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2)

前些日子,莫言发文指出了多篇假借他之名流传网络的作品均非他所写。“托古传道”,蹭名人名机构的做法古来就有,互联网对流量的追逐又加剧了这种风气。这样的现象常见,却早该休矣!还有哪些流传的网络名言是假的?它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风姐就来和你一起打打假。

温馨提示 | 本文约3000字,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


7月11日,莫言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打假网上许多挂在他名下的作品和金句。

比如《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在网络上流传非常广泛,甚至还被选入某大学教材。但很遗憾,这不是他写的。莫言说自己甚至收到了这个出版社的400元稿费。

还有比如《酒色赋》、“我负责两种人:生我的人,我生的人。”等“莫言”金句也都是网友附会之作。

在回应中,他还使用了几个他照片做的表情包,脸上这滴囧囧的汗水道出了无奈又尴尬的心情。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3)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4)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5)

有网友问莫言:怎么看?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6)

莫言风趣回复:都写得挺好,没有必要署我名字。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7)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8)

这也不是第一个为自己打假的名人。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有很多以白岩松为名的账号,于是他在节目中公开表示:自己没有任何微博、微信公众号,“网上同名号没一个是我”。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9)

如果鲁迅有微博、微信,或许他也会出来写一篇杂文批驳自嘲一番。因为他的文风犀利、简洁又振聋发聩,网络上到处泛滥着“鲁迅说”所谓名言,为此网友还做了不少表情包调侃。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0)

不过2017年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保管部上线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网友们倒真的可以准确查到鲁迅说过什么了。

“我没说过这话”——名人效应带流量

“流量时代”成功传播的关键是吸引眼球。网络上贩卖的心灵鸡汤太多,很多文章难以脱颖而出,只能凭借标题或开头吸引眼球。想方设法与名人、知名机构沾亲带故攀扯关系,或是干脆直接套用名人的名头,就变成简单粗暴而有效的办法。

以下几种人就“遭殃”了:

  • 一是一些外国名人,反正他们的话都是被翻译过来的,掌握外语找到原文打假的人不多,外国名字又看着高大上,符合“装逼”需要,于是“卡耐基语录”“比尔·盖茨的创业心得”“柏拉图说”泛滥于互联网。像泰戈尔的诗歌“负重将得到报偿,苦难将照亮你的路程,这一天即将到来。”也被网友混合着饶雪漫的话演变成“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成为网友深夜emo的绝佳配文。
  • 二是一些小众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个人经历非常传奇,或在某个领域很有建树,于是网络“成功学大师”努力挖掘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他们的“家训”“人生信条”中找出短平快的句子,或是干脆替他们杜撰。杜月笙在微信公众号里从青帮大佬变身心灵鸡汤大佬,“曾国藩家训”的内容也早就不局限于曾国藩当年所写。感动无数人的“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作者也并非仓央嘉措。
  • 三是知名度极高的近现代以及当前活跃在网络的文化名人,比如杨绛、钱钟书、冰心、沈从文、张爱玲、林徽因、亦舒、白岩松、莫言等等。他们国民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对他们的作品、个人经历耳熟能详。一段他们说的话,总能吸引读者争相阅读转发。谁家的长辈没有在家族群里分享过“白岩松又出金句!”“亦舒说……”等爆款微信文章呢?而林徽因、张爱玲等大众文艺女神,她们经历极富戏剧性,文风精巧,写作的主题不少关于情感、人性,与当下的网络文学、心灵鸡汤非常契合,更成为狗尾续貂、东施效颦时最爱假借的几位作者。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

这些看起来明媚忧伤又非主流的句子,纷纷被套上了张爱玲、白岩松的名头。更有甚者,前几年网络上流传着一段杨绛百岁感言,不仅有文字还有手写体。出版《杨绛文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得不辟谣称这非杨绛所写,但是这段话依旧流传非常广泛。可能经常在互联网冲浪的网友都多多少少看到过几次。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1)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2)

打着名人旗号,倒也不是互联网兴起才有的现象。谁没有在学生时代为了让作文显得更丰富、论据更有说服力,搜肠刮肚名人名言,甚至引用沃·兹基硕德(我自己说的)的金句呢?

古时,因为“尊古卑今、贵远贱近”之学风,不少人选择“心血之所寄,甚或累世相传之经验,若谓作者不欲自举其名,殆无人信,其所以依托他人,则在假借他人之名,以传其书。”一个普通作者写的书难以足够吸引人,于是退而求其次打着古人先贤的旗号,书得以广泛流传世间。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假借大家的作品,比如争论了千年是否是伪书的《孔子家语》《尚书》部分篇目。

而在近几十年的图书市场里,随着大众读物兴起,托古传道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所谓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哈佛大学保罗·托马斯教授的《执行力》,打着科普旗号的《世界未解之谜大全》、作者是亚特伍德的《人类简史》……许多看似作者高大上的作品泛滥图书市场,实则都是伪书。知道小时候津津有味阅读的麦田怪圈、百慕大三角都是伪科学、卡耐基的心灵鸡汤是编辑瞎编的之后,不禁高呼“毁童年”。

张冠李戴的名人名言——扰乱文化市场,早该休矣

名人名言好用,主要迎合了受众心理。很多人在遇到迷茫、进行人生选择时,想要寻找可靠指引和人生导师。一个名人说出来的话,听起来比一篇作者不明的文章可信不少。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意见时,引用某位名人的话,顿时显得自己很有“逼格”。“假名言”的流行戳中时人的心境:成功学的鸡汤迎合了不少人对功成名就的执念;深夜emo的年轻人喜欢转发明媚而忧伤的句子寻求认同。名人名言是从众心理的“高级表达”:既让人有“我和名人想得一样”的骄傲,复制粘贴也省去了自己绞尽脑汁想一段文字。

这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渴望:我们的确需要汲取更多精神食粮以充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追寻;却也昭示着不少人精神世界的空虚: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著,只能用网络上碎片式、雷同的名人话语“贴金”;没法流畅、完整地写出一段话,只能拾人牙慧捡现成的句子当作自己的内容。

很多时候假冒伪劣的名人名言有共性:文词矫揉造作,堆砌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词藻,讲的道理要不一知半解没有揭露本质,要不非常雷人看了令人咋舌。如果真的读过鲁迅、沈从文,熟悉张爱玲、林徽因,一眼就可识破“李鬼”。可缺少足够的阅读积累,习惯于社交媒体短平快的内容的人,很难识别真伪,更难以判断什么是人生真感悟,什么是心灵毒鸡汤。

假冒名人名言危害可不小。对内容生产方来说,它带来了浮躁功利的风气。跟风摘取、贩卖各种二手材料既是吸引流量的噱头,也是躲避创新能力不足的捷径,却扰乱市场尊重原创、深耕内容的秩序。当相关的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还有更可怕的负面效应。某些错误价值观和内容因为“名人效应”的加持,得以广泛传播。比如大多数人到现在也以为“婚姻是座围城”“学医救不了国人”“雪崩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分别是钱钟书、鲁迅、伏尔泰说的。

同时,假名言泛滥对名人本人造成的困扰也是超乎想象的。像莫言说因为“我只对两种人负责——我生的与生我的”等名言警句,有人批评他的三观。有一些“被署名”的作者因为已经去世或是在其他国家难以知情,无法为自己发声,更难以及时澄清误会。这可不只是道歉了事,严重时还牵扯到侵犯姓名权、名誉权、著作权等法律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张冠李戴的名人名言,涉及到一条获利更快、也更大的产业链。白岩松曾表示,公开打假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正名”,而是要揭露自媒体侵权和盗版行为。高仿名人号在利用名人知名度引流后,可以当电商卖货、接广告,也可以卖盗版书和课程,实现快速变现。更有甚者,借用名人号行骗牟利,比如抖音上“假靳东”诈骗多位中老年女性。这样的“名人效应”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用户和流量,不少平台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侧面推波助澜了这些现象。

追查难、传播范围广、犯事儿的机构多,又鲜少名人有心回应,假名人名言只能任其自然发展么?非也。

古代的学者文人只能通过文字资料考据,而现在的技术手段足够丰富多样,完全可以在内容审核环节就严格打假和监管。《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已经明确规定,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属违法违规行为。各大平台应该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识别假名人名言,在发现侵权行为后也要及时采取屏蔽、删除、断开传播链等措施,快速消除影响。

作为名人和机构,也更应有自我维权意识。可喜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名人出来发声、采用法律手段为自己打假。只有全社会提高法律意识,提高侵权违法成本,让造假者付出代价,才能进一步减少乱象。

同时,国家和机构也可以开发更多面向大众的互联网数据库和检索系统,让公众有更多权威的求知途径。在疑惑时也不会只能依赖门户网站良莠不齐的信息,动动手指即可查明真相。

假名人名言防不胜防,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平时须多些质疑精神:多追问几句为什么,多查一些资料,敢于质疑权威,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从。文字的价值在于它所凝练的人生智慧、揭示的道理、对世界的认知,而不在于作者是谁。牢记这点,便不会被假名人名言所骗,这些毒鸡汤自然也失去了它的市场。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3)

莫言自评(莫言为自己打假)(14)

紧跟行业前沿趋势,深度洞察行业价值,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媒朝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