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七上翻译(论语通读尧曰篇)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做就能处理政事了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从事政务了。”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而自已不破费;役使百姓他们却不怨恨;追求仁德之心而不贪图财物;雍容庄重但是不傲慢;仪态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说:“什么叫给人恩惠而自已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的利益做有利于民的事,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而不需自己破费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让百姓去做事,那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雍容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见了就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犯了罪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只要求成功叫做暴;起初松懈而突然限期叫做贼;用给人财物来作比方,出手吝啬小气,就像是下级专职小吏。”

《尧曰》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我看来,这是整部论语的重点,也是总结和提炼。儒家思想说穿了就是政治思想,是一种从尧舜禹一直到东周的实实在在存在,践行的政治思想。《尧曰》是对这种思想的整合,总结。我不知道把《尧曰》作为《论语》的最后一篇是巧合还是刻意,但是恰到好处。

上一段话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意识形态演化,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一段对话,孔子讲“五美四恶”,说的是具体如何施政,如何操作的问题。

不管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也好,或者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也好,都是再告诉你如何进行政治实操。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孔子提倡德治、礼治。要做到“内圣外王”。

论语十则七上翻译(论语通读尧曰篇)(1)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知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辨识言语,就不能了解人了。”

《论语》的最后又回到做人这个主题上。如何做君子——“知命”“知礼”“知言”,这是成为君子要做到的,要注意的。

孔子的弟子们共同认为:孔子弟子始终要学习,提升修养和境界,进而成为君子。正如鲁迅所言: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论语十则七上翻译(论语通读尧曰篇)(2)

按照惯例把出自《尧曰篇》的成语及其解释列在下面。

兴灭继绝:意思是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惠而不费:思是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不教而诛:诛:杀戮。指事先不加以教育,别人一犯错误就予以惩处甚至杀死。也作“不教而杀”。

至此,《论语》通读的《论语》正文部分全部解释。但是这个系列还没完,最后我打算说一说儒家发展历程。这项工作难度比解释《论语》本身要大,我只是试图说明,不敢说做到彻底,具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