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与营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两交会)

营卫之气,推动和约束血脉在体内循行。

每日循行50.4周,每周循行时间为28分34秒。

中医养生,要求“午休满30分钟”,治病针刺要求“行针满30分钟”,道理即为候营卫在体内循行一周。

营卫之气,推动和约束血脉在体内循行,虽有各不同的循行路线,但一日之内有两次交会,一次是夜半子时(11~1点),营卫之气交会于五藏,肝、心、脾、肺、肾;另一次是平旦寅时(3~5点),营卫之气交会于目。

营气裹血循行的特点与路线。

营气,每日起于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循行于人体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六藏(肺、脾、心、肾、心包、肝)、两府(三焦、胆),仍止于手太阴肺经中府穴

营气在昼夜循行中,其间于夜半子时(11~1点)与卫气交会于五藏,平旦寅时(3~5点)与卫气交会于。每日循行50.4周,每周循行时间为28分34秒,如按平均值算,则循行于每一经、藏、府的平均时间为1分18秒(28.57/22)。

营气,每周(圈)循行路线是固定的,具体为:

手太阴肺经(中府穴)——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脾藏——心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肾藏——心包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府)——足少阳胆经——胆府——足厥阴肝经——肝藏——肺藏——别于督脉、任脉——肺藏——复出手太阴肺经(中府穴)。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中府穴为中气所聚,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此穴又称“膺俞”,为气所过的俞穴,与宗气相连

营气裹血循行规律,为后世“子午流注学说”奠定了基础,发展为“十二经藏府旺时理论”,即“子时(23~1点)为胆经、府旺时,丑时(1~3点)为肝经、藏旺时,寅时(3~5点)为肺经、藏旺时,卯时(5~7点)为大肠经、府旺时,辰时(7~9点)为胃经、府旺时,巳时(9~11点)为脾经、藏旺时,午时(11~13点)为心经、藏旺时,未时(13~15点)为小肠经、府旺时,申时(15~17点)为膀胱经、府旺时,酉时(17~19点)为肾经、藏旺时,戌时(19~21点)为心包经、藏旺时,亥时(21~23点)为三焦经、府旺时”。

“十二经藏府旺时”理论,为中医针灸“按时取穴”和“藏府依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卫气束脉循行特点与路线。

卫气,每日平旦寅时起于,白天依太阳、少阳、阳明次序循行于六阳经,夜晚按水、火、金、木、土、水相克顺序,即肾——心——肺——肝——脾——肾顺序循行于五藏,止于肾藏,称为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卫气,每周(圈)循行路线是固定的,具体为:

卫气,每日平旦“寅时”,自始——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于日入酉时,至终。如此,每日昼行阳经25.2周,卫气循行每一阳经时间平均为4分46秒(28.57/6)。此为卫气昼行于阳(寅时~酉时)。

卫气,每日日入“酉时”,自膀胱经(阳经),络肾经(阴经),然后注于肾藏,依肾藏——心藏——肺藏——肝藏——脾藏——肾藏顺序循行,止于肾藏,次日平旦“寅时”,自肾藏,经肾经(阴经)、络膀胱经(阳经),复合于。如此,卫气每日夜行25.2周,则循行每一藏时间平均为5分43秒(28.57/5)。此为夜行于阴(酉时~寅时)。

卫气与营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两交会)(1)

营卫之气的循行,带来了人体昼夜之间的阳气变化,从而对疾病产生不同影响。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说明人体阳气,自平旦寅时开始,主管身体之外;自日入酉时,开始主管身体之内。

人体阳气在外,则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

人体阳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阳气盛则病气衰,阳气衰则病气盛。

随着人体阳气的生、隆、虚的量变,其所担负的功能亦随之发生变化,其所抗衡病邪的能力亦发生变化,从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此一点,为临床养生“治未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营卫之气,除了推动和约束血脉在体内循行,还有各自的重要作用。

营气,主要具有“泌津液、化生血、荣四末、强筋骨、利关节,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所谓“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作用;

卫气,主要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养骨节、熏肤、泽毛”作用。

如《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灵枢•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营卫之气充足,则血足而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四末荣、筋骨强、关节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毛发润泽;

营卫之气不足,则血亏而不能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四末不荣、筋骨不强、关节不利,分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密、毛发不泽。

——本文节选自拙著《五形人与治未病》第三章第四节 论营卫之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