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艺术作品的现象(辩证地看待艺术的表现)

文/马家骏为了不断提高艺术质量,近来不少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直接谈论艺术表现的特色与手段的长文短论这些论文、随笔提出了很多可贵的见解,讲述了很多精辟的道理然而,不必讳言,也有些文章对某种艺术的表现作了过分地推崇,如像单让艺术家致力去追求作品的简洁、含蓄、朴素等等似乎把这些认作艺术性的准绳,那便缺少了辩证的态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评价艺术作品的现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评价艺术作品的现象(辩证地看待艺术的表现)

评价艺术作品的现象

文/马家骏

为了不断提高艺术质量,近来不少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直接谈论艺术表现的特色与手段的长文短论。这些论文、随笔提出了很多可贵的见解,讲述了很多精辟的道理。然而,不必讳言,也有些文章对某种艺术的表现作了过分地推崇,如像单让艺术家致力去追求作品的简洁、含蓄、朴素等等。似乎把这些认作艺术性的准绳,那便缺少了辩证的态度。

艺术表现,不可只限于一格或数格。离开内容的传达、感人的程度,而置简洁、含蓄、朴素为上等,要大家全面向它们看齐,确乎会导致“划一化”。古希腊有普洛克儒忒斯刑床的故事,内中说强盗置人于刑床上,体短者则拽长之,体长者则割短之。我们谈论哪种艺术表现好,且不可用抽象的法则,宰割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实际。

拿简洁精短来说。有人一谈起来,就举韩柳散文、短篇小说、速写画与抒情诗歌。说明之余,暗示结论:似乎艺术形体的短小、语言结构中副句的删除、突出勾勒形象主要特征等等,就成了艺术家应该追求的标的。诚然,文学作品应该简短精粹。拖泥带水、不显要领的东西,算不得艺术性高妙。但是必须看到铺陈雕凿、细腻渲染的首当其冲,浩大纷繁的巨制,也值不得菲薄。艺术形式的短长、表现的繁简,这不仅不应离开具体对象和条件,也不可割裂开来对待。五言绝句的简短、《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巨长;齐白石草虫画的鬼斧神工一笔显韵、清明上河图的巨细全收包罗万象,都应该予以肯定。简而活固然韵味隽永、形短神长;繁而精又何尝不是写天地万象于一纸且盎然生趣、意驰风云呢?有人褒奖曹雪芹,说他通过刘姥姥一句宝玉卧室像小姐闺房的话便说明了一切,而却贬低巴尔扎克对巴黎公寓的细腻描绘。不能不说有些偏好。还有人为了推崇简短,竟以雕刻作所有艺术的典范,也似乎有些牵强。需知,美术诉诸人的视觉,诚然只能取生活的凝结点,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表现的则是生活发展的一段过程那能用美术和它们比短长呢?不顾及具体形式特点而论艺术表现,显得有些不全面。

要言之:短与长、繁与简,各有千秋,问题在于看你用得合适不合适。况且长与短、繁与简也是相对的、联系的。在同一过程里,对某一事态、某一物象大加铺陈雕凿,看来繁长;而就事态物象被描绘的该特征、该细处与全部现象之比来看,也不过是千牛一毫。方寸黄金比虚棉一束来得体小质重,而一车黄金体大质重又有何不可?形短神长,固应推崇,形长神亦长,我看也应称赞。

再如含蓄。有人一提及就是“诗贵含蓄”、“文贵含蓄”,要不就是林梢酒旗、香笺泪痕。似乎含蓄者就是上品。当然,一件艺术品味同嚼蜡,是不好的,它激不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应该含蓄一些。但是含蓄并非就是一切艺术表现的高尺度。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单纯明快的,表现得好,同样也会使听观之人拍腿叫绝。很多民歌不就是爽朗直抒胸臆的吗?回廊曲折能引人入胜,康庄大道可纵马驰骋,我看两条路不可废其一。“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通过月光流逝、不避湿冷的情景,曲折地写出了宫人贵妇的悲凉心情,无奈的幽怨只字未提及;这里有诗情画意,其表现的含蓄并非不可称道。然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朗朗然写出山河之壮丽、胸襟之开阔,其明快单纯不是也深获人喜爱吗?

对含蓄的推崇,应有限度。况且,真正的含蓄,不与明快对立。一部《野草》。人皆知其意。瑜儿坟上被鲁迅曲笔添上花朵,暗指出革命的后继有人,但不是却正直书了夏奶奶的观感与惊讶么!

我在这里无意一一述说那些简洁与铺陈、精短与巨制、单纯与纷繁、含蓄与明快、细腻与粗犷、平淡与神奇、朴素与华美、曲笔与直剖、映照与独树、白描与工笔、画龙点睛与开门见山、戛然而止与余音袅袅……。艺术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手法是无穷的。我们既要看到其中关系、各自特点,也不必厚此薄彼。各种艺术表现只要与其内容相适应,统一得好,都应肯定。这样,才有助于百花齐放。

看起来,艺术作品有什么表现特色,艺术家采用什么艺术手段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自己对于纷纭复杂的世界的正确认识,这取决于很多因素。除开作家立场、世界观、生活的实践与经验,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的思潮与风尚之外,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即作为艺术家世界观之组成部分的美学观;最激动艺术家并为艺术家加以选择、提炼、表现的生活素材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条件,它的矛盾而又统一的复杂性与单一性,它在艺术作品中所处的特定规模与范围;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系统的内容与关系,形象性格与环境的联系;支配艺术家风格倾向的创作方法的性质与特点;艺术家所接受的艺术传统的特点、他的艺术修养(包括语言修养等等)的深度;艺术家采用的艺术形式与体裁的特点;他对各种艺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和使用某些艺术手法的习惯;甚至还得包括艺术家个人的秉赋、气质、形象思维能力的锤炼功夫与发展程度等等,不一而足。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其风格、样式、体裁、构造、手段、色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可能去拥一些、贬一些,更不能去强求一律。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追求艺术质量提高的目标下,在今天强调某些更有益于反映生活现实、表达美好理想的艺术表现的特色与手法、强调更便于群众接受的而又能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合乎民族传统与人民习惯的形式风格。不过这种强调、务必针对具体问题、具体作品、具体要求。如果架空地泛泛而谈,将一个历史阶段出现的或一部分艺术作品表现的特点,当作问题的整体来讨论、来推广,抽象而又过分地强调某些(如含蓄)艺术表现的特色和艺术手段,甚至用唐诗来律现代、拿美术量文学,则会失之偏颇。

(1962年3月)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