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管孩子他才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学会用套路去管孩子)

该怎么管孩子他才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学会用套路去管孩子)(1)

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爱学习,而是被父母逼得太紧了。

因而一味地逼迫,换来的只能是孩子的反感和逃避,只有真正唤醒孩子心中内驱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原因嘛,简单得有点不好意思说:儿子不听话呗!

昨天放学回家,这小子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吃完饭,就一屁股赖在沙发上看电视。

哪怕我已经吼了1001次“该写作业去了!”,他还是失聪般不理睬。

后来,这臭小子终于被我摁在了书桌前,却开始哭哭啼啼,抱怨作业太难,不想写。

一年级的作业难?

早已耗尽耐心的我,只能被气得哑口无言,摔门而出。

我就不明白了,怎么看电视玩游戏那么积极,一到学习就那么颓废?

郁郁寡欢时,我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新套路”,简直醍醐灌顶!

这位妈妈给女儿买了一部学习机,可她却告诉女儿:“这可是老妈我的,你别乱玩。”

一听到这话,女儿的好奇心泛滥了,便求着妈妈给她玩一阵子,还承诺玩到时间了就会还给妈妈。

最后,女儿一直都以为这部学习机真的是妈妈的;而她也在“借来”的时光里津津有味地利用学习机学习着新知识。

底下评论区里一片感同身受,大家纷纷表示:

“就是这样的!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想做什么。”

“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治理孩子的最好办法!”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啊!

越是有限制、越是被禁止的事,越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求。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越想让孩子提起学习兴趣,就越要想办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渴望。

毕竟,孩子真正的内驱力,从来不是家长“逼”出来的。

被强迫是最糟糕的学习状态

《超级育儿师》

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是逼得紧,孩子越是想逃避,教育越是无效。

可很多父母都会忽视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总是会出现“越教育越糟糕”的情况。

有位班主任朋友曾跟我分享过学生糯糯的故事。

有一次糯糯父母打电话给班主任投诉,说女儿在家不爱学习,希望班主任可以开导一下她。

经过了解,班主任才得知缘由。

其实并不是糯糯不爱学习,而是被父母逼得太紧了。

比如糯糯想起身喝杯水,父母要在一旁指责:“你能不能专心点?”

比如糯糯偶尔开个小差,父母也要责骂道:“你快写作业呀!分什么心!”

有一次,糯糯明明就是在认真预习,妈妈却说了一句:“认真点啊!”

那一刻,糯糯像个被点燃的炸弹,一下子把笔和书扔在地上。

再后来,每次被父母催促写作业时,糯糯都特别反感,渐渐地就不愿意在家里学习了。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感觉爸妈越叫我做什么,我越不想做什么。

可在学校就不一样,没有人会催我,我反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孩子,永远不是靠外界的压力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内心的动力塑造而成的。

父母一味的逼迫和催促,只会换来孩子的反感和逃避。

唯有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内驱力不是被“逼”出来的,

而是被“激”出来的

在商业里,有一种营销方式叫“饥饿营销”。

简单说,就是商家营造商品稀缺的假象,以刺激消费者抢着购买该商品。

毕竟,物以稀为贵。

日本一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也创造了一种与之类似的“饥饿教育法”

铃木不允许初次上课的孩子摸琴,只让他们听其他孩子演奏。

当优美动人的旋律响起时,这群初学者各个心动不已。

这大大激起了他们努力学琴的欲望。

后来,铃木才慢慢允许初学者们每节课轮流摸琴几分钟。

因为可接触小提琴的时间很短,这群孩子格外珍惜,每次练习都特别投入,学习效果当然也特别好。

有心理研究表明,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被引起。

铃木正是通过禁止孩子摸琴的方式,激发孩子最深的求知欲,唤醒孩子真正的内驱力。

想起了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分享的趣事:

网友小时候特别爱看言情小说,日日沉迷在书中的浪漫剧情中,学习成绩渐渐下降。

可爸妈却没有为此责骂过她。

有一日,妈妈买回来两大箱世界名著,并告诉网友:“你看你的言情小说就好,这些书是我的,你别拿去弄坏了哈!”

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躲进房间关起门看书。

有一次,妈妈瞥了一眼网友正在看的《狼的诱惑》,便嫌弃地说:

“这情节完全不如我的《傲慢与偏见》浪漫嘛!”

这可大大激起了网友的好奇心,她便求着妈妈把那本书借给她连夜看完。

没想到,网友看得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她渐渐看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

最后,网友不再看言情小说,而是把满书柜的名著读了个遍。

艾利特·菲什巴赫在《内向生力》一书曾说:真正持久的动力,一定是源自内心真正的渴求,而非外驱力。

有智慧的父母,会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益处与乐趣,从而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内驱力。

该怎么管孩子他才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学会用套路去管孩子)(2)

想让孩子内驱力爆棚

就要让孩子时刻保持“饥饿感”

孩子的优秀,都源于内驱力,这是广大家长都听说过的道理。

可问题是,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答案很简单:让孩子时刻保持“饥饿感”。

相信以下3个方法,一定能够给您启发和帮助:

1. 限时限量,营造稀缺氛围

记得有次跟小学英语老师聊天,她跟我说了一件趣事。

那个年代学英语,靠的还是录音机和录音带。

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台录音机,孩子多的家庭便只能大家轮流使用。

可英语老师发现,独生子女的英语成绩总是不如家中兄弟姐妹多的学生。

后来分析才知道,正是因为家里弟兄姐妹多,学生使用录音机的时间和次数都有限,所以他们反而更加珍惜用录音机学英语的机会,效率更高,成绩也就更好。

因而,父母可以尝试“限量供应”孩子的学习资源,以此激发孩子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比如,可以给孩子设定使用学习软件的时间,超时则不能使用该软件了;

再比如,孩子喜欢的课外书籍,不要想买就买,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借阅;

如此一来,孩子便能在这份“稀缺氛围”里,尝到学习的甜头。

该怎么管孩子他才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学会用套路去管孩子)(3)

2. 善用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

邻居家的孩子球球曾是个淘气又爱面子的男孩。

他每天回家总是各种疯玩后才开始写作业。

后来球球妈妈想了一招:干脆就不让孩子写作业了。

所以球球一回家,妈妈就把他书包藏起来,让他安心出去玩。

才玩了一天,球球就慌了,因为他发现不写作业会被老师当众批评。

“妈妈就是想我当众出丑,我偏不能让她如愿以偿!”

此后,球球一进家门就铆足劲儿写作业,再也没有让妈妈“得逞”过。

孩子的逆反心理,如同一枚硬币,反面是教育的障碍,可正面却是教育的秘籍。

好好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便能事半功倍。

3. 与孩子竞争,一较高低

发展心理学认为,3-5岁的孩子正在经历“完美主义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胜负欲特别明显。特别喜欢与人进行比较!

因此,当父母希望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时,可以创造一种“竞争”环境,激发孩子的胜负欲,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完成这件事。

该怎么管孩子他才不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学会用套路去管孩子)(4)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被强制外力推着行走的孩子,只会走走停停,永远都抵达不了终点;

唯有被父母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才能心怀热忱与希望,抵达梦想的远方。

营造学习资源稀缺感,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胜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才是父母最妙的教育方式。

最后,愿每个父母都拥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让我们的孩子在内驱力中不断前行。有的时候我们都太着急!慢下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才会有所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