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抖空竹的技艺概述(抖空竹石锁八卦掌)

上次,我们给大家推荐了南京非遗里的美食,勾起了“吃货们”的食欲。非遗世界,还有很多好玩儿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南京非遗体育项目。很多读者没想到吧,体育项目也可以是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也体现出了历史遗产活态传承的意味。而在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公共空间的利用中,体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周末,来明故宫遗址公园,我们一起来开启非遗体育之旅,看抖空竹、八卦掌、石锁……

传承千年的南京非遗——

抖空竹

北京抖空竹的技艺概述(抖空竹石锁八卦掌)(1)

孙光辉展示抖空竹

孙光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岁跟爷爷学习,16岁“出师”走上抖空竹文化传承的道路。如今,他在南京甘家大院里设立了柜台,传承抖空竹文化。

由陀螺演变而来

“空竹”在我国古称“空筝”,南京人习惯叫“嗡”,把玩时又称“抖嗡”。抖空竹由民间游戏“陀螺”演变而来,因为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十分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融技巧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为一体,是南京人十分喜爱的一项民俗游艺活动。

“荣记狗牌竹音堂”是南京非常响亮的名号,孙光辉是“荣记”的第三代传人。“南京话叫‘狗牌’,听起来有点像骂人的话。”为何空竹又叫狗牌呢?孙光辉解释道:“因为抖空竹发出的嗡嗡嗡,听起来像狗叫的声音,所以叫‘狗牌’。”

78道工序打造一个空竹

一只普通的空竹,外行人看似简单,其实是个不太容易完成的东西,其中包含着声学、物理学、数学等科学原理。只有好的技艺还不够,还要有十足的耐心。用传统手法——车木做嗡,前前后后要经过总计78道工序,从劈料子、锯料子、砍料子,再到车料子、刻料子、砂料子……孙光辉每年出了正月就要开始动手,一直要忙到隔年春节前夕,每天从早晨7点忙到晚上10点,才能做出1000多个空竹。

虽然塑料嗡早就因为成本低生产方便,而大量代替了竹木嗡,孙光辉却依然坚持着他的手工技艺。在他眼里,这是一种传承。“荣记”的空竹与别人的相比,还有几点特别之处。比如箍紧空竹框子的材料,别人是蜡线而他用麻丝; 再比如空竹表面的板子,别人是三夹板,他用木板料。

秦淮灯会上的另一大景观

清代伊始,我国抖空竹已从起初的民间游戏,逐渐发展为技巧多端的杂技节目。清代中叶以后,南京夫子庙地区成为我国三大民间百艺(戏)展演聚集地之一。

南京有句老话,“春节不到夫子庙就不算过年”,因此,夫子庙这块民间百艺展演聚集地就有抖空竹表演。每到春节期间,制嗡艺人就在这一带设摊销售,摊主一边表演空竹,一边向观者兜售,不仅增添了节日欢乐气氛,也成为秦淮灯会中的一大景观。孙光辉说:“灯彩是静态的,空竹是动态的,静态结合,过年的热闹气氛就出来了。”

起初瞧不上的功夫她花了一辈子去传承

北京抖空竹的技艺概述(抖空竹石锁八卦掌)(2)

史式八卦掌非遗传承人李义芹

史式八卦掌是源自南京一带的传统武术,创始人史计栋师承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在传承练习中融入自身特点,逐渐形成了八卦掌中的独特流派。

今年75岁的非遗传承人李义芹告诉记者,她练习史式八卦掌已经70年了。“史式八卦掌以一个圆为中心,人在圈子上走,步子小小的,但是转动非常快,走得不停、动得不歇。”

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史式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三大内家拳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李义芹的师傅名叫狄兆龙,是史式八卦掌的第三代传人,李义芹年幼时,起初是学少林功夫的。“第一次接触八卦掌,我嫌动作、节奏都太慢了,不愿意学,(教我少林功夫的)师傅都着急了。”李义芹说。

在李义芹的童年里,师傅每次来南京都在她家中住上好久。

“以前,师傅每次来南京,天不亮就要出去练功,我也跟着他学。”李义芹说,打小就跟着师傅学,她的基本功很扎实,练了这么多年史式八卦掌,走起路来像燕子一样轻。

老早,南京人不去健身房

都练石锁

北京抖空竹的技艺概述(抖空竹石锁八卦掌)(3)

石锁

这是一项非常震撼的传统体育,非大力士都抡不起来。

一只手握住石锁柄,上百斤重的石锁便开始在表演者身体周围上下翻飞,左右旋转。

每周都有这么几次花样石锁和功力石锁表演在逸仙桥小公园里举行,吸引很多路人围观。

殷巷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

相传,楚霸王项羽和唐王李世民就经常以练习石锁、石担子来强身健体,宋朝岳飞也用石锁、石担子来训练士兵。

据江宁殷巷石锁协会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道泉介绍,“李世民带兵打仗时,看到将士们连年征战,身体每况愈下,他非常担忧。为了让将士们强身健体,他发明了石锁,让将士们每天用石锁锻炼身体,没有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南京人玩石锁

与岳飞抗金有关

石锁流传到南京,这要从南宋时期说起。当时南宋名将岳飞为了抵抗金兵,在南京牛首山附近驻扎,平时除了练兵,将士们就用石锁来锻炼身体。

当时的殷巷距离牛首山非常近,很多宋军在此驻扎,当地居民见宋军平时除了操练,就玩石锁,而且将士们把玩石锁的花样百出,附近的居民也慢慢地开始流行玩石锁了,从那以后,石锁运动在殷巷地区慢慢形成气候并延续了下来。

王道泉介绍,殷巷石锁既保留了以大石锁练力量的玩法,又保留有小石锁的花色动作。现有石锁多种,重量大小不一,从40多斤到120多斤。盛行时殷巷石锁有“霸王举鼎”、“观音托掌”、“二郎担山”、“猴儿戴帽”、“仙人背纤”、“怀中抱月”、“大开四门”等几十种套路,目前仅余10余种。

最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在逸仙桥小公园里,还有很多女大力士,一个个几十斤的石锁在她们手上玩转自如,扔高、接高、推花、观音上架等动作她们早已经练得炉火纯青。

(部分素材由南京市文广新局非遗处提供)

来源:金陵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