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

一、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放下在新加坡取得的事业,回到香港,第二年,他创建了后来赫赫有名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了“邵氏兄弟”在香港的影视霸业。

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崛起之前,香港最出名的电影公司当属“国际电影懋业”电影公司,而‘电懋’的老板陆云涛亦是邵逸夫在新加坡的竞争对手。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1)

50岁涉入香港电影行业的邵逸夫

为了与‘电懋’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邵逸夫招来了一个奇才——邹文怀,而正是这个邹文怀,为“邵氏兄弟”的没落埋下伏笔。

一场电影市场竞争在香港逐渐拉开序幕。

陆云涛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在文学,电影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了吸引观众,抢占市场,他坚定不移地执行一条“高端精品”路线。相比之下,只有初中学历的邵逸夫,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只要观众认可,其他都不是问题,为此,他对每一部戏,都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以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

此外,邵逸夫在影片制作理论上,也表现得与‘电懋’不同,‘电懋’奉行的是电影要以“剧本为中心”的理念,而“邵氏兄弟”奉行的是以“演员为中心”,为此,不惜耗费巨资“造星”。

凭借着这套独特的理念,“邵氏兄弟”很快就在香港影坛崛起,并占据一席之地。1959年,“邵氏兄弟”出品的《江山美人》一鸣惊人。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2)

《江山美人》剧照

陆云涛获知后,立即明白了“邵氏兄弟”带来的危机,于是,他也开始走起竞争对手的制片路线,此外,他还想了一个招:挖墙脚。

在重金之下,许多“邵氏兄弟”的演员都被挖到了‘电懋’,包括《江山美人》的主演林黛。

邵逸夫自然不甘心对方挖自己墙角,于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挖‘电懋’的演员。这场挖墙角行动,一直持续到双方的无角可挖才罢休。

既然在演员上没有动作可行,邵逸夫和邹文怀想了个办法,从电影题材入手,意思很简单,你拍这个电影,我也拍,我比你快完成,比你快上映,你就失败了。不得不说这一招果然高明,‘电懋’曾先后拍摄《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邵氏兄弟”得知后,也拍了一样的题材,并抢先一步发行,闹得“电懋”苦不堪言,没办法,‘电懋’走得是一条精打细磨的路线,而“邵氏兄弟”走的是快速路线,这样,‘电懋’的许多拍摄计划不了了之。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3)

邵氏经典《梁山伯和祝英台》

双方还互挖导演,不过,这样的恶性竞争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于是,经过几年较量,双方握手而言,1964年,陆云涛因事故遇难,‘电懋’被改组,“邵氏兄弟”一家独大。

二、

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邵氏兄弟”迎来巅峰期,拍摄了数百部电影,主打古装和武侠。

然而,伴随成功的还有危机:公司与员工的矛盾,公司与演员的矛盾。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4)

邵逸夫

在邵逸夫的观念中,任何员工,演员都要围绕着“邵氏兄弟”运转,这无疑极大限制了电影的创意和个体才华的发挥。

1970年,在“邵氏兄弟”的元老,为公司效力11年的邹文怀决定离开“邵氏兄弟”,自立门户,离开的原因很简单——收入低。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5)

香港电影教父邹文怀

出人意料的是,邵逸夫居然放人了。

邹文怀是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头脑非常灵活,刚入“邵氏兄弟”时,他担任宣传部主任,凭借高超的营销手段,他让“邵氏兄弟”的影片获得大卖,同时,他的地位也扶摇直上,到了60世纪后半叶,他已经成了“邵氏兄弟”的二把手了。

除了懂得高明的营销手段外,邹文怀还招募了一大批能人,以及掌握了不菲的资源,这就让他有了自立门户的资本。

于是,这一年,邹文怀脱离“邵氏兄弟”,带着一干亲信成立了“嘉禾”影业公司,并推出了首部《独臂刀大战盲侠》,大获成功。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6)

“嘉禾”影业Logo

待“嘉禾”一举成名后,邵逸夫才反应过来,于是,开始打压这个强势崛起的竞争对手,他先是以《独臂刀大战盲侠》侵犯“邵氏兄弟”制造的《独臂刀》版权为由,提起上诉,接着,又利用庞大的院线资源,封锁嘉禾电影的上映。

这两记重拳打得邹文怀毫无招架之力,幸亏,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他找到了陆云涛家族做靠山,并找来了一个人打破影视困境。

三、

这个人便是李小龙。

1970年,李小龙回到香港,表达了拍电影的意愿,他还提了几个要求:个人片酬1万,制作经费不少于60万。

这些数字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不过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要知道“嘉禾”的启动资金才40万。

所以,这两个要求吓退了大多数电影公司,事实上,李小龙最先看好的是香港电影的龙头老大“邵氏兄弟”,然而,这次精明的邵逸夫却看走眼了,面对李小龙的“投怀送抱”,他并不感冒,他固执地认为,李小龙要进入“邵氏兄弟”必须签订长约,支付固定片酬。

邹文怀得知后,立即出手,表示愿意满足李小龙的条件,就这样,李小龙加盟“嘉禾”。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7)

李小龙和邹文怀

和前老板邵逸夫不同,邹文怀在香港开启了电影票房分红制度,因此,对影星颇有吸引力。

之后,凭借与李小龙合作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电影,“嘉禾”迅速崛起。反观“邵氏兄弟”因为老旧的理念,不断流失人才和票房。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8)

李小龙

对于聪明人来说,吃一堑长一智,不过,一世英名的邵逸夫在这方面却接二连三犯错。

1970年,他错过了李小龙,3年后,他又错过了许冠文。

1973年,“邵氏兄弟”旗下人物许冠文拿了自编的剧本《鬼马双屋》找到邵逸夫,希望能够拍摄,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邵逸夫拒绝了,结果,邹文怀及时送来橄榄枝,1974年《鬼马双屋》以625万港元的票房,刷新了票房纪录,借此,“嘉禾”正是取代“邵氏兄弟”成为香港影坛的王者。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9)

许冠文

邹文怀明白,只有放弃部分利益,才能吸引人才加盟,达到双赢的地步,相比之下,邵逸夫不肯放下姿态,不大考虑员工和演员利益,所以,逐渐被时代淘汰。

同时,“邵氏兄弟”的另一个弊端在于流水线作业,这虽然可以高产,但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嘉禾”摆脱了这种弊端,可以将主要的人力,财力集中投入到关键领域,这似乎又回到了陆云涛的制片理念。

1987年,叱咤香港影坛30年的“邵氏兄弟”正式停产结业。

这场恩怨并没有因“邵氏兄弟”停产而结束,11年后,老谋深算的邵逸夫给了“嘉禾”一记重拳,1998年,“嘉禾”租用20年的片场到期,邹文怀打算竞选一片新地,结果,邵逸夫联合其他6家电影公司抢先一步,然后,将这块地搁置,这导致“嘉禾”因财物问题一蹶不振,最终在2008年被大陆商人收购。

邹文怀谈李小龙武功怎么样(邵氏兄弟没落背后)(10)

邵逸夫

果然是姜还是老的辣。当然在香港电影没落的90年代,无论是邵逸夫还是邹文怀,都已经无法支撑了当年的繁荣局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