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将尽(述江郎才尽)

这个“江郎才尽”中的江郎指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江淹,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上也是一位领军人物,诗、赋、文章都拿的出手,也是著作等身。而且这位历经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而且在三个朝代都当过官。

刚一开始的时候,江淹并不得志,虽然在南朝宋几个王爷手下都任过职,但都没得到重用,就是一个幕宾,大概相当于参谋,一抓一把那种。而且他还受到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下了大狱。不过就在监狱里,他写了一篇《诣建平王书》,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算因祸稍微得了一点福。

后来他出来了,继续为建平王刘景素服务,结果这小子不踏踏实实当他的王爷,憋着造反当皇上。江淹就劝他做人安分点儿,别给自己招灾惹祸。那位不听,还嫌他烦,直接给他发到吴兴县当县官去了。也不错,起码独当一面了。而且后来刘景素起兵,很快被消灭,江淹没跟着吃挂落。

到了箫齐时代,江淹一下子转运了,一路高升。然后箫衍又取代了齐,建立了梁。江淹再升一步,被封为醴陵侯。他死的时候,梁武帝萧衍亲自为他穿白,这就不得了了。那位问了:“穿白可没戴孝啊!”您知足吧,戴孝皇上成他小辈了,拿皇上找乐呢。这就相当不错了。

江郎才将尽(述江郎才尽)(1)

您看江淹后辈子官运亨通,但他写文章的成就却主要在前半生,后半辈子写出的文章虽然也不能说是垃圾,但是水平明显低于前面的,他的才华仿佛一下子就跟他说“拜拜”了,江郎才尽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也琢磨,怎么突然他的才华就没有了呢?为了这个还有人煞费苦心地编故事:话说江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睡觉,梦见有个神仙给了他一支笔,这笔不是一般的笔,那是五彩神笔。于是神笔马良……啊不,神笔江淹就用它写出了无数的锦绣文章,所以这里面又有了“妙笔生花”这个成语。

江郎才将尽(述江郎才尽)(2)

那后来为什么江郎才尽了呢?话说还是一个梦,这回他又梦见一个人,这人是找他要笔的,跟他说:“当初我有一支笔在你这儿呢,这么多年你也用的差不多了,现在把他还给我吧。”江淹倒也听话,二话不说把笔还给人家了,这一下江淹就不会写文章了,于是就江郎才尽了。

送他笔这个人不知道是谁,找他要笔这位倒是有名有姓,据说是郭璞。比江淹早一百多年,是东晋时候的人。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但这位跟一般的文人不太一样,有点神乎其神,搞一些很神秘的事情。

他不但擅长写诗做赋,还擅长看风水,是中国风水先生的祖师爷。而且他写的诗也主要是游仙诗,就是神话故事内容的诗作。他还写过《葬经》,注释过《山海经》、《周易》,反正他的作品都是这些东西。而且这个人最神的在于他预言“杀我者山宗”,后来王敦想要造反,让郭璞算算吉凶,郭璞说你要造反肯定完蛋。王敦急了:“那你算算你还能活多长时间?”郭璞说:“不用算,我活不过今天。”王敦立刻让人把他推出去杀了,他问刽子手:“在哪杀我?”刽子手说:“在南冈头”。郭璞说:“肯定在那两棵大槐树下边吧。”到那一看,果然有两棵大槐树,他之前可没来过这地方。郭璞又说:“树上有个大鸟窝。”大伙一抬头,没有啊!再仔细一找(话说他们还真有闲心),真有一个,树叶太密,给挡住了。后来王敦造反果然没成,而且当初让王敦找郭璞算卦那位姓崇,您看这个崇字不是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宗,这不就是“山宗”吗?

这些记载看着有些匪夷所思,但也不见的就不是真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现在资讯发达了,我们看到的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奇闻怪事还少吗?不过在当时大家确实觉得郭璞有点仙气,至少是一神人,所以都传说是他拿走了江淹的神笔,然后江淹就不会写东西了。

江郎才将尽(述江郎才尽)(3)

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人们很难解释为什么江淹前后写出的东西几乎是判若两人。说说我的理解,之所以江郎才尽,其实原因在于两个字:灵感。那句骗了我们几十年的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其实还有后面半句:“最重要的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搞发明、写作和有艺术创作都属于创造性劳动,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会了手艺,从此就能够复制千千万万的产品。

只要灵感来了,那就是锦心绣口,这会儿一点感觉都没有,那这支笔拿在手里就跟攥着一根墩布似的,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就有这种感觉,想着写一个东西,一旦感觉有了,那真是文字呈现井喷状态,哪怕这会儿已经上床睡觉了,也得立刻把它吐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否则明天早晨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了。你坐在那憋,憋一天可能也憋不出一个字,楞写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你自己看了都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大嘴巴。

您要问灵感怎么来的,首先您得有基础,就是您有一定的从事这方面创作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也就是说您正经学过,否则的话您一辈子也来不了灵感。一个从来不看书,整天打麻将的人,他能写得出《红楼梦》来?写《麻将经》倒差不多。

江郎才将尽(述江郎才尽)(4)

有了这样的基础,那灵感如何才能来呢?这个明白告诉您:我也不知道。灵感之所以叫灵感,有个灵字,那就是说这个东西是比较奇妙的,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要都能控制住,我何苦睡着觉,半夜三更的爬起来赶着写呢?要是能控制,江淹还怎么能够江郎才尽呢。要是能控制,那灵感还值钱吗?

当然,作为江淹来说,我觉得他才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后半辈子在仕途上发展很顺利。官当大了,琢磨诗文的时间就少了,基础就松动了,那自然才思就枯竭了。而且见天儿写公文,“妥否,请批示”之类的,你再让他吟诗作赋,那不是一个思路啊。所以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人不可能哪个方面都占着,有得必有失,这也很正常。就像李白,诗写的那是上鞋不用锥子——真(针)棒,但搞政治他几乎就是幼儿园水平,这可能也是冥冥之中一种奇妙的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