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女人扭秧歌(扭秧歌)

天麻茬黑的时候,麦场上‘‘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招引来了南北二原的观众,连平时很少抛头露面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早早来了,躲在一边,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偶尔发出一两声几不可闻的‘’嗤嗤‘’声南北二原只隔一架沟,相距十来里,口音差异却甚大北边的轻巧悦耳,南原的拙笨雄浑虽有南北之分,却有见面之情况且结亲的相当多见了总会热热火火地招呼一声:‘‘来咧亲家到屋里暖和暖和’’再亲近些的,非要拉到屋里笼上火碗-----火锅,仰上几盅不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漂亮女人扭秧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漂亮女人扭秧歌(扭秧歌)

漂亮女人扭秧歌

天麻茬黑的时候,麦场上‘‘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招引来了南北二原的观众,连平时很少抛头露面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早早来了,躲在一边,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偶尔发出一两声几不可闻的‘’嗤嗤‘’声。南北二原只隔一架沟,相距十来里,口音差异却甚大。北边的轻巧悦耳,南原的拙笨雄浑。虽有南北之分,却有见面之情。况且结亲的相当多。见了总会热热火火地招呼一声:‘‘来咧亲家!到屋里暖和暖和。’’再亲近些的,非要拉到屋里笼上火碗-----火锅,仰上几盅不可。

9、场上愈以热闹起来。马队伞队灯笼队在积极准备着,锣鼓家什早就敲响,就象演戏一样,先要炒台,催人脚步。那面三四个人才能搂过来的大鼓,随着鼓槌飞舞,‘‘咚,咚,咚咚咚’’或‘‘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虽没有锣钹声清亮高尖,但那沉郁的闷响,却震得人心一颤一颤,一忽悠一忽悠,随之共鸣。确实有一种夺人心魄的让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的声威。难怪打仗发起攻击时擂响战鼓。

10、又是一阵紧锣密鼓,秧歌开演了。首先上场的是火流星。一根火绳(细麻绳),系着两个细铁丝网成的空心球——也用牛笼嘴,里面装上燃烧的木炭。表演者握持绳中,两手倒换舞动。风吹碳燃,火星‘’噼噼啪啪‘‘四处飞溅,穿着新衣服的人们纷纷后退躲避。初时是两个红点,继而成了一条火棍。这时,所有人都被吸引,停锣息鼓,屏吸凝神。待舞到酣处时,黑夜里,只见一个丈余方圆的火圈在“ 呜呜”滚动,又象一条火龙在“呼呼”盘旋。“稀溜溜”的呼哨,哄然爆发的喝彩声,这时也此起彼伏。观众退后了,场子打开了,其他表演便次第登场了。

11、秧歌的表演叫“扭”,确是名副其实。它虽有套路,却也灵活自由,就看表演者的演技和临场发挥了。这扭主要体现在“打伞”和“跑马”“舞扇”上。火流星舞得正疯张,突然鼓声大震,锣钹齐鸣,黑暗的场上烛火突亮。一队灯笼打头扭起来。这灯笼是用芦苇做的。捡粗壮的芦苇破开一头,弓成‘’金瓜‘’状,用彩纸糊好,里面插上蜡烛。不像现在,把应急灯往灯笼一塞那么简单。在灯笼引导下,伞队、马队、扇子队,一队一队粉墨登场。随着鼓点,踩着‘’十字‘’,或进或退,扭来甩去。一会儿‘‘白马分鬃’’,一会儿‘‘蝎子拧尾,整齐中透着花哨,花哨中却不见一丝散乱。加上马颈上的串铃‘‘叮叮当当’’,真是好看又好听。根据鼓点的变化,队形的变换,叮当的也不一样。

12、秧歌除了扭以外,唱也重要。唱分好几种,独唱,对唱,表演唱等等。曲子都是固定的,唱词却是即兴现编现演,特别是独唱。演唱者也非事先确定。锣鼓一落,就有人边上边唱:“高高山上一骨碌柴,骨哩骨碌滚下来,敲鼓的娃娃吃奶奶。”敲鼓者不论年纪长幼,辈分高低,这时绝不会生气,只是瞪圆了双眼,抡紧了鼓槌。待槌一停,立马回敬:“杜梨树开白花,干儿子糟蹋干大大,你看把人能气炸”。场上一阵轰笑,指指点点,低声评判,大声叫好。接着又有人上场。大家互相戏虐,互相逗乐,好象要把这一年的乏味、郁闷和烦恼统统驱除干净。也有教儿育女过日子的内容,“不攒金来不攒银,只盼儿女能成人。树要成材须勤削,娃要成人多指拔。”

13、独唱还有一种,句数较多,长的多达上百句,带有叙事性质。如《五哥放羊》、《走西口》、《绣荷包》等。曲调凄苦,哀婉,深情,既有对生活苦难的诉说,又有对情人丈夫地叮嘱思念,热切渴望团聚的期盼。“走路你走大路,万莫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呀,小路上有賊寇”;“……捎书书带信信要把荷包戴。既要荷包戴,就该你回来,为什么捎书书又把那信儿带——”。农村的确是个广阔的天地,人才多多。清亮的歌喉,委婉的曲调,唱得小伙子激情飞扬,唱的大姑娘小媳妇耸肩抹泪。人们把平时不能言表的心事情绪,在这无拘无束的夜晚尽情宣泄。

14、表演唱则是几个人合作,表演一个滑稽的片段。有情节,有人物,有过程。《熬娘家》就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从一个又懒又馋的媳妇想熬娘家发端,表现了一路之上的种种滑稽幽默。表演者三人:妻子丈夫和儿子。道具是一辆农村常见的手推车,一把伞,一根绳。“想起熬娘家,槽上无骡马,死鬼呀,你这叫我咋办嘛?”老好丈夫推来手推车,喊来儿子,陪笑道:“想起来熬娘家,槽上无骡马,老汉推娃娃拉,送你到娘家”。一路上妻子是见啥要啥,吃了一路,怨了一路。丈夫则是笑僵了面皮,陪尽了小心。儿子随父随母,重复唱他们最后的那句,吐舌摇头翻白眼。滑稽的表演,幽默的语言,逗人开心,引人发笑,教人警醒。这其实已不再是歌,而是“剧”了。

15、对唱有两个人的,但更多的是分组:男女两队,一问一答,词曲大多固定,也有能人见景生情。男:“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女:“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合:“七不愣噔踩噔踩,迎春花”。接下来是二月,一直到腊月。曲调简单,反复吟唱,悉数美好事物,歌颂英雄模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美德善行的赞颂与效仿。

16、秧歌到了故乡,已经得到了改造和发展,不再只是扭(舞蹈)和歌(唱),而且增加了其他很多新元素,是民间的综艺大观。象舞狮子,耍老虎,耍猴子,漂旱船,等等等等也都加入进来。而且随着演出场次地增加,不断的有新形式新内容被创造出来。大家在追求享乐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努力完善,以提高它的艺术感染力和积极的教化作用。总之,就是在除旧迎新之际,各尽所能,各施所长,尽情娱乐,自我教育。

17、秧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文化艺术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