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一架美国飞机降落在北京的机场,机舱门一打开,一个男人就急忙走下舷梯,机场里的周恩来总理已经恭候多时,随后两人握手的画面被媒体捕捉后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并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西装笔挺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这件事之前,没有人会想到曾经水火不容的中美两国,他们的领导人竟然握手了!这件事之后,中美关系在两国领导人握手之后逐渐缓和,开始一步步迈向正常化之路。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1)

作为推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的重要推手之一的尼克松,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曾对中国释放了巨大的善意。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步入晚年的尼克松再提及这件事时,他却语出惊人,声称:“或许我们亲手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尼克松晚年为何会这么说?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尼克松的对华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

从政早期,对华强硬

“美国不可能承认中国,那将是美国外交事业的灾难。”这句话是尼克松1964年访问亚洲时的发言,这句话不仅是说给亚洲国家听的,也是说给国内民众听,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政客都视中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原因无外乎两国分属两大阵营势同水火。

早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两国就结下了梁子,到朝鲜战争爆发,两国兵锋相对,陷入热战,关系则降到了冰点。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2)

一直想跻身美国政坛上层的尼克松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从做律师发迹之后,为了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尼克松最擅长的就是虚假炮制“共产主义威胁论”,攻击共产主义中国也是他演讲的固定节目。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当记者问尼克松是否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时,准备竞选参议员的尼克松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

在与美国敌对的过程中,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那时的中国处处能看到:“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标语,即便是尼克松七十年代访华时依然如此。

而这一切直到尼克松慢慢上位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善,一直依靠对华强硬的他发现美国这一套“意识形态工具”存在巨大的漏洞,因为当时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美国政坛奉为金科玉律的“孤立主义”越来越暴露其外强中干的一面,毕竟不管哪一个阵营都不是铁板一块,如果一直践行一成不变的外交政策,很难灵活应对地缘局势的不断变幻。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3)

美国从二战之后就一直将苏联视为头号敌人,不仅在军事上与之竞争,在政治、经济、科技各个领域两国都争得不可开交。

70年代时两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而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本以为能快速结束的战争,一打就是15年,长期的穷兵黩武令政府入不敷出。

苏联则处于全盛期,在全球各地与美国展开博弈,使得美国的全球地位不断下滑,全球争霸中的美国落入下风,这使得尼克松认为此时若想尽最大可能保护国家利益,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此时尼克松将眼睛对准了东方,彼时的中国也因为与苏联的一些分歧,关系走向恶化,他认为可以尝试与中国进行接触对话。

秘密访华,推开对话大门

奉行实用主义的尼克松在1970年放出“不孤立中国”的友好信号之后,也在外交活动中首次称呼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年他又向国会提交报告,宣布解除贸易禁令,放宽对新中国的航运制裁。

尼克松的一反常态,除了受美苏关系的影响,还有一点那就是中国日益彰显的大国实力,当时我国虽然在美苏两大国的包夹之下,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的自力更生。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展现过无与伦比的科研能力,60年代更是在西方技术的层层封锁之下,独自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原子弹与氢弹试爆的间隔仅有两年半时间,要知道美国的这一进程用了7年多时间。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4)

面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狂妄的美国也无法无视它的强大,这才是尼克松态度大逆转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自身强大起来的时候,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他们都会对你另眼相看,然而尼克松的对华友好引起了盟国的不悦,在国内更是招致非议,尼克松只能秘密进行对华接触工作,尼克松急需一个传声筒,纵观全球只有巴基斯坦是最好的桥梁,因为巴基斯坦与中美都能说上话。

对于这个传声筒,周总理开玩笑地说道:“一个首脑通过一国首脑向另一国首脑传消息”。

美国发出的友好讯号,被中国的领袖们及时捕捉,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家环境,毛主席认为对话是必要的,应积极推进与美国的破冰行动。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5)

1970年,中方便向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发出访华邀请,这位曾写出《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记者听到消息后欣然应允,他在中国见了很多老朋友,也看到了很多过去的风景,回国后他将自己的中国之旅整理成文,发表在《生活周刊》上,文章虽写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却隐藏着大量中方的友好信息。

身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自然也留意到这一信息,然而国内舆论汹汹,为了保险起见,尼克松决定先找人试探一下。

最后化冰之旅的任务落在了安全助理基辛格的肩上,1971年7月9日凌晨时分,北京南苑军用机场的跑道上才蒙蒙亮,基辛格缓缓走下飞机,随后就马不停蹄坐上车赶到市区,因为他此次北京之行只有48个小时时间,他要尽最大可能多达成共识。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6)

下午四点,基辛格如约见到了周总理,会谈一开始,基辛格就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文件,看起来足足有七八寸那么厚,不难看出基辛格对这次秘密行动的极度重视。在北京的两天时间,基辛格与周总理以及叶剑英元帅先后举行了六次会谈,其中与周总理会谈时间最长,着重谈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台湾问题,另外一个则是讨论尼克松的访华事宜。

尼克松并不想看到中国的强大

基辛格离开北京四天后,尼克松突然于7月15日晚间七点发表了电视讲话,他对美国民众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中国的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尼克松则表示自己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尼克松踏上前往中国的飞机,由于两国在发展上有不少共识,中美代表见面时,会谈气氛十分的融洽,尤其是当尼克松见到毛主席之后,立刻就被毛主席的领袖气质所折服,另一方面中国放弃了反帝立场,表现出的友好态度,也转变了尼克松过去的对华刻板印象。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7)

同年经过几番讨论之后,凝结了两国努力的《中美联合公报》问世,虽然这一文件并没有解决中美之间的众多历史矛盾,但作为一份划时代的文件,它奠定了后来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政策的最大运用,变相宣布了两国的建交。

看到美国对中国如此拉拢,美国的一众小弟也转变风向,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回国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代表纷纷找上门,美国作为欧美领头羊,对华友好声音一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也放松了许多。

回国后尼克松感慨道:“我们访问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后来的尼克松对中美两国的未来充满无限期许,可尼克松晚年却对此事耿耿于怀,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某种情况来说,中美的初步建交是中国踏进世界舞台的第一步,在稳步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爆发出无穷的经济与科技潜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国力飞速发展,国际威望也日渐提高。

1995年我国的经济相比于1980年翻了两番,比原本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两年,整个世界为之震动,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的腾飞才刚刚开始。

进入新世纪,作为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每年的出口额世界第一,且长期保持着对美贸易顺差。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8)

恰恰是中国强大的速度令晚年的尼克松感觉到恐惧,对中国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因此才会说出:“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这种话。

尼克松没想到的是自己处心积虑的一盘棋竟成他人之美,他一度觉得是自己的访华给中国的崛起添了关键的一把火,而尼克松却没有考虑到的有两点:

一是中国的蓬勃发展是靠自身的努力,靠毛主席等历代领导人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换来的。

二是中国从来不会称王称霸,即便中国拥有大国实力,也绝无霸权思想,因为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来就没有“你死我活”的对外关系原则,中国人提倡在复杂的关系中寻找求同存异的关键点,并一直践行着这一原则。

1972尼克松为什么敢访华(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建交)(9)

小结

从敌对到缓和关系,尼克松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动者,关于晚年尼克松的反悔之意,很大程度上与美国人的傲慢有关,尼克松也秉持着这种思想,虽然他选择对华友好,但他只是为了增加对抗苏联的筹码,而一个强大的中国是所有美国政客都不愿意看到的,包括尼克松在内。

这也充分说明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大国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从来都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