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

1895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忍提及的年份;甲午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忍提及的战争。

那个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耻辱的战争后,中国最屈辱、最悲情的地方是哪里?

不是战火蔓延的东三省、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而是一块远离战争的遥远海岛——被清王朝割让给日本的台湾。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1)

对宝岛台湾来说,那段屈辱、不满、悲愤的复杂感情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是那场战争后,清王朝“丢车保帅”,把台湾拱手割让给日本,从此让台湾如同弃儿一样远离本国本土,被日本殖民统治了整整50年(1945年光复),让海峡两岸产生了一道至今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痕。

1、晴天霹雳击中台湾

《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割台的消息便电报传到了台湾。

图:丘逢甲

他泣血上书朝廷:“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

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们闻讯大哭,联名上书:“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雠,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我们现在读这些一字一泪的文书,也能深切感受到台湾人的悲愤和激情。

人固有一死,宁可全台之民战死,也不愿屈辱地活!

可是,没过多久,台湾巡抚唐景崧就接到了总理衙门的复电,电文两层意思:

其一:“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

其二:“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

清王朝的回答很明确:台湾比起北京来为“轻”,为保北京不得不舍弃。至于台湾百姓,愿意内渡大陆的就来,不愿意离开台湾的就自动成为日本人,改衣冠。

就这样,台湾被无情地“交割”了,台湾人被无情地“抛弃”了。

清廷电文传出后,台湾愤怒了,市民鸣锣罢市,拥入巡抚衙门痛哭。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2)

图:台湾末任巡抚唐景崧

唐景崧也失去了理智,频频发电北京,两月之内多达二十余次。他在电文中甚至失去了臣子应有的口吻:“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这些电文中,还有一段话很有名:“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

但是,对这些悲愤交加的电文,清廷再无答复。

2、日本为何对台湾野心勃勃?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偏要提出割让台湾?

因为日本人对台湾觊觎已久。

从19世纪50年代以后,在日本国内便不断有人发出“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台湾”的叫嚣,日本政府要员更是赤裸裸提出:“取此地为我有,永镇皇国之南门”,并且还制订了《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其第五条写道:“土蕃之地……可视为无主之境。”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3)

当时,有一位在台湾的英国商人朗佛德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

“日本觊觎台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地理上看,地理学家可能这样说,台湾是日本以琉球群岛为终点的岛链上继续延伸的一部分,健全这条岛链对组成日本帝国十分必要;

从感情上说,三百七十多年前,在中国人获得任何立足之地以前,日本已试图在台湾岛上培植一块殖民地。若不是荷兰冒险者凭诡计占有了这块殖民地,并把日本人驱逐出去,日本本来可以长期占领整个岛屿的;

从经济上说,台湾岛对日本将来的潜在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再就战略而言,日本不用多少年就能够在岛上建成军事基地。万一将来中国恢复了足够的国力,并试图为目前遭受屈辱而对日本进行报复时,该基地不仅对包括汕头、厦门、福州等重要而富裕的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海岸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将使经过台湾海峡的中国南北口岸之间的海岸贸易线可能随时被切断。这样,日本南有不亚于旅顺的海军基地的台湾岛,北有派驻精兵把守的辽东半岛,就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东山再起。无论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日本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甲午战争在日本著名的河豚店“春帆楼”签署停战协议期间,日本人可以大快朵颐享受清朝这块河豚肉了。对于割让哪一块,日本政府内部有两种方案争论不休。

日本陆军主张:“辽东半岛是我国军队流血牺牲夺取来的,这和我国军队足迹尚未踏及的台湾不能相提并论。”海军方面则主张:“与其割取辽东半岛,不如割取台湾全岛。”

日本政府最终的决定是辽东半岛和台湾都要!(条约签署后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下,作价3千万白银被日本归还)当年10月日本提出割台方案,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使日本有了割取台湾的可能性。日本驻俄公使西德二郎建议:“既然我得此机会不能不索取土地,依本官之见,莫如以军费赔偿之一部指望于台湾,因此岛今后可给我以重大利益,且久被清国搁置,让之,对其国运之兴衰并无重大影响。”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4)

图:《马关条约》里的日方签名

这个建议对日本政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日方在《媾和预定条约》草稿中列入了“中国将台湾全岛割让予日本。”终于,最后签署的《马关条约》里决定了台湾被割的命运。

3、台湾人自主保台

收不到清廷任何答复的台湾人,终于意识到割台已经无可挽回,于是,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开始连日会商。众皆认为:“万国公法有‘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之条,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余里,自立有余。”

五月十五日,台湾绅民电总理衙门及各省大吏:“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

十六日,唐景崧电总理衙门称:台民“愿死守危区,为南洋屏蔽”,“此乃台民不服属倭,权能自主,其拒倭与中国无涉。”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5)

图:晚年唐景崧

这表明:台湾人民要自主保台了。

当然,说清廷完全不管台湾也不是实情。台湾人民无数的情愿和抗议,还有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也使清廷受到了震动。清廷迫于压力,命尚在日本的李鸿章“再行熟查情形,详筹挽回万一之法”。

但是,李鸿章很快答复: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已起程赴台,而且“词意甚为决绝”。

李鸿章还直接恐吓清廷说:“此处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

他所谓“他处”,就是指北京。苟安的清廷当然怕重开衅端危及京畿。所以,也就死心塌地,谕李鸿章迅速“前往商办”,以示“中国并无不愿交割之意”。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又实在只算个“裱糊匠”(他自称),挽回台湾实在是没有一丝可能。

至此,台湾人终于完全绝望。

五月二十一日,台湾在籍官员丘逢甲等共议,推唐景崧为民主总统。二十五日,台北绅民拥至巡抚衙门,由丘逢甲等捧送民主总统印及国旗。唐景崧朝服出,望阙九叩首,北面受任,大哭而入。于是,改年号为“永清”,寓永远隶于清朝之意。

日本人分析甲午(乙未痛事一)(6)

图: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台湾民主国国旗摹绘本

台湾人要靠自己拼了!

此时,日本进攻台湾的舰队已经黑压压地启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