天的处罚。

这样的处罚令广大网友拍手称快,可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10)

随着事情的发酵,职业干捞尸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哪里发生了溺亡事件,只有救援队前去捞尸体。

可他们对当地水域的环境不够熟悉,其“水平”并没有这些捞尸人高。找到尸体的时间,往往要向后延迟。

2010年夏天,有一艘船发生意外翻了船,船上的7个人人全部失去了联系。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救援队迅速展开搜救,一晃几天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

这时,有人想起了“职业捞尸人”,然而,当有关部门前去请求他们帮忙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看着大家都沉默不语,一个叫郭文标的男人说:“我去吧!”

正值夏季,阳光火辣辣地照射在水面,郭文标在一连几天不眠不休,带领救援队进行打捞。几天过去了,他们最终找到了6具尸体,还有一具没有找到。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11)

看着亲人的尸体都找到了,这家亲属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他们对着郭文标破口大骂,说他收了人家的好处费,就帮人家打捞尸体,他们没给,就说找不到。

见郭文标一直不说话,这家人以为他是默认了,竟然跳到船上,对着郭文标一顿拳打脚踢。

郭文标被打得满身是伤,住进了医院,和他一样曾是职业捞尸人的同伙前来看望:“他们以为我们捞尸体很容易,捞到了要钱被骂,捞不到就被打,就跟你说不让你管,你偏不听……”

郭文标的家人也觉得咽不下这口气,要去公安局告那家人,被郭文标制止了。

“失去了亲人,他们心里也不好受,算了!”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12)

虽然郭文标的宽容大度最终打动了那家人,他们提了礼物上门道歉,但这件事后,就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去捞尸了。

有人说,给多少钱也不去了,现在也有别的就业机会,没必要非得干这个。

但也有像郭文标这样的人,不为财,只为自己良心过得去,能帮一把就一把。

歌德说:“带来安定的两种力量,一是法律,一是道德。”

像魏应权、王守海一样为钱捞尸,还是像郭文标一样为良心捞尸,靠的并不是每个人心中不确定的“道德”,而是法律制度的完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了对捞尸人的工作有所规定,建立合法、统一的收费标准,法律也要对那些不明是非的家属进行约束,殴打捞尸人属于故意伤害。

这样的请求最终没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他们认为,“捞尸人”这个职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还得另说,讨论他们应该收多少钱有些为时过早了。

青年溺亡事件(2009年三名大学生溺亡)(13)

虽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但像郭文标这样善良的人大有人在,陈松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他已经从一名曾经的“职业捞尸人”归属于当地专门的蓝天救援队,每打捞一具尸体,就有500元钱的提成。

“佛家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为那些溺水家属找到亲人,也算积德行善了。”陈松一脸轻松地告诉记者。

当然了,质疑声一直都存在,除非是特别缺钱,大多数人依然不愿意前去参加救援,“为了500块钱,染一身晦气,不值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