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书上有一疾相侵直至末限啥意思(甲骨文的启发卦爻的)

卦书上有一疾相侵直至末限啥意思(甲骨文的启发卦爻的)(1)

我在演绎先天八卦的来源的时候,举例用的是筷子。

实际古人可能用的小木棒,还有龟甲裂纹的比拟。至孔子时期,孔子说是用蒿草。现代人一般扔钢蹦,当然弄几个古时候的圆方通大钱,会显得更“专业”。

西方讲扔钢蹦这种方法叫概率数学。概率数学是西方一百年前几个数学家为了弄点盘缠,給贵族支招,研究色子未来会是几,才出现的一种数学方法。后来爱因斯坦和霍金都对色子感兴趣,实际说的是物理的数学比拟,当然用的是西方常用的数理拟合表达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真扔色子,而是跟上帝抬杠。西方至上世纪初,概率数学开始实用化发展。当然,这种数学现在已经发展到用来预测卫星看到的大气云团的走向这种功能了,天气预报,在这种尺度范围,还是相当准确的。

周易数理中的理,虽然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已经从哲学的舞台上走下来,但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还在“稀里糊涂”的广泛流传。因为学懂周易,不仅对古人,对现代人一样是个大麻烦,没几个人真懂这个东西。而且现代人比古人又多了一层麻烦,需要翻译古文了。

周易在数理的理这方面超越西方的唯心哲学2000多年,并且至今唯心理论的优势还在。西方的现代、近代哲学,你随便说一大段,都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话或几个字简单代替。通常西方唯心思路的鸡汤需要几百字才能说明白一个“我以为”的道理,学懂了周易,一般一句古文就搞定。

实际这样学懂周易的也麻烦,把你弄得跟算命大师一样,弄得没朋友,弄得你都不好意思说了。就像说三句半,你总说最后那半句,让话题嘎然而止,说前面那三句的也就没人愿意陪你玩了。所以,懂周易的通常也不愿意说。你愿意听的,才说两句。就这两句,也够西方鸡汤写法写一页纸了。西方这种“我以为”的鸡汤里面通常水兑的太多,而周易、道德经这种唯心思想,是干的、纯的。

当然以上这一点,如果不服,很好解决,可以试试。周易还专治“不服”这种心病,很有效的。

而且周易中,不仅仅有唯心的部分,也还有古代朴素的唯物和辩证的部分。这部分对于西方就先进、超前的不得了了。西方文化里面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唯心还是唯物、数理与数学的区别。

卦书上有一疾相侵直至末限啥意思(甲骨文的启发卦爻的)(2)

例如周易的易,说的就是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之间是有联系,有影响的。你看看五行,更明白这道理;事物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老子曰:“道冲,或不盈。”等等。这古代数理文化中都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人很容易接受,是因为其中部分内容与传统文化是衔接的,很容易有机的结合。这样,辩证唯物主义再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就扎下根了。

特别是如果能做到“善易不卜”,就用一本周易,你就比西方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疗法、精神分析之类的要高明一些的。因为你能不仅深谙人情事理、心理,还能跳出理论禁锢,脑袋里面多一根弦的想问题,超越理论的思考,中西结合的思考,所以也就更高明一些了。

古代数理里面的数,并不全是准确意义的数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数学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数理的重点不在数上,在理上。数仅仅是一种衔接连带的解读作用。我在说河图的时候就描述了。当时的数,目的在于说理,所以数学方面要求的有不严格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说普遍性、通常性的理。

数理的所谓数学问题,一是数学的误差问题可以忽略,二是数学的覆盖性有多大的问题,够大也就可以用了。如果说的是普遍性意义的理,也就算有道理了。特殊性的理,那需要你跳出数理的禁锢再去研究。古人被绑的紧,禁锢的扎实,所以特殊性研究的少,数学也就耽误了。

而帝王之术是特殊性这部分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一些人学国学弄不弄就家国天下的,实际那是扯淡,等你当上相国再说。所以古代文人写那些东西,有些并不是給普通人看的,是专給帝王用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了也没啥用处。除非你当个小帝王、土皇上之类的,例如弄个小公司当个总经理了,在企业当个小干部了。这还是需要看一点,就还是有点用的。

当然这个小公司的描述,有人可能会误解,按照时下房地产老板的口气,一般1000亿市值的公司在中国还是小公司,总经理也就是小土皇上而已。因此学学国学,有助于好好干活,免得亢龙有悔。

数理的数学误差问题我前面已经说了,什么是数理的覆盖性的问题呢?实际古代东西方的数理都头疼这事,数学误差并不是大事,这可忽略不计。但是这覆盖性问题才是数理不能一统的关键。

明天我们继续说这个让古代东、西方数理文化都头疼的数学覆盖性问题。。。。。。

若知后续如何,敬请关注笔者,谢谢。此篇连载会坚持下去。

卦书上有一疾相侵直至末限啥意思(甲骨文的启发卦爻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