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小松树(廖彬宇先生古诗选)

按:廖彬宇先生填此词于2012年,由国画家李悠绘制诗意图并书,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本文选自《中天而立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诗词小松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小松树(廖彬宇先生古诗选)

古诗词小松树

按:廖彬宇先生填此词于2012年,由国画家李悠绘制诗意图并书,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本文选自《中天而立集》。

壬辰岁少年游词

少年怀志驾长云,行遍莽昆仑。

修竹茂林,崇山峻岭,和俗亦超尘。

凌烟无负平生事,经济振彝伦。

五典三坟,九丘八索,天下尽人文。

张红星教授注:

彝伦:一,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班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顾炎武《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二,指伦常。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三,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杨炯《庭菊赋》:“钟太傅之家声,彝伦魏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五典三坟,九丘八索:传说中的古书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 炎帝 帝魁 之美。” 薛综注:“三坟,三皇之书也;五典,五帝之书也。” 唐张说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三坟五典,公能读之。” 罗惇曧《文学源流》:“三坟五典,名存而已。”《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 章炳麟 《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 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 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 人伪造。

赵力能先生评:

廖彬宇先生自19岁来,就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四海讲学,足迹遍布天涯。这首《少年游》词,系彬宇先生26岁成为国航终身白金成员有感而作(先生同时也是国航最年轻的终身白金成员)。国航终身白金成员意味着实际乘坐国航的航班飞行达到了一百万公里。这上百万公里,代表的正是先生精力与心血的灌注,代表的正是先生为中华文化的奔走与呼喊。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便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此丰富人事阅历,开阔眼界心胸,提升境界修为。这首“少年游”词,实际就抒发了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

第一句“少年怀志驾长云”,就是表达了词人儿时的梦想,能够乘坐飞机翱翔蓝天,这是写实的表达。还有写意的表达,就是从小便壮志凌云,要升华境界达到与天持平,我们从彬宇先生26岁出版的《国学旨归》副标题“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及其后出版的《平心平天下》书名来看,均与儿时的志趣相贴切。

第二句“行遍莽昆仑”便描写了作者为中华文化而竭力奔走的情状。“昆仑”典出《庄子‧天地》: “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第三、四句描绘了自然景观,词人化用了王羲之 《临河叙》的名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于此,表达了作者也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心旷神怡,“崇山峻岭”代表了人格的俊伟高迈,“茂林修竹”代表了修养上的尔雅温文。

第五句“和俗亦超尘”是上阙的总结——虽然行走于世间,却只是随顺于世俗,不如此,不足以化民风。这是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不为流俗所转,也是佛家莲花之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彬宇先生入世而不迷世、随俗而不庸俗的追求。

下阕就是对上阙的升华,下阕“凌烟”相对于上阙的“驾云”,同时“凌烟”也表达了作者的抱负,是唐代凌烟阁的省称。 诗僧贯休曾赠诗给钱镠:“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云: “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 明陆采《明珠记‧返旆》云: “罢干戈,功写凌烟谁似我,声名千古壮京都。” 凌烟,也寓意了要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凌烟无负平生事”也就是“无负平生”之义,核心在于“凌烟”二字,唐君毅曾引用王夫之“吾生有事”勉励弟子,这个“吾生有事”也就是使命、责任与担当。那么这个担当是什么呢?下阕第二句就表达了:“经济振彝伦”。

“经济”是指经世济民,“彝伦”,是指常道、伦理。《尚书‧洪范》云: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 蔡沈集传训: “彝,常也;伦,理也。”

“经济振彝伦”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明道通理,让社会变得和谐有序。一个“振”字,就代表了振兴、光明,充满中正阳刚之气。

下阕第三四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是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左传‧昭公十二年》云:“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杜预注:“皆古书名。”

当年左宗棠第一次谒见林则徐时,林送给左一幅对联,就是集句联,上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就来自王羲之;下联“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出自《左传》。而彬宇先生在这首词中就妙用了这幅对联。彬宇先生早年也写过一幅对联,至今挂于他的客堂。上联:“三坟五典,法羲皇之道,凤凰来去”;下联:“八索九丘,立天地之心,龙虎风云”。据说,三坟又是指《易经》的三个版本,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五典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八索指八卦;九丘指九宫。这四者均与《易经》相关。相传伏羲画卦,“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以说“法羲皇之道”;“八卦以象告”而不立文字,纯属以心印心之心法,所以下联说“立天地之心”。凤代表人格光辉,凰代表形象美丽;龙代表尊崇高贵;虎代表威猛刚强。对联挂在客厅,也代表所来客人,都非等闲之辈。“来去”代表客盈门庭,“风云”寓意风云际会,挂在客厅,恰如其分。

最后一句“天下尽人文”是全词的高潮,更是对上阙“经济振彝伦”的再升华。这一句即化用了《周易·系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典。

以人文化成天下,也就是对社会的良好祝愿,即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人人成圣贤”的社会,也是马列所推崇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达到了高度自由与高度和谐。这样的社会,作者就形容为“天下尽人文”。

而这样一个天下尽人文的社会从何而来呢?就是从对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传统文化圣典的继承而来。如果说继承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为往圣继绝学,那么“经济振彝伦”就是为生民立命,“和俗亦超尘”就是有一颗不净不垢、不生不灭的天地之心,最后“天下尽人文”彰显的就是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精神与期待。

这首《少年游》峭拔高卓,兼东坡之洒脱,稼轩之豪迈,短短五十韵,写尽了先生人生险峻奇崛之经历,囊括了先生之人生态度,点睛了先生的人文情怀。

注:廖彬宇,著名文化学者,华夏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多个地方政府及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战略发展顾问。北大、清华、人大、中国社科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特聘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以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立足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世致用。已先后出版《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干支哲学》《平心平天下》《大成之道》《中天而立集》及编纂《千古易人》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思想论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