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

月牙泉位处荒漠,为何千年不枯?它的水来自哪?目前有何危机?

提及敦煌,你能想到什么呢?许多人应该都会想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吧。那么在这遥远的西北荒漠中,又是什么孕育了这璀璨繁华的敦煌文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期视频的主角——月牙泉。月牙泉位处西北荒漠,为何千年不枯?它的水源来自哪里?本期视频将和大家一起探究这月牙泉背后的秘密。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1)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戈壁大漠景观,但你可能不知道在这广袤的沙漠中还有一汪千年不枯的清泉——月牙泉。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月牙泉“泉如其名”,形如半月,是在敦煌鸣沙山怀抱中的一汪清泉。月牙泉是敦煌八景之首,素有天下沙漠第一泉的美誉。提及月牙泉的美景,我们就要说说在月牙泉周围的鸣沙山了。鸣沙山地处敦煌市南郊七公里,沙峰起伏,金光灿灿。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鸣沙山。鸣沙山与月牙泉相映生辉,“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在这里,山泉共处、沙水共生,黄色与绿色、干旱与湿润共存,成为一道天下奇观。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2)

那么月牙泉的水从哪里来?又为什么它可以在沙漠之中千年不枯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党河了。党河位于月牙泉西侧,与月牙泉最近距离仅3.5千米。虽然距离如此近,但党河最终也并未注入月牙泉,那么党河又是如何补给月牙泉的呢?其实,虽然党河在陆地表面与月牙泉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在陆地下二者却通过地下水联系在一起。党河位处月牙泉西侧,河床西高东低,而且党河河床海拔高度高于月牙泉海拔高度,党河的地下水自西向东注入月牙泉,为月牙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此外,加之月牙泉底部是砂砾层,砂砾层颗粒较大,十分松软,来自党河的地下水可以非常容易地补给给月牙泉。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3)

那么你可能又会好奇了,党河的水又从哪里来呢?这就要从党河的源头说起了。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部冰川群,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特别地,党河是中国唯一一条由南向北流向的地渗河流。它自南向北流,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处祁连山口朝北成簸箕状,雪融水便在这里冲出山口继续向北流。接着,党河横穿戈壁,向西北方向流至鸣沙山,然后在鸣沙山西部拐向东北,流入敦煌绿洲,到达敦煌市,并最终消耗于敦煌西湖。党河造就了敦煌盆地,滋养了敦煌绿洲,哺育了敦煌文化,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它使敦煌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并对于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的诞生功不可没。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4)

但是随着人们在这里的生存与繁衍,敦煌文化在这里不断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党河的水源、月牙泉的存亡也产生了危机。1975年,敦煌在党河上修建了党河水库,通过干渠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但由于党河水库的修建,自此以后下游地表径流断流。地表水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月牙泉的地下水补给。于是,月牙泉的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平均水深由7.5米降至1.3米,在月牙泉存水最少的那几年甚至降至0.8米,无法形成月牙形,面临着永远消亡的危机。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5)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月牙泉开始进行人工补水。首先将党河水库的水通过干渠抽调到调蓄池,然后将调蓄池的水经过净化处理,排入月牙泉附近的渗水池。最后用人工导管将渗水池的水倒入月牙泉底。经过人工补水,一度面临干涸危机的月牙泉最终转危为安、暂别消亡危机。

荒漠里的月牙泉为何从不枯竭(月牙泉位处荒漠)(6)

然而,这一方法是否能保障月牙泉永不消亡还未可知。过去几十年里,敦煌地区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月牙泉能够得到的补给自然会更少。无论如何,希望有更科学的规划、更合理的发展,可以避免月牙泉的消亡。那么你认为月牙泉的未来会怎么样呢?你又想不想去月牙泉去看一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