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近日天气(绵綿091)

左綿(左绵),◆1.[晉][左思]《蜀都賦》:“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2.地名○[晉][左思]《蜀都賦》:“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绵山近日天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绵山近日天气(绵綿091)

绵山近日天气

左綿(左绵),◆1.[晉][左思]《蜀都賦》:“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2.地名。○[晉][左思]《蜀都賦》:“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

周綿(周绵),◆曲折連綿。○《晉書‧赫連勃勃載記》:“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里。”

針藏綿裏,◆比喻人内怀刻毒而外貌却装得温良恭顺。○清李玉《一捧雪·搜邸》:“針藏綿裏笑中刀,末世人情難料。”参见“綿裏針”。

折綿(折绵),◆形容氣候極寒。語出[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陽和微弱陰氣竭,海凍不流棉絮折......”[宋][黃庭堅]《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作詩贈之》:“霜威能折綿,風力欲冰酒。”

玉綿,◆柳絮。○宋晁补之《御街行·待命护国院不得入国门寄内》词:“來時柳上淺金黄,歸路玉綿吹帽。”

延綿(延绵),◆延續不斷。○[唐][元稹]《競渡》詩:“延綿復幾歲,逮及[羲]與[軒]。”○[唐][唐彥謙]《春草》詩:“天北天南遶路邊,托根無處不延綿。”徐遲《地質之光》:“延綿的[燕山]褶皺帶作了首都的蒼翠的屏障。”

煙綿(烟绵),◆連綿。○[唐][宋之問]《送趙司馬赴蜀州》詩:“餞子西南望,煙綿[劍道]微。”○[宋][梅堯臣]《覽翠亭記》:“近則草樹之煙綿,溪水之澄鮮……有趣若此,樂亦由人。”○[元][吾丘衍]《桃花雨樂府》:“蝶飛不濕煙綿路,[吳]娥怨澀鸞階步。”

香綿(香绵),◆1.上等絲綿。○《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道:‘是個紅羊皮匣子盛着,裏面又用香錦裹住。’”◆2.指柳絮。○[明][何景明]《柳絮歌》:“君不見江頭綠葉吹香綿,隨波化作浮萍草。”

吳綿(吴绵),◆[吳]地所產之絲綿。亦作“吳棉”。○[唐][白居易]《新製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於雲。”○[唐][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吳]綿細軟[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雲。”○[宋][宋祁]《代謝衣襖表》:“並頒[齊]笥之良,均挾[吳]綿之煖。”○[清][趙翼]《出郭》詩:“才脫[吳]棉尚淺涼,恢臺夏景倍舒長。”

同功綿(同功绵),◆兩蠶以上共作一繭,其絲稱“同功綿”。常以象徵男女情深。○[晉][楊方]《合歡》詩之二:“寢共織成被,絮共同功綿。”○[晉][嵇含]《伉儷》詩:“裁彼雙絲絹,著以同功綿。”參見“同功繭”。

絲綿(丝绵),◆用下腳繭和繭殼表面的浮絲為原料,經過精練,溶去絲膠,扯鬆纖維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漢][王充]《論衡‧別通》:“內中所有,柙匱所贏,縑布絲綿也。”○《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帝與[佗卿]屈指計見錢三億餘萬,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补证条目■用下脚茧和茧壳表面的浮丝为原料,经过精练,溶去丝胶,扯松纤维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陈漱渝《倦眼矇眬集》第一辑:“年老多病时,穿厚棉袍不堪负重,妻子就给他做了一件又轻又保暖的丝绵长袍。”

沈綿(沈绵),◆亦作“沉綿”。◆謂疾病纏綿,經久不愈。○[唐][杜甫]《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長卿]消渴再,[公幹]沈綿屢。”○[宋][洪邁]《夷堅丙志‧太儀古驛》:“[迪]以疾故,亦解官還鄉,沉綿累月,乃得脫。”○[清][唐孫華]《視張彤友病時已不能食》詩:“故舊淪亡感逝川,豈知君病又沉綿。”

軟綿綿(软绵绵),◆1.形容柔軟。○[張天翼]《春風》:“有時候輕輕飄過一陣風。誰都摸不定它打哪兒來,往什麼地方去。只是臉上有種軟綿綿的感覺,像一塊絨布擦過似的。”○[李瑛]《戈壁兵站》詩:“軟綿綿的紅花被,厚敦敦的羊毛毯。”◆2.軟弱乏力。○[冰心]《往事(二)》四:“我在層層的殿閣中緩緩行走,卻總不得踏着實地,軟綿綿的在雲霧中行。”○[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她站在地上,覺得渾身疲乏,軟綿綿的沒有一點力氣。”○[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六章:“多少年來,人們把春天比作軟綿綿,懶洋洋的女神。”

軟綿(软绵),◆柔軟貌。○[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他興心兒緊嚥嚥,嗚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等閒間把一個照人兒昏善,那般形現,那般軟綿。”

柔綿,◆柔和;绵软。○何镇邦《笔墨春秋·春访龙井村》:“它虽然比不上碧螺春的柔绵香甜可口,但生津止渴的功能却远胜于碧螺春。”○《北京日报》1986.9.24:“其酒液清彻透明,具有窖香浓郁、柔绵醇净、甘冽爽口、口味悠长的独特风格。”

慶綿(庆绵),◆謂福澤綿延。○《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然純曜未渝,慶綿萬祀,龍飛漠南,鳳峙朔北。”

情意綿綿,◆形容感情深厚而绵长。○叶圣陶《火灾·被忘却的》:“他们那么情意绵绵地谈话,不是要衬托出她的孤零么?”○周恩来《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毕淑敏《红处方》二九:“我看你说得那个热闹劲,还替人家规划以后的生活道路,分明情意绵绵。”

輕綿(轻绵),◆1.絮棉。○[宋][杜安世]《行香子》詞:“數株堤面,幾樹橋邊。嫩垂條,絮蕩輕綿。”◆2.薄棉衣。○[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引[清][楊守知]《西湖竹枝詞》:“侍兒會得人心意,半臂輕綿隔夜安。”

遷綿(迁绵),◆謂時間遷移。○[唐][黃滔]《致南海韋尚書啟》:“昔者[石門]酌泉之事,[合浦]還珠之風,日月遷綿,規程革易。”

牽綿(牵绵),◆牽延連綿。○[唐][元稹]《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鈴因風斷續,珠與調牽綿。”

披綿(披绵),◆脂厚。○[宋][蘇軾]《送牛尾狸與徐使君》詩:“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惟漫多脂。”○[施元之]注:“黃雀出[江西][臨江軍],土人謂脂厚為披綿。”亦用以指代黃雀。○[宋][胡繼宗]《書言故事‧禽獸比喻》:“黃雀曰披綿。”

木綿(木绵),◆見“木棉”。

綿子(绵子),◆絲綿。○[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摺:“我道:‘在被子裏面做甚麼?’他道:‘我套綿子,把我翻在裏頭了。’”○《紅樓夢》第九二回:“揭開了綿子,第一層是一個玻璃盒子,裏頭金托子大紅縐綢托底,上放着一顆桂圓大的珠子,光華耀目。”

綿紙(绵纸),◆一種用樹木的韌皮纖維製成的紙。色白柔韌,纖維細長如綿,故稱。○[唐][李商隱]《河陽詩》:“[楚]絲微覺《竹枝》高,半曲新辭寫綿紙。”○[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凡印書,[永豐]綿紙上,[常山]柬紙次之。”

綿遠(绵远),◆1.久遠。○《宋書‧孝武帝紀》:“諸苑禁制綿遠,有妨肄業。”○[宋][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狀》:“歲月綿遠,恐生他患。”○[梁啟超]《中國史敘論》第七節:“據此種學者所稱,新舊兩石刀期,其所經年代,最為綿遠。”◆2.遙遠;漫長。○[清][薛福成]《籌洋芻議》:“其販運在數百里內者,抽課本微,即或道路綿遠,納釐較多,獲利亦較厚。”○[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一章:“遙遠望過去,就如一帶綿遠的、整齊的烏金石頭造成的城墻壁。”

綿羽(绵羽),◆《詩‧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丘阿。”以“綿蠻”形容黃鳥,後因以“綿羽”為黃鳥之別稱。○[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雜夭采於柔荑,亂嚶聲於綿羽。”○[唐][杜牧]《春思》詩:“綿羽啼來久,錦鱗書未傳。”

綿宇(绵宇),◆謂普天之下。○[唐][司空圖]《復安南碑》:“綿宇隸必封之俗,窮荒輸稟朔之心。”○[宋][陳亮]《點絳唇‧聖節》詞:“慶聯簪組,喜氣生綿宇。”○《宋史‧樂志十》:“祗率綿宇,潔祀真容。”

綿衣(绵衣),◆1.內裝絲綿的衣服。○[宋][無名氏]《釋常談‧挾纊》:“著綿衣,謂之挾纊。”◆2.指裝棉絮的衣服。綿,通“棉”。○《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一陣西風,正從門圈子裏刮來,身上又無綿衣,肚中又餓,刮起一身雞皮栗子,把不住的寒顫。”

綿野(绵野),◆遙遠的郊野。○[晉][陸雲]《逸民賦》:“遁綿野以宅心,望空巖而凱入。”○《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莊“郊遊”>》:“靜默鏡綿野,四睇亂曾岑。”○[呂延濟]注:“綿,遠。”

綿藥(绵药),◆古代兩[廣]少數民族所用的毒箭。亦稱“眠藥”。○[明][張萱]《疑耀‧藥箭》:“兩[粵]溪洞之蠻,以毒藥傅弩矢射人者,俗語曰綿藥。余初不解其義,及讀[揚子]《方言》:‘凡飲藥傅藥而毒,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乃知綿藥當作‘眠藥’也。”

綿羊(绵羊),◆1.動物名。羊的一種。角比山羊短小,略呈螺旋形。肉可食。毛白色,濃密而卷曲,是紡織品的重要原料。毛皮可製成裘,皮可製革。有的地區稱胡羊。○《宋史‧外國傳六‧層檀國》:“畜有綿羊、山羊、沙牛、水牛、橐駝、馬、犀、象。”○[元][湯式]《慶東原‧田家樂》曲之一:“線雞長膘,綿羊下羔,絲繭成繰。”○[明][馬歡]《瀛涯勝覽‧忽魯謨斯國》:“其羊有四樣:一等綿羊,每箇有七八十觔,其尾闊一尺餘,拖着地,重二十餘斤。”◆2.綿羊性溫順,常喻柔弱的人。○[丰子愷]《緣緣堂隨筆集‧送阿寶出黃金時代》:“我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补证条目■绵羊性温顺,常喻柔弱的人。○明黄瑜《双槐岁钞·南京科道》:“然自是言路風力,北不如南,時人謡曰:‘南京科道如猛虎,九年考滿陞知府。北京科道如綿羊,九年考滿陞京堂。’”

綿延(绵延),◆延續不斷。○[南朝][梁簡文帝]《七勵》:“中宿綿延,長廊周密。”○[唐][韋應物]《登西南岡卜居遇雨》詩:“紆曲水分野,綿延稼盈疇。”○[明][沈鯨]《雙珠記‧師徒傳習》:“道統綿延寄白頭,光風霽月應蒙求。”○[巴金]《生》:“群體綿延不絕,能夠繼續到永久,則個人亦何嘗不可以說是永生。”

綿旋(绵旋),◆用絲綿製的一種保暖物。舊時老人多用以禦寒。○[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之五:“穩作被爐如臥炕,厚裁綿旋勝披氈。”自注:“旋,入聲。被爐、綿旋皆新得法,老人御冬之具,二物尤為要切。”

綿微(绵微),◆微弱;細微。○《梁書‧殷鈞傳》:“頃者綿微,守盡晷漏,自亂玄黃,心迷哀樂。”○《南史‧虞寄傳》:“[寄]氣力綿微,餘陰無幾,感恩懷德,不覺狂言,鈇鉞之誅,甘之如薺。”○[唐][李白]《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羅絡四季間,綿微無一隙。”

綿望(绵望),◆猶遠望。○[唐][崔國輔]《相和歌辭‧王昭君》:“紫臺綿望絕,秋草不堪論。”

綿天(绵天),◆猶滿天。○[南朝][陳]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銘》:“鬱鬱三象,茫茫九州,綿天滲漉,浹地虔劉。”

綿歎(绵叹),◆猶長嘆。○[南朝][宋][鮑照]《采桑》詩:“綿歎對迥塗,揚歌弄場藿。”○[唐][孟郊]《姑蔑城》詩:“興亡意何在,綿歎空躊躇。”

綿視(绵视),◆猶凝視。○[南朝][梁簡文帝]《舞賦》:“既相看而綿視,亦含姿而俱立。”

綿繩,◆丝绳。○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水桶繩三十二條,藍綿繩五十八條。”

綿上(绵上),◆古地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四十里[介山]之下。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隱於[綿上]山中而死,[晉文公]求之不獲,遂以[綿上]之田作為[介之推]的祭田。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綿山(绵山),◆山名。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山下有地名[綿上],故名[綿山]。相傳[春秋]時[晉][介之推]隱此山中,故又稱[介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汾水]又南,與[石桐水]合,即[綿水]也。水出[界休縣]之[綿山],北流逕[石桐寺],即[介之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晉文公]之賞而隱于[綿上]之山也。”

綿弱(绵弱),◆柔弱。○[漢][劉向]《說苑‧雜言》:“[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新唐書‧李聽傳》:“[淮南]兵綿弱,[鄆]人素易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二》:“[豫章先生]跋[王右軍]《文賦》云:‘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字多可憎。’”

綿軟(绵软),◆1.柔軟。○[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七:“同睡的那張棕繃架子床,綿軟舒服,就非她家的硬木板床所能比並。”◆2.軟弱。○[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五章:“在一些小事情上,她是那麼綿軟,可是在大事情上,她卻能做出果斷的決定。”○[梁斌]《播火記》二:“要是它看你綿軟可欺,就編着法兒找尋你,你說是不?”◆补证条目■柔软。○明刘若愚《明宫史·内府职掌·宝钞司》:“至聖上所用草紙,則係内官監紙房抄造,淡黄色,綿軟細厚。”

綿區(绵区),◆綿延不斷的地區。指廣闊的疆域。○《梁書‧侯景傳》:“我大[梁]膺符作帝,出震登皇,浹宇歸仁,綿區飲化。”○[宋][陸游]《天申節致語》:“恭惟皇帝陛下,德高邃古,澤被綿區。”

綿綿不絕(綿綿不絶、绵绵不绝),◆連續不斷。○《逸周書‧和寤》:“綿綿不絕,蔓蔓若何?”[宋][蘇軾]《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綿綿不絕微風裏,內外丹成一彈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正是清明時節,少不得天公應時,催花雨下,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絕。”◆补证条目■连续不断。○赵丽宏《人生最美妙的境界》:“音乐就会变成许多灵巧的手指,把你的心弦弹拨,于是,你的心中便会有绵绵不绝的美妙回响。”

綿綿(绵绵),◆1.連續不斷貌。○《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毛]傳:“綿綿,長不絕之貌。”○[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清][陳維崧]《添字昭君怨》詞:“今朝細雨太綿綿,且高眠。”○[蕭軍]《八月的鄉村》一:“那邊是一片寧靜的田野,田野的盡處是一帶綿綿無盡的遠山。”◆2.微細;微弱。○《淮南子‧繆稱訓》:“福之萌也綿綿,禍之生也分分,福禍之始萌微,故民嫚之。”○[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子》:“分分當為介介,字之誤也。介介,微也;綿綿介介,皆微也,故曰福禍之始萌微。”○《素問‧脈要精微論》:“綿綿其去,如弦絕死。”○[王冰]注:“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宋][蘇轍]《送琳長老還大明山》詩:“我適病寒熱,氣力才綿綿。”◆3.安靜貌。○《詩‧大雅‧常武》:“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毛]傳:“綿綿,靚也。”○[孔穎達]疏:“綿綿然安靜,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綿密(绵密),◆1.細緻周密。○《周書‧藝術傳‧姚僧垣》:“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孟浩然》:“文彩豐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此處點醒題旨,既突兀,又綿密。”○[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近來的事,其實也未嘗比[明]末更壞,不過交通既廣,智識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較的綿密而且惡辣。”◆2.稠密。○[南朝][梁][沈約]《愍衰草賦》:“布綿密於寒皋,吐纖疏於危石。”○[峻青]《秋色賦‧火把贊》:“靜靜的[昆明湖]上,映照着太空中綿密的滿天星斗。”

綿蠻(绵蛮),◆《詩‧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丘阿。”○[毛]傳:“綿蠻,小鳥貌。”○[朱熹]集傳:“綿蠻,鳥聲。”○[王國維]《觀堂集林‧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下》:“蟲之小者曰蠛矇,鳥之小者亦曰綿蠻,殆皆微字之音轉。”歷來詩文中多用小鳥、鳥聲二說。指小鳥或鳥鳴聲。○[南朝][梁][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之六:“春機鳴窈窕,夏鳥思綿蠻。”○[南朝][陳][張正見]《輕薄篇》:“綿蠻弄清綺,蛺蝶遶承華。”○[唐][盧照鄰]《綿州官池贈別同賦灣字》:“欲敘他鄉別,幽谷有綿蠻。”○[唐][劉禹錫]《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池塘魚拔剌,竹逕鳥綿蠻。”○[宋][辛棄疾]《江神子‧和人韻》詞:“枝上綿蠻,休作斷腸聲。”○[宋][晏殊]《喜遷鶯》詞:“風轉蕙,露催蓮,鶯語尚綿蠻。”○《全元散曲‧雁兒落過得勝令》:“紫燕語聲喧,黃鸝韻綿蠻。”○[明]徐渭《春興》詩之二:“小飲牆西鄰竹暗,綿蠻對對語春叢。”○《西游記》第九十回:“青鸞聲淅嚦,黃鳥語綿蠻。”○[清][孫枝蔚]《寄題康山兼懷張稚恭》詩:“傷哉談笑地,惟聞鳥綿蠻。”

綿聯(绵联),◆亦作“綿連”。◆1.猶連綿。延續不斷貌。○《文選‧張衡<西京賦>》:“繚垣綿聯,四百餘里。”○[薛綜]注:“綿聯,猶連蔓也。”○[李善]注:“連綿四百餘里也。”○[唐][盧照鄰]《駙馬都尉喬君集序》:“《雅》《頌》之風,猶綿連於季葉。”○[宋][歐陽修]《會峰亭》詩:“群峰漸靡迤,高下自綿聯。”◆2.屋檐的別名。○[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子》“縣聯房植”:“縣當為綿,綿聯即屋檐也。”

綿連(绵连),◆1.見“綿聯”。◆2.一種優質紙張。以竹木纖維為原料,堅韌潔白,適宜於印刷貴重書籍。產於[江西]、[福建]一帶。○[魯迅]《熱風‧所謂“國學”》:“他們所刻的書都無[民國]年月,辨不出是[元]版是[清]版,都是古董性質,至少每本兩三元,綿連,錦帙,古色古香,學生們是買不起的。”

綿麗(绵丽),◆猶靡麗。多形容詞藻華美。○《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華》:“文辭綿麗,少宏傑氣。”○[宋][蔡夢弼]《草堂詩話》卷一:“[杜子美]之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宋]無名氏《九張機》,自是逐臣棄婦之詞,淒婉綿麗,絕妙古樂府也。”

綿歷(绵历),◆1.謂延續時間長久。○《北史‧于謹傳》:“[蕭氏]保據[江]南,綿歷數紀。”○[唐][李商隱]《為侍郎汝南公華州謝加階狀》:“貪叨華顯,綿歷光陰。”○[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2.猶綿延。○《北史‧崔仲方傳》:“﹝[隋文帝]﹞令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歷七百里。”◆补证条目■谓延续时间长久。○唐刘肃《大唐新语·著述》:“説(張説)又令學士毋嬰等,檢前史職官,以今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象周官之制。然用功艱難,綿歷數載。”

綿力薄材(绵力薄材),◆1.才力薄弱。○《漢書‧嚴助傳》:“[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顏師古]注:“綿,弱也,言其柔弱如綿。”○《新唐書‧突厥傳序》:“[吐蕃]綿力薄材,食鮮藝拙,不及中國遠甚。”◆2.多用作力薄之謙詞。○[明][李東陽]《奏為自陳休致事》:“臣綿力薄才,孱軀病質。”亦省作“綿薄”。○[宋][岳飛]《辭太尉第四札子》:“正恐綿薄,不堪祿賜之厚。”○[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瑞雲》:“一絲之贄,已竭綿薄。”○[陳登科]《赤龍與丹鳳》八:“我不過是盡點綿薄之力罷了。”

綿力(绵力),◆謙詞。謂能力薄弱。○[隋][江總]《辭行李賦》:“進學慚於枝葉,綿力謝於康衢。”○[宋][蘇軾]《答李方叔書》:“至於富貴,則有命矣,非綿力所能必致。”○[清][趙翼]《陔餘叢考‧綿力》:“謙言力之薄曰‘綿力’。”○[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以微事相委,本亦當效綿力,顧境遇所迫,尚有不能已於言者。”

綿裏針(\绵里针,◆亦作“綿裏鍼”。◆1.比喻外柔和而內尖刻。○[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摺:“笑裏刀剮皮割肉,綿裏針剮髓挑觔。”○《金瓶梅詞話》第五一回:“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裏看人去,乾凈是個綿裏針肉裏刺的貨。”○[茅盾]《清明前後》第三幕:“[嚴]雖老練,什麼都見過,但當着客人面前,這樣的綿裏針也有點受不住。”◆2.比喻書法柔中有剛。○[清][焦循]《憶書》卷一:“前侍御南海[吳荷屋]出[顧氏][玉泓館]所藏[宋][慶曆]間[范氏]書樓原石拓本見示,豐腴悅澤,綿裏藏鍼,凡得六百八字,為平生僅見。”參見“綿裏鐵”。◆补义条目■比喻小心翼翼,不露丝毫锋芒。○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得了箇紙條兒恁般綿裏針,若見玉天仙怎生軟廝禁?”○《水浒传》第二四回:“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纔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四件,小,就要綿裏針忍耐;第五件,要閑工夫。”

綿裏鐵(绵里铁),◆比喻書法柔中有剛。○[元][趙孟頫]《題東坡書<醉翁亭記>》:“公([蘇軾])又云:‘余書如綿裏鐵。’余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裏鐵也。”

綿甲(绵甲),◆[清]代軍校所穿的綿製護身鎧甲。白緞面、藍綢裡,中襯絲綿,外布黃銅釘。上衣下裳,左右袖、護肩、護腋、前襠、左襠具全。

綿花嘴,◆比喻说话和软动听。○《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好個説嘴的貨,誰信那綿花嘴,可可兒的就是普天下選遍了没有來?愁好的没有,也要千取萬。”

綿花(绵花),◆即棉花。綿,通“棉”。○[明][王世懋]《閩部疏》:“昔聞長老言,[廣]人種綿花,高六七尺,有四五年不易者。”○[清]程含章《論洋害》:“諸番所產之貨,皆非[中國]所必需。若大呢、羽毛、嗶吱、銅錫、綿花、蘇木、藥材等類,每歲約值千萬金。”

綿頓(绵顿),◆纏綿困頓。久病貌。○[南朝][梁][劉潛]《為南平王讓徐州表》:“臣綿頓枕席,動移旬晦,誠恐尺波易流,寸陰難保。”○《新唐書‧后妃傳下‧順宗莊憲王皇后》:“[順宗]即位,疾已綿頓,后侍醫藥不少怠。”

綿篤(绵笃),◆謂病勢垂危。○《晉書‧陶侃傳》:“不圖所患,遂爾綿篤,伏枕感結,情不自勝。”○《周書‧宇文廣傳》:“[廣]既居喪,更加綿篤,乃以毀薨。”

綿代(绵代),◆猶言世世代代。○《晉書‧天文志上》:“綿代相傳,史官禁密。”○《隋書‧禮儀志六》:“案竹葉冠,是[高祖]為亭長時所服,安可綿代為祭服哉?”

綿長(绵长),◆1.延續久遠。○[南朝][梁][庾肩吾]《謝賚林檎啟》:“[丹徒]故苑,歲綿長而不見;[岷山]舊植,路重阻而來難。”○《西游記》第十一回:“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如大[清]歷數綿長,延臣壽命,臣當益加勤勉,謹保終始。”◆2.猶漫長。○[唐][劉知幾]《史通‧序傳》:“疆宇修闊,道路綿長。”○[清][魏源]《聖武記》卷十:“臣自用兵以來,三次肅清[楚]境,而邊界綿長,與其布兵各卡……不如分兩路游兵。”○[柯靈]《香雪海‧時間》:“十年過去了,在時間的長河裏,這只是無限綿長中的一瞬。”

綿纏(绵缠),◆猶纏綿。謂久病不愈。◆补义条目■亦作“緜缠”。犹缠绵。谓情义深厚。○明汤显祖《牡丹亭·冥判》:“他與秀才夢的綿纏,偶爾落花驚醒。這女子慕色而亡。”

綿側理(绵侧理),◆紙名。即側理紙。舊時南人用海苔製紙,其紋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見[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清][周亮工]《書影》卷二:“[楊升菴]《丹鉛總錄》,[汀州][上杭縣]有刻本。宦[閩]者遠近皆取之邑令,令索之民間,印以綿側理,裝以綾錦,每部民貲二金餘,而官動取十數部,又不給值。”參見“側理紙”。

綿布(绵布),◆絲織物和麻布。○《後漢書‧東夷傳‧濊》:“知種麻,養蠶,作綿布。”○《三國志‧魏志‧韓傳》:“[馬韓]在西。其民土著,種植,知蠶桑,作綿布。”◆补证条目■丝织物和麻布。○明刘若愚《明宫史·内府职掌·广盈库》:“職掌黄紅等色平羅熟絹、玄色等色杭紗,及青細綿布,以備奏討。”

綿薄(绵薄),◆見“綿力薄材”。

龍綿(龙绵),◆如龍綿延。○[廖仲愷]《如此江山‧題白雲遠眺圖》詞:“尺方礬紙丹青染,居然嶺東形勢。萬壑龍綿,千尋鍊鎖,誰遣江山如此?”

聯綿字(联绵字),◆舊稱由兩個音節聯綴而成的單純詞。包括:雙聲的,如“仿佛”、“伶俐”;疊韻的,如“闌干”、“逍遙”;非雙聲非疊韻的,如“瑪瑙”等。

聯綿(联绵),◆連綿。接連不斷。○《文選‧王褒<洞簫賦>》:“聯綿漂撇,生微風兮。”○[張銑]注:“聯綿,不絕也。”○[隋][江總]《大莊嚴寺碑》:“木密聯綿,香泥繚繞。”○[唐][白居易]《病假中龐少尹攜魚酒相過》詩:“宦情牢落年將暮,病假聯綿日漸深。”○《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時舳艫相繼,連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魯迅]《彷徨‧祝福》:“我在濛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

連綿字(连绵字),◆指聯綿字。○[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荊公]詩每篇必用連綿字,[信民]之言不繆。然其精切藻麗,亦不可掩也。”○[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一:“哦,連綿字,這名詞很有趣,我今天才聽到,幸而[大文]提起。那麼我所日日在聽的‘丁東丁東’和‘軋拉軋拉’也都是連綿字哩。”

連綿書(连绵书),◆見“連錦書”。

連綿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陈叔德《赔你一只金凤凰》:“只到星星缀满辽阔深邃的夜空,柳树林变成连绵起伏的黑色山岗之后,最后一批客人才姗姗离去。”○孙荪《云赋》:“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又如由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

連綿不斷,◆形容连续而不中断。○《三侠五义》一一三回:“誰知細雨濛濛,連綿不斷,刮來金風瑟瑟,遍體清凉。”○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

連綿(连绵),◆1.接連不斷。○[南朝][宋][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唐][司空曙]《送永陽崔明府》詩:“連綿江上雨,稠疊[楚]南山。”○《明史‧五行志一》:“[衡州]雨雪連綿,傷人甚多。”○[郭小川]《贈友人》詩:“你和我是否經受住了各種連綿不絕的嚴峻考驗?”◆2.屋檐。○《方言》第十三“屋梠謂之欞”[晉][郭璞]注:“雀梠即屋檐也,亦呼為連綿。”

擊綿(击绵),◆見“擊絮”。

火綿(火绵),◆火藥名。用浸在強硝酸或強硫酸中的植物纖維製成的爆發火藥。

火蠶綿(火蚕绵),◆傳說中南海所產的絲綿。○[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火蠶綿,云出[炎洲],絮衣一襲用一兩,稍過度,則熇蒸之氣不可近也。”

黃綿(黄绵),◆黃色絲綿。○《後漢書‧禮儀志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隋書‧禮儀志七》:“六等之冕,皆有黈纊,黃綿為之,其大如橘。”○[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悶殺連朝雨雪天,教人何處覓黃綿。”

紅綿(红绵),◆見“紅棉”。

瓜綿(瓜绵),◆《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朱熹]集傳:“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絕,至末而後大。以比[周]人始生於[漆][沮]之上,而[古公]之時其國甚小,至[文王]而後大也。”後以“瓜綿”喻子孫昌盛。○[元][耶律楚材]《和冀先生韻》:“宗親成蔕固,國祚等瓜綿。”

福德綿(福德绵),◆艾的別名。○[宋][陶穀]《清异錄‧草師婆》:“福德綿、吉祥草、草師婆,皆謂艾也。”

封綿(封绵),◆指[晉文公]為[介子推]封[綿上]田之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後因以“封綿”為功臣未能及時受到封賞的典實。○[宋][葛勝仲]《臨江仙‧席上和呈中散兄及吳令》詞:“春風寒食夜,遺恨在封[綿]。”

粉綿(粉绵),◆1.擦鏡之物。舊時以銅為鏡,用綿蘸粉摩拭,使之光亮。○[宋][陸游]《古別離》詩:“粉綿磨鏡不忍照,女子盛時無十年。”◆2.猶白絮。○[唐][李商隱]《憶雪》詩:“庭樹思瓊蕊,妝樓認粉綿。”此喻雪。

飛綿,◆指柳絮。○宋周邦彦《蝶恋花·柳》词之三:“蠢蠢黄金初脱後。暖日飛綿,取次黏窗牖。”○宋蒋捷《洞仙歌·柳》词:“自鵝黄千縷,數到飛綿,閒無事,誰管將春迎送?”

爾綿(尔绵),◆複姓。○[南北朝]時有[爾綿氏]。見《周書‧段永傳》。

吹綿,◆柳絮飘飞。○宋陆游《沈园》诗之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宋黄昇《花发沁园春·芍药会上》词:“荼唏褪雪,楊柳吹綿,迤邐麥秋天氣。”

纏綿(缠绵),◆1.[晉][陸機]《文賦》:“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唐][張籍]《節婦吟》:“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元][丁鶴年]《采蓮曲》:“採蓮復採蓮,藕亦不可棄。中有不斷絲,似妾纏綿意。”○[蠡勺居士]《<昕夕閑談>小序》:“邪正之辨不可混,善惡之鑑不可淆,使徒作風花雪月之詞,記兒女纏綿之事,則未免近於導淫,其蔽一也。”○[葉聖陶]《倪煥之》十七:“一對男女從互相吸引到終於戀着,中間總不免說些應有的近於痴迷又像有點兒肉麻的纏綿話,他們卻缺漏了那一段。”◆2.情意深厚。○[晉][陸機]《文賦》:“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唐][張籍]《節婦吟》:“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元][丁鶴年]《采蓮曲》:“採蓮復採蓮,藕亦不可棄。中有不斷絲,似妾纏綿意。”○[蠡勺居士]《<昕夕閑談>小序》:“邪正之辨不可混,善惡之鑑不可淆,使徒作風花雪月之詞,記兒女纏綿之事,則未免近於導淫,其蔽一也。”○[葉聖陶]《倪煥之》十七:“一對男女從互相吸引到終於戀着,中間總不免說些應有的近於痴迷又像有點兒肉麻的纏綿話,他們卻缺漏了那一段。”◆3.引申為愛悅;親近。○[清]程麟《此中人語‧廣寒宮掃花女》:“遂與[鄭]為夫婦,纏綿數十年。”○[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八章:“兩個人從此便纏綿起來,也無話不說。”◆4.固結不解;縈繞。○[晉][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晉][葛洪]《抱樸子‧任命》:“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興亡纏綿乎盈虛之會。”○[明][何景明]《送崔氏》詩:“苟非同根蒂,纏綿安得固?”[清][許秋垞]《聞見异辭‧聞笛動情》:“幽恨纏綿,思之成疾。”○[冰心]《往事(二)》三:“抑鬱纏綿,作繭自縛的情緒,總是太‘人間的’了。”◆5.糾纏。○[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宋][蘇軾]《和陶<飲酒>》之一:“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元][李文蔚]《蔣神靈應》第三摺:“他退一步非災怎免,退一步橫禍纏綿。”○[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劉三金]越討厭他,他越是纏綿,越是不丟手。”◆6.病久不愈。○[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凝圓寺》:“[宋雲]遠在絕域,因矚此芳景,歸懷之思,獨軫中腸,遂動舊疹,纏綿經月。”○[五代][齊己]《荊州新秋病起雜題》詩之九:“開時聞馥鬱,枕上正纏綿。”○[明][張居正]《給假治疾疏》:“病根未除,纏綿至今。”○[茅盾]《一個女性》六:“母親的病只是不輕不重的纏綿着。”◆7.猶綿綿。連續不斷。○[孫中山]《建國方略‧動議》:“時間動議,最妙能發於開始之前,其用處一面在防止纏綿之討論,而同時又使能得適度之討論。”○[蘇曼殊]《無題》詩:“羅幙春殘欲暮天,四山風雨總纏綿。”○[劉大白]《我願》詩:“當你一心念我的時候,念一聲‘我愛’,掐一粒念珠;纏綿不絕地念着。”

蠶綿(蚕绵),◆絲綿。○[唐][顧況]《酬揚州白塔寺永上人》詩:“松枝當麈尾,柳絮替蠶綿。”

百藥綿(百药绵),◆黃蓍的別名。○[宋][陶穀]《清异錄‧藥譜》:“百藥綿,黃蓍。”

白綿(白绵),◆亦作“白棉”。◆指棉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木綿》:“[江]南[淮]北所種木綿……結實大如桃,中有白綿,綿中有子,大如梧子。”○《文匯報》1983.12.18:“他信步走進一個車間,看到庫房工人將白棉和油棉堆在一起,心裏很不是滋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