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裕丰果子店(信远斋蜜果店的宫廷风味)

信远斋蜜果店,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原址在东琉璃厂,创办人姓萧。

民国裕丰果子店(信远斋蜜果店的宫廷风味)(1)

信远斋酸梅汤

信远斋的出现,与乾隆年开馆修《四库全书》有关。话说为了修书,纪晓岚率领着一批清朝的翰林、詹事等"高级知识分子",苦干了10年。琉璃厂是纪晓岚他们常去必去的地方,因为书的源头在那里。

在琉璃厂寻书、阅书、查书,虽有旧书铺可以落脚,依然很辛苦,尤其夏天热。这时有个河北衡水人姓萧,在琉璃厂摆摊卖茶水,伺候过往行人。

纪晓岚身边的一位翰林见这个茶水萧殷勤和气,就给他出主意卖酸梅汤,还给他一份宫廷里制作酸梅汤的秘方。

信远斋匾额

由于夏天才能喝到酸梅汤,达官墨客难以满足,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尝到宫廷风味,他们把宫里制作果脯、蜜饯、冰糖葫芦、温朴(带汤的蜜饯红果)、秋梨膏等秘方,陆续搜罗给信远斋,让其制作。信远斋就在琉璃厂红火了起来,也传了下去,发了财。

信远斋最初是两间铺面卖货,后院作坊加工,自产自销,主营季节应时当令的精美食品。例如:夏季经营清凉饮料酸梅汤,从农历芒种起卖到处暑;入秋加工各种蜜饯,含海棠、红果、杏干等,从霜降开始卖到春节以后;冬季自制糖葫芦、糖墩儿和果仁糖粘。

此外,常年经营的食品有酸梅糕、酸梅卤、芝麻酥糖、豆面酥糖、秋梨膏等。由于真材细做,货真价实,产品声誉历久不衰。尤以风味独特的酸梅汤、酸梅卤、酸梅糕,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声誉,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经常光顾。

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曾为信远斋题为"信风开到途糜径,远浦芬来兰慧香"的词句。

光绪翰林、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对信远斋的酸梅汤和蜜果脯非常欣赏,亦曾为之题写过匾额,悬挂在门楣之上。信远斋的蜜饯、果脯用料也十分考究,品种有蜜饯红果、蜜饯海棠、蜜饯榅桲、蜜饯杏干等,常年供应的品种还有各种果脯、酸梅糕、酸梅卤、秋梨膏等,各种食品加在一起,有六七十种,而且,制作都十分精致。

民国裕丰果子店(信远斋蜜果店的宫廷风味)(2)

信远斋饮品灌装车间

信远斋酸梅汤,入口时让人感到酸、甜、香、凉,沁人心脾,饮用后又有唇齿留香的口感,由于真材细做、货真价实、产品声誉历久不衰,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声誉。

信远斋每到夏季,用特制的木冰箱冰镇酸梅汤在门市出售。室内悬挂名人字画,备有桌椅。

许多文人墨客逛文化街,观赏购买古玩、字画之余,都愿到信远斋优雅的店堂来喝上一碗酸甜香浓、清凉爽口的酸梅汤,既消暑解热,又借机小憩。外地学者、国外华侨也常请人代购或邮寄酸梅糕为一快事。

信远斋制作食品的原料,挑选极为严格。如酸梅汤、酸梅糕,选用浙江、福建和广东出产的优质乌梅,尤以浙江吉安生产的圆形、核小、肉厚的乌梅为上品;辅料选用金黄色的冰糖和杭州张长丰或张丰裕两家生产的糖桂花。

做蜜饯的海棠,选用"八棱"(八棱海棠又名怀来海棠、海红,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中珍品。)的白海棠,白糖选用"头层"绵白糖。

生产中,坚持按配方下料,严格按规程操作。

制作酸梅汤的配料,要根据气温灵活掌握,天热时就要酸一点,天凉时就要甜一点。

其方法是:经过定温、定时浸渍,过滤、加热,适当放入桂花、冰糖等辅料。

酸梅汤要求色泽金黄,幽香四溢,清凉爽口,饮后挂碗(碗内附着一层汤汁)。

制成酸梅汤后,再经浓缩加工成酸梅卤,达到色泽黑红透明、花香浓郁、酸甜可口的要求。

冰糖葫芦的制法更是别具一格,挑选上好的红果去核,串成一串,但果与果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使每一个红果均匀地沾上冰糖。有的还将果子切一个口子,夹上自制的细豆沙、核桃、山药泥,外面薄薄地贴上一层黑豆沙,豆沙上再摆列不同形状的白瓜仁,而后沾上冰糖汁。外观红、白、黑三色分明,食之甜酸脆绵,清香利口。

民国裕丰果子店(信远斋蜜果店的宫廷风味)(3)

信远斋的冰糖葫芦

1948年,由于市场萧条,信远斋被迫歇业。

1956年以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北京市政府积极扶持,新建了厂房,门市部仍在原址,请回原来的技术工人,恢复了信远斋老店的生产经营。

不久,改名为"益都食品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