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观(王阳明的世界观)

王阳明人生观(王阳明的世界观)(1)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故事01

下面这个故事极透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立即察觉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故事02

他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弟子们唯唯。

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

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弟子笑着接受。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故事03

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其名气已大震于贵州。省会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会王阳明,听了几句后,就问他:“请问朱熹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显然,席书问的不是这个,王阳明也没给他机会继续问别的,急转直下大谈特谈自己体悟的“格物致知”。席书渐渐听得入了港,热情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欣然同意。席书临行前问道:“您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知行合一!”

席书一愣:“知行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一?”

王阳明摆出一副惊骇的样子:“知行就是一回事,我说‘合’都欠妥了。”

席书更是大惑,王阳明马上和他讲起“知行合一”的真谛来,这个真谛就记载于《传习录・卷上》中。

徐爱和席书一样,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一”,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空谈理论,你理解起来很麻烦,你举个例子吧。”

徐爱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王阳明道:“这种人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行分为两截。《大学》中有两句话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说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徐爱眉头紧皱,表示不明白。

王阳明解释道:“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讨厌。”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故事04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的交友之道:朋友也要讲门当户对

王阳明的家训和家书,大部分写于军旅途中。战场即生死场,险象环生,间不容发,王阳明却抽出时间和精力,以平静恳切的语气,事无巨细地叮嘱家族子侄辈们为人处世、读书交友的要诀,以及如何避免陋习。实际上,这一篇篇平易近人的家书,注入了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核。

王阳明人生观(王阳明的世界观)(2)

王阳明家训的内容一字一句,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说法,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常快乐,常快乐又能心安,便是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真正奥秘。

《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原文】

朋友居五伦之内,一生学业要他帮助教导,异日儿女成行尊为父执,此之谓取善辅仁的朋友。若同恶相济,朋比为奸,当初虽谊胜漆胶,其后必盟寒车笠,如是之人,不胜枚举。与其悔之于后,何如慎之于先?

【译文】

朋友在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之内,人的一生,在学业上需要朋友的帮助教导,有朝一日自己儿女成长后会把他尊称为父亲的朋友,这就叫作能吸取长处培养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恶,合伙勾结常做邪恶之事,即使当初友谊亲密,曾有“车笠之盟”,日后必然因贫富的转换而忘记了贫贱之交。这种没有情谊之人,世间太多,与其到日后后悔,还不如预先交友时谨慎

评析

古人最重视朋友,不是因为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而是因为朋友在五伦之内。孔子曾说过,不知道这个人怎样,那就看他结交的朋友。他的朋友如果都不靠谱,他也诚信不到哪里去。事情明摆着:常常和好人在一起,如进了有芝兰的房间,时间一久即不会闻到香气,这是因为你的气息和芝兰的香气融为一体了,而你却不知;和坏人在一起,就如进了鱼虾市场,时间久了不会闻到腥味,因为你的气息和鱼虾的臭气也融为一体了。

这段话说明了交友的极端重要性,朋友的好坏,几乎能改变你的人生。

王阳明人生观(王阳明的世界观)(3)

交友为什么重要?

首先是它在符合天理的五伦之内。

其次是,人有家室后,父母之教会淡,老师之教会远,只有朋友才会随时交往。人这种动物很奇特,他们可能不会听从父母之言,不理妻子的话,但往往对朋友的话却深信不疑。所以,交友,尤其是交到真正的好友,有多么重要。

最后,真正朋友会指出你的错误,父母和妻子,因为出于爱,大概不会指责你的是非,但朋友却会。这其中的道理恐怕是,朋友之间没有原始亲情的羁绊,互相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能实话实说。

王阳明人生观(王阳明的世界观)(4)

交友要有道

>>>>

第一个道就是尽可能地识别君子和小人。

如何识别呢?君子总谈义,小人总谈利,只要察其言观其行就可得知,这是一般层面上的说法。王阳明则认为,如果你是君子,你就有颗君子之心,心是光明的,来个朋友就照,一照就能照出来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你是小人,你对君子的那一套肯定不适应。这就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如何识别君子和小人的关键一点就是,你首先要是个君子,或者是个小人。

>>>>

第二个道自然就是,知道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后,要亲君子远小人。

按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没有“行”就不算真知,所以如何亲君子远小人,非去事上磨练不可。事实上,孩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无数的引诱,会遇到许多陌生而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人,会遇到孩子从未经历过的对他们身心有害的事件。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对这些加以研究分析,最终有自己的判断力。倘若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们和社会接触,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适当地让自己的孩子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在情在理,不过,要经常加以监督。

>>>>

第三道就是王阳明所提到的“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这不符合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命题。人既然是社会的动物,就肯定会结交各种朋友,但结交是结交,深交是深交,知己是知己。一定要把那些酒肉朋友请出自己的朋友圈,而请出的办法不过是,你自己首先应该不是酒肉之徒。

值得注意的是,该族箴中提到的一个典故“车笠之盟”。据说古代吴越一带风俗淳朴,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坛,拿出鸡犬等作为祭品,向天祷告说:“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在优美的祷告词中,人们希望友情天长地久,不因再次见面后地位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这是虚幻的理想,所以很难成真。人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前友谊的事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你的朋友地位比你高了,那就尽量不要去找人家,回顾友谊。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须知,朋友也是讲门当户对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