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名言名句(通鉴里的大道理)

荀彧名言名句(通鉴里的大道理)(1)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

制定胜负策略的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形,而是势,三是情。

形,是从整体上把握胜或者败的大趋势。势,是根据不同的时机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手段。情,是具体实施的个人的智力、意志的不同变化。所以说,有时候用同样的策略,办相同的事情,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的实行各有不同。

荀彧名言名句(通鉴里的大道理)(2)

当初,张耳和陈馀劝说陈涉拥立六国的后代来为自己广结党羽,而郦食其也用同样的说辞来劝说汉王。可是他们提出的策略相同,收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当陈胜起义之时,天下百姓只要亡秦而后快;而在楚汉相持不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楚国灭亡。所以对陈胜来说,拥立六国既是为自己结党也是在为秦国树敌。况且当时的陈胜根本没有占据天下,他不过是把本来就不属于他的土地送给别人,以假恩假惠的虚名来换取切实的利益而已。而对汉王来说,拥立六国就是用自己已经占据的土地来为自己树敌,用实实在在的恩惠去换一个可能得不到切实利益的结果。这就是虽然做了同样的事,但因为整体的胜败趋势不同而导致不同结果的例子。

荀彧名言名句(通鉴里的大道理)(3)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若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然之,立须之。有顷,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后来,宋义劝说项羽放任秦赵互斗而自己渔翁得利的策略,和战国时陈轸用卞庄刺虎的故事劝说秦惠文王坐收韩魏渔利的策略如出一辙。可是战国之时,邻国之间相互攻伐是常态,一般不会导致形势危急,所以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因为战国的局面已经确立很长时间了,一个国家不会因为一场战争的胜败就导致灭亡。既然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不会导致危亡的局面,韩魏两国进能获利,退能自保,那么秦国自然就可以等待时机,趁两国疲惫之时获取自己的利益。这是当时形势使然。然而后来楚赵和秦国的关系却是势不两立,稍有差池就可以决定对方的生死存亡,赢了的可以定鼎天下,输了的只能身死国灭。这就是虽然事情相同,可是时机不同也导致不同结果的例子。

荀彧名言名句(通鉴里的大道理)(4)

再比如,韩信讨伐赵国时选择背水而阵,结果一战击溃了赵国。同样的,当年彭城之战汉王也在睢水之滨结阵,士兵们却被项王全都赶到了睢水中。这是为什么呢?赵国的士兵在自己国家作战,他们自以为进可攻退可守,只有逃命的打算根本没有必死的决心。而韩信的将士孤军深入背水而战,毫无退路可言,他们只能拼死一战。所以韩信才能击败赵国。而汉王深入敌境攻陷彭城以后每天大摆筵席,导致士兵们心生懈怠毫无战意。而楚国的士兵号称强悍勇猛,可是他们的国都却落入敌手,因此他们群情激愤,一心想着夺回彭城,与汉军拼死一战,这就是汉军所以失败的原因。韩信挑选精兵布阵防守,而赵国却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出击作战;项羽选用精锐作为前锋,汉王却用心生懈怠的士兵来应付,这就是虽然事情相同,却因各人意志的变化而导致不同结果的例子。

所以说:处理事情的权宜策略不能过早谋划,事情的发展变化也不能提前预知。根据时机的转化而转化,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制定策略的关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