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

张飞是我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我们老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1)

一直以来,大家对这位名将的印象都来自于古典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粗鲁莽撞、大胡子、英勇无敌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但是张飞这位历史人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单一的形象。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变迁中,他的形象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才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张飞形象。

01 正史典籍中的张飞形象

魏晋南北朝:《三国志》《三国志注》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的最权威和最重要的正史典籍。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2)

关于张飞大部分的生平事迹以及性格描写,以及后世文学作品塑造张飞形象的基础,大多数都来自于《三国志》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的注解。

陈寿《三国志》记载中的张飞是一名声名显赫的武将,从刘备起家开始,就一直跟随刘备毕生都效忠蜀汉王朝,从别部司马到车骑将军,最后进封西乡侯,死后追为“桓侯”。

但是基于记载当时事件的史料有限,所以张飞取得的功绩不是很多,但每一件都能够让它光辉灿烂。

据《三国志》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之后义释严颜和大败张郃也是辉煌的战绩。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阵营有一位很出名的谋士程昱,对关羽和张飞有过这样的评价,“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3)

就连曹操手下顶级的鬼才谋士郭嘉郭奉孝,都对张飞赞赏有加,“张飞、关羽者皆万人敌。”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也说过“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魏和东吴两个国家的谋士和武将提及张飞的名字的时候,都包含着对他由衷地赞赏和对他武力的忌惮。

张飞不仅勇猛无敌,更是一个爱惜君子、知人善任的将领。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张飞生擒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著名老将军严颜,他想劝降严颜归顺刘备,但是严颜却说蜀中无断头将军。

张飞非常钦佩严颜的忠心和胆识,便放了他。“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张飞由愤怒转为释放他,充满对于严颜老将军的爱惜敬重之意,正好体现了张飞敬爱君子的国士之风。

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解》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蜀中名士刘巴住在张飞的宿处,但是不尊敬张飞,不近人情。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4)

张飞依然愿意让他救助,尽管当时张飞的名气大于刘巴,但是张飞依然爱惜君子,敬重人才。

但是张飞的性格粗暴,脾气暴躁。据《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记载,“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此取祸之道也。”

这为他之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刘备决定亲征东吴之时,张飞醉酒鞭打士兵,结果被帐下的将军范疆和张达杀害,割下首级送给孙权。

总结来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记载当中,张飞是一位神勇无敌、威名赫赫、敬爱君子、爱惜人才但是性格粗暴、暴而无恩的将领,但是并没有提到张飞的外在容貌形象。

隋唐时期:《晋书》《通典》《新唐书》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5)

唐朝开国功臣房玄龄等人共同编著的《晋书》中,更多地将张飞的记载体现在了列传当中。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的评价稍有不同的是,陈寿评价张飞的勇猛亚于关羽,但是在《晋书》当中,却将张飞的名字列在了关羽的前面。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隋唐时代的士大夫群体对张飞武力值的认可,对于张飞勇猛形象的接受和进一步深化,以及对于张飞英勇善战的钦佩和仰慕。

据《新唐书》记载,书法家颜真卿向唐德宗提出建议,要求追封唐朝以前的六十四位名将,在全国各地为他们建立庙宇,享受民间的祭拜,而张飞就名列其中。

从中可以体现出唐德宗君臣对于张飞英勇善战形象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出于希望唐王朝的文武百官以史为鉴,向张飞等名将学习的心态。

而唐朝的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当中所记载的张飞事迹与形象,与陈寿的《三国志》基本一致,并没有做出新的材料补充和正面评价。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6)

总结隋唐时代,官方的正史文献对于张飞形象地描述,基本上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描述。张飞的形象基本上仍然是英勇善战、声名显赫的名将,但是并没有提到张飞的性格方面的缺点,同样也没有描写张飞的外在容貌形象。

02 文学艺术中的张飞形象

唐诗和唐传奇

在唐诗和唐传奇等唐朝主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当中,主要表达了对于张飞和关羽的英勇善战、武艺绝伦的感叹与赞美,同时也感慨两个人坎坷悲惨的命运结局。

唐朝前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他的《东归留堤太常徐卿草堂》这一首诗中写道,“鲁济无数来,建军不敢当,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7)

这首诗通过气势宏伟、丰富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主要是对青年才俊徐太常的赞赏,将他以名将作比,但是侧面反映了岑参对于张飞的军事能力和英勇善战高度的赞扬。

李商隐在《骄儿诗》当中写过一句著名的诗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诗人用“胡”形容张飞非常形象生动,说明张飞胡来莽撞的形象。

同样是李商隐的诗,他在丑比意义识当中写到,“关张无命欲何如?”诗中表现了李商隐对张飞英勇无比却命运悲惨的感慨和惋惜,带有浓浓的悲壮色彩。

唐传奇小说基本上都是延续了民间传说以及文人诗歌中的故事。但是从唐传奇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隋唐时期关于张飞的故事传奇很少。

可以说唐代是张飞形象在民间流传过程当中的低谷期。人们普遍在长期的和平年代,缺乏对乱世英雄的兴趣。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8)

宋元诗词、话本杂剧

两宋诗词当中关于三国故事的描写非常丰富,一些文人为了避免现实舆论的指责,选择借古抒怀的方式进行宣泄,但是其中关于张飞的描写和记录非常有限。

著名文人苏东坡在散文《严颜碑》中描写了张飞无拘无束、豪爽强横、勇猛豪壮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出了张飞敬爱君子、礼贤下士的正面形象。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立志恢复中原、渴望为国立功,在他的《读史》中,写到“关羽张飞死可伤。”不仅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更是赞颂了张飞骁勇善战的民间形象。

元代记载描述三国故事最好的是《三国志平话》这一说唱文学,通过说书艺人的演绎和传播,在民间社会广为传播。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9)

不仅延续了《三国志》史料当中张飞的记载,更是创造性地增添了张飞大闹杏林庄、单战吕布、张飞战曹彰、张飞抢马等新故事。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张飞的人物形象,将张飞的勇猛发挥到了极致。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虚构杜撰的部分,但也非常突出了中下层民众对于张飞的民间审美和接受的态度,神化了张飞的英勇形象。

但是在《三国志平话》当中,也将张飞的形象描绘出极端过度的倾向,就是把张飞性格粗暴的一面描写成了血腥残忍的形象。

人们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反抗异族压迫的强烈情感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迎合了市民阶层崇尚英雄和力量,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需求。

但是整本书并没有过多地对张飞军事谋略和爱惜人才的着重描写。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10)

元杂剧的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对草根英雄的需求,也将张飞的出身设置为平民阶层,塑造了张飞出身低微的形象。

从普通的市井小民成长为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反映了市民阶级追名逐利,想建功立业的理想与热情。

在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的情节中,孙坚藐视张飞出身,不相信张飞的武艺,说出侮辱张飞的话。张飞立下军令状,争取迎战吕布的机会,最终战败吕布。

张飞的这种不畏强暴、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说丰富了前朝史料当中刻板的张飞形象,满足了当下时代的精神需求。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11)

明清通俗小说

对于三国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化最明显、最经典的,当属元末明初时期罗贯中所著的古典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而《三国演义》当中的张飞形象更接近于我们现代人对于张飞的了解。

罗贯中对于张飞形象地描述最大的变化就是弱化了张飞在三国志平话以及元杂剧三国戏当中的主角地位,体现出了一种文人的精英意识。

第二点就是强调张飞的忠义精神。

第三,突出了张飞的军事谋略,包括活捉刘岱、长坂桥退曹兵、瓦口关大败张郃等经典桥段。

第四,弱化了在宋元民间文艺形式当中张飞血腥暴力的形象,将张飞粗暴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只保留了怒鞭督邮和鞭挞士兵等少数暴力描写。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12)

第五,在前代正史典籍、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张飞战马超等新情节。

综合来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当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了政治文化中的张飞形象,摒弃了许多民间文化中的张飞形象。

对于正史典籍、前代的文人创作和民间的文化传说进行改造、整合和完善,最终塑造出来了贴近历史真实而又不同于其他版本、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张飞形象。

结语

张飞从现代人的意义上讲,他是一名英勇无敌、战功赫赫的三国名将,同时也是敬爱士大夫而不体恤小人物,但是性格可爱、充满喜感、暴而无恩的悲剧命运人物。

不过,张飞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上千年的阶段性变化才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张飞的基本资料(聊聊张飞的形象演变历程)(13)

在很长时间内,凝聚了中国历史学家、古代文人志士、说书艺人以及普通老百姓的记忆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2007

2.《三国志平话》,中华书局,1993

3.《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中华书局,2005

5.《〈三国演义〉张飞形象流变史》,李永,渤海大学,2017

6.《民间文化与张飞形象的演变》,蔡东洲,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

7.《张飞形象的演变》,顾杨,黑龙江大学,2008

8.《张飞形象的经典化演变》,黄丽平,首都师范大学,20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