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白伞的菌类(红伞伞白杆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通讯员 杨冬 江赟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清明假期到来,正是踏春郊游的好时节。与此同时,各种野生菌类也进入了生长旺期,与游人一起出现在了树林里、草坪上。

据了解,我国的毒蕈中毒高峰期为6-9月,华南地区每年3-10月均有发生。那么在野外遇到菌类有哪些要注意?

开白伞的菌类(红伞伞白杆杆)(1)

毒蘑菇致幻已属于重度症状

据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康新介绍,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中毒又称毒蘑菇中毒,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被称为毒蕈或者毒蘑菇。目前在我国已知毒蘑菇有100种左右,其中毒性较强者有10余种。

“毒蕈的生长对温度、湿度、营养、空气等有较高的要求。”康新介绍道,毒蕈是一种腐生真菌、需要营养丰富、腐殖质充足的环境空气,且属好气性真菌,各个生长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毒蕈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是温度为23℃-25℃、湿度65%的环境,因此我国的毒蕈中毒高峰期为6-9月,华南地区每年3-10月均有发生。

“很多网友说自己误食后有各种各样的幻觉,甚至还有网友想体验一下,其实这已经属于比较危险的中毒症状了,千万不要尝试。”康新介绍道,由于毒菌中的蟾蜍素、光盖伞毒引起患者视觉、听觉和味觉紊乱,人格改变,并有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橘黄裸伞和细网杆菌中毒素可引起幻觉、共济失调、幻视,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

据介绍,误食毒蘑菇后,常见症状大致分为六大类: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害型、溶血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光过敏皮炎型等。如果患者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则为轻度症状;如果有醉酒感、步态蹒跚,是否手脚处发麻伴疼痛或烧灼感,是否有幻觉、意识不清、昏迷、休克等,则为重度症状。

“红伞伞,白杆杆”分辨毒蘑菇不可全信

据介绍,常见致命的毒蘑菇有“白毒伞”(致命鹅膏),铅绿褶菇,网孢牛肝菌,大鹿花菌,赭红拟口蘑、毒鹅膏菌等,其中白毒伞、铅绿褶菇在广东地区最为常见。

“用‘红伞伞,白杆杆’分辨毒蘑菇有一定的依据。”康新说道,有毒的蘑菇的一般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

值得注意的是,“红伞伞,白杆杆”的分辨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毒蘑菇,比如“白毒伞”并没有颜色鲜艳的特征,却仍是菌类中的“致命杀手”。

“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康新介绍道,该菌类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在广州地区从化、白云山、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白毒伞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除颜色外,常见的分辨方法还有分泌物及形状两方面:从分泌物方面看,有毒蘑菇的菇的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黏稠浓厚液体,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从形态上看,有毒蘑菇的伞柄上有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无毒的野生蘑菇也有中毒风险

“在误食毒蘑菇后要立即呼叫救护车救援,并马上催吐。”康新说道,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孕妇和中毒昏迷的患者不宜进行催吐,应加盖毛毯保温并立刻送医院。

在就医时要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无毒的野生蘑菇也有中毒的风险!”康新提醒道,即使真的识别出了无毒的野生菌类品种,但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常常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很容易沾染毒蘑菇菌丝。所以即便吃的蘑菇是无毒的品种,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因此,不吃来路不明的食物是远离毒蕈中毒的根本。

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