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期民间的传统习俗(宣讲家文稿从腊八到十五)

大寒时期民间的传统习俗(宣讲家文稿从腊八到十五)(1)

“过了腊八就是年”,现在我们早已进入了大年的状态、大年的阶段。腊月初八,我有幸去了灵隐寺。腊八时的灵隐寺是非常漂亮的,他们过腊八的方式也很隆重,由于很重视与信众以及所在社区的互动,所以要送出30多万份腊八粥。腊八既是民间过大年的开始,也是灵隐寺与社区居民互动的一个重要机会,因为腊八的主题是感恩、祈福。所以我们说,民间过大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不仅仅是“三十”“初一”这两天,而是一个时间段,这么长的时间在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一、大年的溯源:新岁首

中国的“年”是一个以年终、岁首为基础的时间阶段。如果是一台大戏的话,腊月初八便揭开了“年”的大幕,中间有几个高潮的阶段,闭幕就是元宵节,北方有的地区可能是到二月二。在这段时间里,老百姓一系列民俗活动、仪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除旧迎新。这个“旧”和“新”是中国人时间上的传统观念,也就是到了年根岁末的时候,我们要把旧的时间送走才能迎来新的,而送走不是等着它自己过去而是要通过好多的民俗活动。所以,我们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大年的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大年?其实就是指新岁首,也是民间对春节的俗称。春节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民国时期才有,更早的春节是立春的意思,不是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历史上的名字非常多,有岁首、正旦、元正、元日、正日。如果是算把岁首叫作大年的时间的话,那是很久的,自有传统历法以来少说也有3000年。岁首,以前未必是正月初一,但一定是指年度周期的终点和起点。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我们的岁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叫岁,按照晋代人的注释理解就是“取岁星行一次”,即把木星(岁星)一周天(十二年)分为十二等分,一次就是一年时间。商朝叫祀,就是“取四时一终”,即春夏秋冬四季作为一个周期有相对应的祭祀活动,因为商朝人很信鬼神,所以用祭祀的时间作为年度的时间标志。周朝叫年,就是“取禾一熟”,即农业社会的周朝人注重农作物生长,所以用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周期为年度的时间标志,可以说周朝的很多文化、制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基础,包括论语的思想、周公六礼、传统节日等等。唐虞曰载,就是“取物终更始”,即唐尧虞舜时期,大年指的是一物一岁之后的重新开始,载也是运行的意思。

我们今天大年的含义是从周朝来的,本意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就是一个人背着禾谷的样子,表示成熟。《诗经·豳风·七月》里讲周朝人年节的情况,“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就是“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就是“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由此可见,这一传统时至今日也没有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不断继承、流传的成果。老百姓即使生活得再现代、时尚,心却还是那个“中国心”,那些民俗生活也一直为我们所坚持。真正把大年的时间确定为今天的正月初一,是在公元前104年,汉朝把秦朝的历法改为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二、大年的历史流变

《史记·天官书》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旦”就是正月初一,“王者”就是统治者,即统治者通过历法把这一天确定为岁首,这是汉朝的事。那么,对应“王者岁首”,是否还存在“非王者岁首”?如果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看,与正月初一相近的是立春,而太阳直射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的时间则是冬至。周朝的岁首就在十一月,对应的就是冬至节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又被称为元正。《荆楚岁时记》一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的老百姓是如何过大年的,比如鸡鸣而起、放爆竹、拜贺尊长等等。由此可见,对尊长的礼敬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特别讲伦理,从小、从家庭开始训练,这个传统就是从周秦一直贯彻到现在的,尽管传统伦理有不少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了。传统节日期间的伦理表现,就是礼俗。节日礼俗是自上而下的,从官府到民间。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大年在饮食上也是很特殊的,中国人过节特别讲究吃喝。过节吃什么是久经历史确定的,吃什么都有其特殊意义,与平常吃是不一样的。椒柏酒,就是用花椒和柏叶泡的酒,花椒气味有益处、柏树寓意生命力旺盛,所以椒柏酒有益身体康健,可以驱邪祈福。喝桃汤、吃胶牙糖,则是伴随着道教的兴起慢慢成为传统。“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那时老百姓过大年喝酒也是有特别的习惯的,比如年夜饭喝酒时要先让小孩喝,体现了一种小孩长一岁值得庆贺的伦理观。

隋唐时期,春节开始有假期,比如唐朝就规定元日要放假七天,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其他流传下来的传统:唐朝人春节喝酒也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所谓“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说的就是要珍惜大好时光,如同讲的“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宋元明清各时期,春节也称元旦或元日。明朝重视立春仪式,与朱元璋对农业的重视有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最后的封建王朝被推翻,新的民国随之建立。民国引进了西洋历法(公历),“废除”了传统历法(农历),把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设想是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全部去掉传统历法,改为公历。但是,老百姓对此是不认同的,于是发展成了“你过你的元旦,我过我的旧历年”的情况。到了1914年,当时的北京政府内务部呈请袁世凯,拟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每天放假一天。从此,正月初一就有了“春节”的名字,近代中国也有了两个新年,即官方的新年和民间的新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在历法上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官方工作上使用公历。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确定春节为节假日。于是,1949年之后,我们再次以制度规定的形式给正月初一命名为春节,同时春节也是很长时间里唯一放假的传统节日。

2006年,在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非遗之后,我们开始讨论传统节日放假的问题,并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讨论,形成了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的放假安排。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萧放:从腊八到十五,你知道民间如何过大年吗?》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