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区规划(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

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区规划(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1)

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调研鱼骨集村的历史渊源及乡村振兴举措,鱼骨集村位于鱼台县王庙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6公里,济徐高速从村西穿过,东鱼河从村南流过,村东与周堂中学相邻。1958年属周堂生产大队。1984年属周堂乡周楼村村民委员会,距周堂乡政府驻地05公里。2000年撤乡设镇属王庙镇周楼村民委员会。北邻前赵村,南邻后周楼村,西邻相庄、东邻后周堂村,现有110多户,人口400多人,耕地面积约529亩。沙质土壤,排灌条件良好。主要作物有小麦、棉花、大蒜、水稻等,也有部分村民种植蔬菜大棚。

神秘有趣的村名由来

据该村庙碑碑文记载“禹贡鱼棠书于春秋,虽小邑,列地志之中”,碑文上同时记载了鱼骨集的“观音阁”。相传观音阁的檐椽是用鱼骨头做的,鱼骨集村名中“鱼骨”即源于此。据老人们回忆、此地当年是个繁华的大集市,所以,鱼骨集村的村名就由“鱼骨”和“集”结合而来。既好记,又有地方韵味和特色。

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区规划(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2)

鱼骨集村的“四大怪”

第一“怪”,即村庄走向为罕见的南北走向。我国北方天气非常寒冷,为了获取更多阳光,村民盖房子时多选择东西走向,坐北朝南。而鱼骨集的村庄走向为南北走向,实属罕见,问及原因,老人总解释说:“以往,凡有集市的村庄大多是南北走向,说明鱼骨集村是早年的集市所在地”

第二“怪”,即一个村子五座庙宇共存。鱼骨集村历史文化悠久,在早年间村里就有五座庙宇,南有火神庙,北有奶奶庙、东有尼姑庵、西有财神庙,中心位置还有一座观音阁。在历史记载上,一个村同时拥有五座庙宇实属罕见。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五座庙宇香火非常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香客不断,尤其是观音阁香火更是旺盛,大年初七,四面八方的村民高举着燃烧的火把到铁南的火神庙送“火神”。每年正月初七和十五晚上。鱼骨集档慢在村南的火神庙“放烟火”(即燃放烟花),周边十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来看热闹,传说照熙攘攘的人群把村子里五口井的水都喝干了。

第三“怪”,一个村子有15个姓氏。鱼骨集村和鱼台县其他很多村一样,村民也是从山西洪洞县长途跋涉迁徒至此定居生活村子不大,很早的时候村民姓氏就有15个。刘姓是人数最多的氏,乔姓是村里的老户人家,“乔家大楼”在村里存在了近百年随着时代变迁,有的搬出了村子。有的没有了后人,现在村里只有陈、张、王、李、化、乔、潘、武、程、门、马、郭等12个姓氏陈家是大家族,如今就有200余人,是村里的大姓。

第四“怪”,用鱼骨头建房子。相传村子中部有观音阁一座,其檐椽是用鱼骨头做的。当年此地是繁华的大集市,东鱼河又流经此村,无论是打捞的鱼或贩卖的鱼肯定少不了。鱼骨晾晒后,用来建房子,也是该村的特色。据老人回忆说,当年很多人是慕名而来,专门来看用鱼骨头做的房子。

流芳千古的“节孝碑”

鱼骨集村民风淳朴,村民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村里有一块立于民国九年农历三月上旬的节孝碑,碑面刻有“为闺壶范”四个大字。“壶范”即妇女的仪范、典式。宋朝陆游《贺皇帝表》中记载“伏以圣人有作,追参尧舜、禹之盛时;壶范增光,上配姜、任、姒之至德。”

此碑还有一段孝贤佳话,据说这块碑是为村里的张黄氏立的。张黄氏17岁由炳灵村嫁人本村张家,大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虽然这位老太太没有留下子嗣,却依然留在了鱼骨集村守寡伺候公婆,数十年如一日,给公婆养老送终。在村子里她为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与邻居百舍都相处的十分和谐。据说只要有人去她家里走亲戚或者串门,尽管她自己也不富裕,她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分享,不让别人空着手离开。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侄媳妇、弟媳妇都很孝顺老人,邻里关系相处融洽。后人为了纪念她,为她立下这块碑。

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区规划(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3)

岁月悠悠,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节孝碑”已经有些破损。但仔细辨认,碑文内容仍能认出,通过这块“节孝碑”,可以欣赏到精致的雕刻艺术,醉侧的“八仙图”栩栩如生。通过品读确文,仔细聆听张黄氏“守节于夫、尽孝公婆、和睦乡邻”的感人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张黄氏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用在伺候公警上,她的善行和美德值得人们学习。这块醉,是道德与美学的融合,是孝道和善行的传承,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不断教化着村民们向善、向上。

热闹繁华的古集市

鱼骨集村是古时的大集市,从三个方面可以来印证。一是村子的南北走向可以印证;二是五座庙宇的共存也可以印证,如果此地不是繁华富庶和商贾云集之地,庙宇的香火根本无法供给,别说是五座庙了,恐怕连一座庙也难以供给;三是传说村西有个“八岔路口”,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这也是成立集市的要素所在。

集市,即农村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据老辈人回忆说,鱼骨集村的集市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每逢集市,天不明就有商贩占摊、出摊,天黑了还有没收摊的。卖货物的,交易牛马羊的,唱大鼓书的,玩杂耍的,非常热闹。货物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牛经纪、马经纪,还有羊经纪。老人们说起昔日的繁华,眼中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仍让人依稀感觉到当年曾经的繁华。以前,人们把“赶集”也叫“赶会”,意思是聚会、会合之意。时至今日,鱼骨集村的村民还保留着“赶会”的说法。

发展中的鱼骨集

今天的鱼骨集村水泥路光滑平整,院落排列整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安居乐业。早期鱼骨集村就是交通发达之地,如今公路、高速、河流绕村而过,村里的大多年轻人选择走出家门在外拼搏,在上海、宁波开货运车的就达五六十人。由于村子周围有小 学、中学(八十年代还有高中),受教育方便,不少年轻人勤奋好学、考上了名牌大学,在教育、卫生、党政等岗位上恪尽职守。还有的年轻人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选择了留在农村,种蔬菜大棚,服务乡村振兴,依然穿梭于集市间.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五座庙宇和古老的大集市已不复存在,但却成为不能忘却的回忆和自豪!张家老太太也已去世。但她孝顺守节的优良美德被一代代人传唱、传承。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教化着人们去凭借自己的双手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文/陈兆兰 王晶晶)

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区规划(济宁市名优产品推广协会乡村振兴分会走进鱼骨集村)(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