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近代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道古代师生关系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七个教师节。首先祝贺广大教师朋友节日快乐,其次回首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多位良师,在学业上、做人上都给我很多的帮助和启迪,最受我敬仰的一位恩师也于几年前去世。回首往事,恩师当年的孜孜教诲依然清晰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化为我今日言行的指南和动力。

回忆与恩师融洽相处的点点滴滴,再看看今天时常见诸媒体的畸形师生关系,有感于此,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师生之道,或许对今天的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人认为,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东汉官书《白虎通》将师生关系视为“六纪”之一,与诸父、兄弟、族人、诸舅、朋友并列。不过《白虎通》又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特殊的人际关系,具有多面性,因此应当按照不同的人际关系准则去处理它。它说:

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也”,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论师道有三》)

师道之一:朋友之道

师生之间有着像朋友一样的情谊,这反映了师生间平等、自由、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一面。朱熹及其弟子认为:“师之义,即朋友”。从《论语》、《孟子》、《朱子语类》、《传习录》等典籍的记载可知,在古代,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是相当自由的。学生质疑老师的看法,提出反问,师生间反复争论是常有的事。许多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并没有摆大师的架子,更没有霸气,对于学生的正确意见是虚心接受的。从《论语·先进》“各言其志”一章可见,孔子与弟子间的关系是相当融洽、愉悦、自由的。宋时人称“大程先生春风和气”,“使人如坐春风之中”,也说明了程颢与弟子间融洽、愉悦、宽松的关系。

在古代,不少为师者并不认为自己事事都高于、贤于弟子,而是表现出一种谦逊、明智的态度。韩愈《师说》中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为大多数师者所认同。早在《礼记》的《学记》中,古人即提出“教学相长”的著名观点,认为施教与受教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能时时从受教的学生那里受益。孔子就曾说:“起予者商也”。认为弟子子夏(子夏名卜商)的话对自己有启发。

因此,明智的教师从不赞成学生对自己盲从,而是以积极的态度欢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论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孔子虽深爱颜回,但对他也有遗憾,这就是颜回对他的话“无所不说”。在孔子看来,弟子对其师的话“无所不说”,这对老师是没有帮助的。同时,不少学生在择师上也表现了一种谦虚、明智的态度。这便是韩愈在《师说》中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美谈。

古代和近代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道古代师生关系与今天有什么不同)(1)

师道之二:父子之道

这里的父子之道主要体现在“师道尊严”上面,这一层关系很像“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吕氏春秋》即认为,“事师之犹事父也”,故学生对老师应“生则谨养”,“死则敬祭”,这才算得上“所以尊师也”。

对尊师之礼论述最详的当数《管子》。《管子》书中有《弟子职》一篇,专论弟子对老师的应尽之礼。他要求,弟子首先应认真接受老师的教导;其二,在老师面前,弟子必须恭敬有礼;其三,在生活起居上,弟子对老师应多方关照。

从各种记载可知,至少从孔子时代起,中国社会即有尊师传统。孔子的弟子们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等等,充分表现了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极度崇敬。

经由《管子》、《吕氏春秋》、《白虎通》等书的阐述、宣传,尊师的传统得以进一步发扬。在中国古代,汉代尊师之风更显突出。在尊师重教方面,汉代的某些皇帝堪称典范。比如,西汉成帝就很崇敬、优待他的老师张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汉书》)。在东汉,老师亡故,弟子不仅前往“会葬”,且为师服丧。在后世,这类尊师事例也很多(如著名的“程门立雪”)。

师道之三:君臣之道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古代称呼地方官吏为“父母官”,而君王就是“父母的父母”,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大家庭,那么皇帝就是大家长。如果从师生关系来看,皇帝则是全国人民的老师。

这层关系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它不过是从封建伦理纲常上对师生关系做了一个拔高,主要强调了学生对老师“忠”的一面,借以维护师道尊严,防止学生背叛老师。在学术上,它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政治上,则是形成了师生裙带关系,形成小集团,党同伐异。无论哪方面,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今天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主要是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教化的功能已经非常微弱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知识,道德教育不受重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使重视起来,积重难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目前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去规范。

当然,源远流长的尊师重道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师道尊严依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师友关系也依然是人们口中流传的佳话。然而经济利益一再挑战师道尊严,现在的学校制度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日益减少,师友关系也渐渐淡薄。新型的健康的师生关系还有待于确立和完善,在这之中传统的师生之道依然有借鉴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