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励志名句(文章虽为千古事)

尚书中的励志名句(文章虽为千古事)(1)

文章虽为千古事 得失惟有寸心知

——公众号《文字与生活》1300期志

文∣解靖超

昨日小雪节气。

小雨绵绵、晴空万里,阴云密布,西安天气三日三变,天将更加寒冷是为必然。看银杏叶色金黄,西二环,高架桥之上车来车往,不由思岁月更迭,时光匆匆。年底将至,而我的《文字与生活》自2018年元旦写下第一篇文字开始,时至今日已经1300期了。每百期写一段文字已成习惯,对写作和生活而言,算是纪念,算是回顾,也算是对岁月的一个交代。

《文字与生活》开篇于2018年元旦,《2018朝着梦想进发》这个标题激励着我坚持到现在。当时,2018年岁首之长安雪使这个城市一度陷入交通瘫痪,也是从那时起,这个城市也因一位南方人的到来开始改变,西安曾一度成为网红城市。而我,曾因2019年元旦同学毕业25年聚会而温暖,也曾因千里走单骑行程3000公里陪母亲出游北京而温馨,也曾经历孩子中考高考而坚持,也已经历三年新冠疫情,至今仍未平息。

粗略数来,从《文字与生活》创刊开始,我写下的文字也有300余篇,去年至今在《眉县作家》《宝鸡作家》《宝鸡文学网》等平台发表散文、小小说等20余篇。也因学习传承张载思想及关学文化,担任了《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编辑。对于我来说,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事,曾经欣喜过、困难过、沮丧过,也曾发问“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但现在看来,所有经历不过是生活的自然脚步而已,沮丧也罢、欣喜也好,都只是生活体验而已,时间会说明一切,也会平复一切,这个世界和生活从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心情是好是坏停下他前进和变化的脚步,保持平常心,顺势而为吧。

《文字与生活》创立之初,是以“记录生活,感悟生命”为使命,多读书、多学习、多体验,用文字记录平凡生活,感悟生命伟大。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当然要说说读书与写作的事情了。

虽然读书很少,自1200期以来也算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字。读冯积岐老师的《村子》缘于校友少华兄。与兄多年未见,重逢竟然有说不完的话。记得是在我们单位大楼一楼大厅,说到毕业后点滴,说到近况,说到他的父亲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老师,说到长篇小说《村子》。是的,在《村子》里,冯老师用他精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真实的西府农村鲜活历史画卷,并“给看似平常、简单的生活增加了深刻意义的表述”。读完后,我被宏大的作品所折服,便觉得应当写点什么。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后,原本发给文友黄雪琦老师指导,不料黄老师把文章推送了冯积岐老师本人审阅。冯老师阅后,说我“对《村子》读得很细,理解很到位,叙述也很流畅”。得到鼓励后,我就将拙文投到《眉县作家》公众号,眉县作协秘书长李亚红老师很快编辑刊发了文章,使我深受鼓舞。

随后,我又写了一篇冯老师的《西府关中》读后感,试着投到了《宝鸡作家》公众号。接到《宝鸡作家》编辑菊蓉老师电话时,我在从老家返回西安的高速路上。听到有可能发表,我已经欣喜若狂了。后来在菊蓉老师编辑下,《西府关中》读后感登上了《宝鸡作家》公众号,这是我第一次在宝鸡作家协会公众号上发表文章,也以此结下了我和菊蓉老师及宝鸡作协的缘分。随后,我还参加了冯积岐老师在我家乡眉县的文学讲座,算是一步步接近文学。当然要感谢黄雪琦老师的牵线,感谢李亚红老师和菊蓉老师的提携。我知道,只有走出去小圈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021年以来,我也写了几篇小小说和散文,有幸发表在《宝鸡作家》《眉县作家》《宝鸡文学网》等公众平台。《桂花飘香的时节》源于去年公司人员优化有感而发;《爱在初冬》源于身边真实事件改编;《理发匠》则取材孩子中学阶段,我去送孩子总能见到的身影,那个在孩子学校门口天桥下辛勤理发的劳动者。散文《楼下有棵树》《那墙凌霄》《母亲的菜园》《战疫长安》《今天我做志愿者》《我们的西安我们的城》《这场槐花雨》《送孩子上大学》等素材均是源于生活点滴,源于自己的所感所悟。

当然,公众号也有关于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及明伦公益的文章。《访张子后裔家风馆记》记录的是拜访张世敏老师的点滴。认识张世敏老师源于纪念张载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后来得知张老师是张载第二十八世孙,多年担任张载文管所所长及张载纪念馆馆长,竭力传承弘扬张载思想及关学,又是我同乡,利用回家的间隙,拜访张老师理所应当。《探访张载的午井镇张载遗风》记录的是研究会探访张载井田遗迹的一次活动,活动期间有当地政府官员参加,足见张载思想及关学已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

去年国庆前,听说张载二十八世孙张世宏老师要在西府书院开讲关学,刚好有空,我便驱车前往参加。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我竟然受到了嘉宾的待遇。熟悉的西府美食,复古的西府老街,热烈充实的文化场景,当然勾起了我这个游子的诸多回忆,参加完“国庆弘汉风金秋话关学”活动,我写了篇豆腐块文章,不曾想,被张世宏老师推荐至宝鸡市国学会公众号刊发。说起来,张世宏老师于我有恩,一直在关心我的学习与成长,唯有好好学习,为弘扬张载思想及关学尽微薄之力。

现在想起来,开始动笔也是为圆儿时梦想。庆幸自己没有丢下笔,虽然截至目前还是一无所成。但我想,只要坚持就会有结果。再说了,结果重要吗?我认同路遥的观点“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即使最后一事无成,又何必在意呢?

当然要回到文学与写作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文学当然有体裁,写作当然有方法。在这个人人都成为写手的时代,我觉得坚守传统写作更有必要。虽然可能会付出了却一无所获,那又怎样呢?

事实上,每个人、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才会有不同的生活感悟,才会有不同的文学作品。生活永远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与宝库。生活永远是作家最好的老师,向生活学习是每位作家的必修课。现在看来,仅仅我笔写我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小我,对生活有足够的积累和洞察分析,才有可能写出所谓的真正的作品。作家的高明在于思想,作家的价值在于表达生活,好的作品不在于有多么华丽的语言来哗众取宠,而是要有洞察社会,甚至为社会问题开出良方的责任担当。只有真正的有思想的作品才值得敬仰,这才是作家的使命和真正的价值。

最近,我开始写《平凡的世界》读书稿,虽然网上类似的读书稿可说是多如牛毛,但是我想从自己的角度,细细品读一下这部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学巨著,再次感受一下文学的力量。小小的方块文字组合在一起,竟然能对人的感情、思想、认识、生活甚至生命产生影响,不得不说文学和写作的力量神奇而伟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是的,我们可能常常会感到生活如此苟且,看看身边的人似乎都比我们潇洒许多,但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所谓幸福也好,悲伤也罢,只是感受而已。庸碌一生,一事无成,知天命之年,我还是想用笔写下去,领略文字之美及人性光辉,感悟生命价值及人生真谛。

今天,《文字与生活》迎来了1300期,我庆幸没有放弃。我要感谢文字,感谢《文字与生活》让我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感悟生命的喜与悲。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生命还有许多美好值得我们去追寻,拙文有人关注,能带给人一点点感受,我就已经满足了。感谢一直关注《文字与生活》的各位文友,感谢文学路上给我帮助的各位老师、朋友及兄弟姐妹,你们的关注和鼓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有一句歌词说得好:“生活,无论你给我什么,我都要感谢你的恩情;生活,不管你对我怎样,我都会向你倾诉衷肠。”文章虽为千古事,得失惟有寸心知。是的,其中酸甜唯有我知,但我希望能带给更多的人以美好和力量。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天冷了,又是疫情,愿母亲温暖安康。我想,为了母亲,《文字与生活》也会继续做下去。

是的,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压题图片来自网络

2022年11月23日

【作者简介】解靖超,七〇后,陕西眉县人,写作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眉县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拥有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文字与生活》,同时任《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编辑。有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及张载思想论文发表于《眉县作家》《宝鸡作家》《宝鸡文学网》《中国作家网》及《横渠书院》《和光同尘》《正蒙关学文化》等平台,并有作品获奖。

【每日寄语】生活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的富足或贫瘠,更关键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和心境。心中灰暗,你的世界便黯淡无光;内心阳光,生活便处处充满希望。热爱生活、心态积极的人总能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人民日报》公众号

尚书中的励志名句(文章虽为千古事)(2)

尚书中的励志名句(文章虽为千古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