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出汗影响工作有什么办法(手心冒汗心跳加速)

手出汗影响工作有什么办法(手心冒汗心跳加速)(1)

能发消息就不打电话、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不想成为任何场合的焦点……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词,对这些表现进行了概括——“社恐”。有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社恐”一词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高的趋势,职场中的“社恐”更是大有人在。

对于“社恐”的定义,主要有“社交恐惧”和“社交恐惧症”两种解释。看到蜘蛛、观看恐怖片,或是去跳伞、蹦极,这些时刻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恐惧。社交恐惧则与之类似,指害怕进行社交或者对社交感到恐惧的人。而恐惧症是指,某种恐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如黑暗恐惧症、密闭恐惧症等。在社交场合下,出现焦虑和紧张通常是正常的,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反应却往往异常明显。

实际上,达到“社交恐惧症”程度的人群比例较低,并且当代年轻人嘴里的“社恐”,还远远称不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种焦虑的表现。对此,记者开展了一项调查,希望了解职场中关于“社恐”的现状。此次调查回收问卷70份,其中68.5%的被访者属于23岁-27岁的职场年轻人。此外,记者还对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社恐”进行了采访,了解了更多“社恐”心理以及“社恐”背后的原因。

手出汗影响工作有什么办法(手心冒汗心跳加速)(2)

无处不在的“社恐”

此次回收的70份问卷中,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明确表示自己“害怕社交”,被访者中认为自己是“社恐”的占比61.7%。问卷显示,当被问及“最容易感到紧张或焦虑的场合”时,37%的被访者选择了“上台演讲”,30%的被访者选择了“接打电话”,还有15%的被访者选择了“和不熟的人对话”。

“搭地铁时,看到别人把身体靠在了不常开的那侧门上,但恰好下一站就会从那一侧开门,这样很危险。”韩女士告诉记者,“我内心在挣扎,到底要不要提醒她,要知道平时在车厢里我连句‘借过一下’都说不出口,更别说要让一个陌生人别靠在门上了。”

就算鼓起勇气把话说出口,对方立马挪位置,韩女士的心里仍然一直在琢磨,对方会不会认为自己多事。“这也许是我的‘社恐’困境之一吧,即使知道自己是善意的,还是很怕被嫌弃。”

韩女士今年23岁,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她向记者透露,虽然进入职场快1年了,但自己一直都很“社恐”。平时无论是和同事还是客户对接工作,能发消息就绝不会打电话,“看到来电我就紧张”。甚至在参加每周一次的部门例会前,都要在门口深呼吸几次,才能鼓起勇气迈进会议室的大门。更别提平时被领导叫去单独谈话了,这种时候她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说话也没有平时利索,只能机械地回应“是的”“好”……

和韩女士一样,韦女士也将自己划入了“社恐”人群的阵营。韦女士是安徽人,去年在武汉读完大学后,选择留在武汉工作。从小到大,好友本就不多的她,在武汉的朋友更是屈指可数。虽然韦女士常常感到孤独,但是比起出去参加社交活动,她更愿意一个人待着。“我原以为自己只是内向,但是一个人久了,我发现自己不只是不喜欢社交,而且越来越害怕跟别人交流了。”她还提到,“和不熟悉的人对话,我会很不自然,甚至是紧张和恐惧。”

对社交的恐惧不只体现在生活里,作为职场新人,韦女士的“社恐”还延伸到了工作场合。她说:“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很怕在食堂遇到同事,所以我都尽量低着头,不看别人,也不想别人看见我。”韦女士还透露,在跟同事或领导对接工作之前,自己都会做很久的心理斗争,“特别害怕说错话或做错事”。

“不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认识新的人、尝试新鲜事物、上课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生活中的各种意外情况都会让人感到紧张或焦虑,具体点说,甚至会手心冒汗、胃里翻腾、心跳加速等。对一般人而言,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但也有一些人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变成社交恐惧。

“社恐”大多害怕陌生环境、公众场合以及与人交流,再严重些,甚至都不愿意去人多的商场、剧院,他们会时刻担心在公共场合下出糗。哪怕是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社恐”总有一种聚光灯跟随自己的感觉,认为全世界都静止下来关注着自己,这种紧张感会在心里被无限地放大。“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担心自己出丑、难堪。”接受采访的黄女士说。

当“社恐”面对一大群人,尤其是陌生人的时候,会本能地想要逃避。黄女士表示,在不熟悉的公众场合待得太久,自己会不自在。“每次公司年会,我都不想去参加,更别提上台表演了,那样我会吓得腿软的。”

除了不敢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之外,在私下与同事的相处中,黄女士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总害怕对方不喜欢我。有时候对方一个眼神,我就会自动脑补出很多东西,比如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这样的黄女士总是陷入自我怀疑中,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哪点都比不上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容貌、身材、学识、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质疑和否认。

伴随着“别人不喜欢我”以及“我不值得别人喜欢”的心理认知,“社恐”有时会做出一些刻意讨好别人的行为。由于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而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小张也说:“我总会想着去迎合别人的情绪,没办法做自己。”

手出汗影响工作有什么办法(手心冒汗心跳加速)(3)

“社恐”的背后:

原始情绪的积累及虚拟社交的流行

实际上,“社恐”害怕社交的这种性格,多数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害怕陌生环境、不敢与人交流、高敏感以及低自尊等“社恐”表现,与原始情绪以及虚拟社交有很大的关联。

由于原始情绪的积累,逐步习得社交恐惧。原生家庭、童年所受教育等,这些原始记忆都可能是这类情绪的来源。在这些原始记忆中,早期的一些刺激可能导致了“社恐”们现在对于社交的恐惧。

比如情绪否认。韩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为了一件丢失的玩具而哭泣时,她的妈妈只会丢下一句“别哭了,没看我正忙着吗”,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这种场景,就是情绪被否认了,久而久之,韩女士才变得不敢表达自我,做事畏畏缩缩。

再如社交拒绝。童年时期,想跟某个人成为好朋友、想加入某个学习小组,或是试图融入某个新环境,却都遭到了拒绝,这种挫败感也会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后是认同缺乏。“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看看你的同桌成绩多好”……这些话是黄女士在童年时期常会听到的,通常出自她母亲之口。缺乏家长或老师的认同,对于童年时期的我们来说,往往是不小的打击。没有获得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某种程度上会使黄女士感到自卑,因此长大后总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此外,记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90后”和“00后”成长的环境不再是稳定、传统的“熟人社会”,而是伴随着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陌生人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社会也正在从“关系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实际上在逐渐加大。

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背景下,线上的虚拟互动逐步替代了许多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在此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们,更适应微信、QQ等社交网络上的虚拟互动。“网聊不用看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甚至也不用听见对方的语气和声调,这会大大缓解我在社交时的尴尬和紧张。”小张告诉记者。

心理讲座、运动打卡、导师带教……

工会助力职场新人克服“社恐”

虽然也存在一小部分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或者跟风进行自我调侃,拿“社恐”来标榜自己,但真正被“社恐”心理困扰的人,内心其实十分渴望能够克服它。尤其是在职场中,那些因“社恐”而影响到人际关系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年轻人们。

对此,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工会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举措,帮助职场新人缓解“社恐”,快速融入职场大家庭。上海新华置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梁晓雯告诉记者,除了一年两次的定期团建之外,企业工会每个月都会举办多种活动,并积极邀请职工,尤其是职场新人参加。

“读书活动、运动打卡、志愿服务,还有心理讲座等,这些几乎每周都会有,不仅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对于我们的新员工融入集体也很有帮助。”据梁晓雯介绍,在这些活动中,心理讲座最受员工欢迎。

“上次我们请了一个绘画师来给我们讲课,为员工普及了许多关于绘画艺术治疗的知识,大家都觉得很有趣,也更注重心理健康了。”梁晓雯说,“现场互动氛围挺融洽的,大家也都愿意敞开心扉聊天,相信这对于缓解职场新人的‘社恐’也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梁晓雯还提到,公司的每个部门都有“导师带教”活动,积极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岗位职责、更好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应届生而言,这一举措大有裨益。“部门为新人选导师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导师的工作能力,而且还会考虑到沟通的问题。”梁晓雯介绍道,“因此,公司常会为新人配备较为年轻的导师队伍,以缓解新员工在面对职场前辈时的紧张感。”

除了企业的工会主席身份,梁晓雯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所在的公司有一位年轻女员工,在新入职时极度内向,是大家公认的“社恐”。“说话声音特别轻,不凑近点都听不清楚。”她说道。

梁晓雯安排这位女员工当了工会的小组长,担任工会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如此一来,在活动开展前与同事进行沟通协调,就成为了她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梁晓雯会及时给予鼓励,最终很好地锻炼了她的社交能力。

“现在她工作做得很好,平时也很主动、积极,不再害怕和别人交流了。”梁晓雯介绍道,“最重要的改变是,以前她总是在附和别人的意见,现在也会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职工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如何克服“社恐”心理,被访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只要“社恐”不是特别严重,其实不需要特意去克服。也有人对自己的“社恐”现状感到十分苦恼,希望尽快克服,但找不到好方法。此外,部分职工从自身经验出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专注自己,少在意别人的眼光。

·先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建立自信,常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然后再去参加社交活动。

·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且多尝试做一些会让自己感到紧张的事情。

·工作单位适时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例如根据兴趣爱好将职工分成不同的小组,促进兴趣相投职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工作单位是否能够设立心理咨询点,安排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值班,为职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梁晓雯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希望克服“社恐”心理的年轻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点是学习沟通技巧。比如在沟通中先学会当倾听者,然后再试着表达自己。第二点是增强内驱力。“自我认知不仅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还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梁晓雯说,“意识到自己‘想要改变’之后,克服‘社恐’的内驱力会更强。”第三点是摒弃预设,勇于尝试。预设结果,往往是压力的来源之一。勇敢尝试那些让自己感到紧张或恐惧的事情,接着可以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预设和现实的差异,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降低“社恐”的焦虑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