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与合利弊(合与割)

“合”与“割”,可合不可割□ 万洪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分与合利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与合利弊(合与割)

分与合利弊

“合”与“割”,可合不可割

□ 万洪勇

在涟水方言里,“割”这个音节是很有人气的,涟乡之人成天“嘴割割”的,离不开这个“割”音。“割”的涟水话发音可用汉语拼音guó来表示,相当于普通话“国”字的读音。鸽、聒、葛、割,在涟水话里是同音字,都说“割”。“割优”就是葛优;家里最小一个小孩叫“小老割子”,这个“小老割子”就是“小老鸽子”,是个昵称,与“小惯龙”是近义词;“嘴割割”就是嘴聒聒,“割人吱吱”就是“聒人吱吱”。这些“割”都能很容易找出本字来,一点不难理解,但是,像“割伙”“割山”“割着”“割当”“割地盖”“不割人”“割得来”“割算”“处邻割居”“不割”“割角”“割缝”“割面子”“割漏”这些个词,要找出里面的“割”字的本字,可就要费一番踌躇了。

在《从处邻“割”居看涟水方言的声母特点——涟水方言概说之五》一文里,我已经试着对涟水方言里含“割”音的语汇作了探究,指出了“割伙”就是合伙,“割山”就是合(共)山,“割着”就是合着,“割地盖”就是合(共)地界,“割得来”就是合得来,“割算”就是合算,“处邻割居”“就是处邻合(共)居”,“不割”就是不合。

“割”之为“合”,依据的是古汉语声母g、k、h不分的规律,如“鸽”的声旁为“合”“河”的声旁为“可”“棵”的声旁为“果”。也就是说,我们涟水话把今天应该说“合”的地方却说成“割”,完全是古音保留的缘故。古汉语声母g、k、h不分的规律在现代汉语里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如同样以“会”为声旁的“刽”“侩”“绘”,其声母分别为g、k、h,而“会”本身就是个声母分别为h(会议的会)、k(会计的会)的多音字。广东话把“会”说成“溃”,显然也是古音的保留。涟水话把“缓缓的”说成“款款的”,把“铁环”说成“铁kuan(第二2声)”,把“丫鬟”说成“丫kuan(轻声)”,也都是同一个道理。

除了从发音上推断“割”就是“合”,还可以从字义上推出“割”与“合”的吻合。“合”字的义项有“闭上”“应该”“相合”“共同”“聚合”等等,如“合当”“合伙”“合用”“合龙”“不合”“合得来”“合不来”“合算”等等。因此,涟水方言里的“割伙”“割山”“割地盖”“割得来”“割档”“割算”“处邻割居”“不割”“割角”“割面子”“割漏”,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分别与“合伙”“合山”“合地界”“合得来”“合档”“合算”“处邻合居”“不合”“合角”“合面子”“合漏”相对应了。

“割着”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应该这样,一个是共同用着。“割不着”就是用不着,意谓无须这样。“割山”就是相连的两家房屋,连接处只砌一堵山墙,也就是两家共用一堵山墙。“割地盖”就是两家土地相连,有共同的地界。“不割”就是人与人、物与物彼此之间不相容、不相合、不相配、不投机、不适应。“割得来”就是处得来、处得好、处得投机。“割档”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婚配,通常指重新组合,而且是不怎么正式、不怎么隆重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搭档、合伙。“割着”就是应该、适合、值得。“割角”指的是砌墙合成角、打家具板材拼成角。“割缝”指的是缝制衣物时将布片缝在一起。“割面子”也有两个含义,通常指做调停人,将彼此不和或绝交的人请到一起,让他们消除隔阂或恢复交情;另一层含义是打家具过程中拼裁器物面子的工序。“割漏”是连接两所结构独立的房屋的封闭、狭窄的过道,形似项颈,所以又称狗脖子。

现在我们可以用“合”的涟水方言“割”来造一组地道滑溜、特色分明的句子了——

1.小红小芳割得好,割用一台新电脑。

2.小强成天捞手扳脚的,胜得不得了,割着把他手扣起来才好。

3.我家田不多,割不着请人耕种。

4.小玉心眼小,又很尖闹,一点都不割人。

5.老不割少,我就不和你们小青年在一桌上吃饭了。

6.有人说菠菜和豆腐不割,也有人说这两样很割,不晓得该听哪个的。

7.张木匠手艺不丑,他打的家具割角割得很精巧。

8.种果树既能赏花赏果,又能大饱口福,很割算。

9.前一阵子,老赵和老李下棋下变恼了,老郑特地摆个小酒席,将他们请到一块,给他们割面子,现在两人又在一起下棋了。

我“嘴割割”说到现在,回顾了古汉语声母g、k、h不分在涟水方言里的若干体现,重点回顾了涟水话若干语汇里的发“割”音的字其本子乃是“合”字,“割”是“合”字的古音。为什么要回顾呢?因为上次提到的那位作家在《说文解字》里找到一个读音为“割”的“佮”字,于是根据字典解释,就说“境内”若干语汇里的发“割”音的字其本字就是这个“佮”,于是“境内”话里的“割算”“割档”“割得来”“割缝”“割伙”“割用”“割山”就成了“佮算”“佮当”“佮得来”“佮缝”“佮伙”“佮用”“佮山”。他举了两个例句,一个是《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里的“这帽套可是拣那当脊梁骨上一色的皮毛,零碎攒够了,合了缝做成的”,另一句是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死》里的“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而这两个例句里恰恰就没有“佮”字而只有“合”字,反而证明了“境内”若干语汇里的发“割”音的字其本字正是“合”字。所以,我觉得专家的那个主张并不是很“割缝”,也并不“割算”,根本就“割不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