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实习生 钟银佩 通讯员 唐景华 谭耀广 陈翘华

巍巍马耳山、蜿蜒鹤城河。清朝雍正年间建制以来,江门鹤山鹤城镇已经走过近290年历史。这里既是鹤山最早的县城所在,也是五邑地区著名的客家民系聚居地。如今,当地还保存有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群,以及客家花炮庙会等习俗。

当地也是“非遗”宝藏,一个镇内有9项各级非遗项目,其中就包括鹤山红茶制作技艺及客家花生制作技艺。这两项“能吃能喝”的非遗项目,至今仍保持生产。产品随着海内外乡亲的足迹行销各地,成为鹤山名品。

城因“鹤”而起

鹤城镇地处鹤山中部,与云浮新兴县交界,境内丘陵密布、山势起伏、溪流蜿蜒,可谓山清水秀。当地老人家对鹤城的历史非常骄傲,直言:“一部鹤山史,半篇在鹤城!”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1)

根据《鹤山县志》记载,从先秦至清朝前期,今日的鹤山先后分属不同县,至建县前,则分属新会、开平两县。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所载《建鹤山县记略》曾阐述了鹤山建县的原因:“新会境连开平,有山曰昆仑,曰皂幕,峻壁渊窟,绵亘数百……巢潜剽掠之徒出没黄昏、暮夜间,商贾困弊,村庄怖恐……为议割两邑交壤之地,创县山间以镇抚而安辑之。”当时新会、开平两县交界的山区盗匪横行,往来的商人和周边村民深受其苦,因而当地官员建议朝廷设县镇抚,以维持治安。

雍正十年(1732年),清朝决定从新会县划出古劳、新化、遵名三个都;从开平县划出双桥都全部、古博都的部分地方,新置鹤山县,并在今日鹤城镇区东南一带(旧称大官田)筑城为治所。从此一直到民国初年,鹤城都是鹤山的县治所在。

而鹤山和鹤城的“鹤”字,就来源于大官田筑城时的民间传说。据说,当年筑城时选址的北面有座小山,形似群鹤,因此县以山名,称为“鹤山”,而治所也称“鹤城”。另有一说称,当地多山,山溪纵横冲刷。当年大官田筑城时,刚开始因选基不准,连修三次都被山溪形成的洪水冲毁,后得白鹤指点另选地基,县城才顺利完工,当地人为纪念白鹤,故命名为鹤城。但究竟以哪个为准,就连当地的老人家也说不清了。

“客”从何处来

日前,记者走进鹤城镇城西村采访。刚进村内,就听到四周歌声此起彼伏。当地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地老人家闲暇时在唱客家山歌。

原来,鹤城镇是五邑地区著名的客家民系聚集地。当地的常住人口中,超过八成属于客家民系。根据当地文献记载,从清朝康熙年间起,粤东客家人就开始迁入此地。

清朝乾隆年间,鹤山人罗绍纶撰写了《十七村记略》。当中记载,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原籍大埔县的千总赖易胜奉命随营驻防大官田营汛。因见此处山多地荒人稀,便从家乡招来黄、罗、邱、蔡等姓前来垦荒定居。从当时起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吃苦耐劳的各姓客家人陆续从粤东迁来此地。至鹤山建县前,当地已开辟了17条客家村。

鹤山建县后,当地人口不足万人。首任县令黄大鹏为了充实人口,加速开发,以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外地人前来垦荒。时任两广总督鄂尔达在《开垦荒地疏》中就有记载,外地人迁居至鹤山垦荒,“给予庐舍、口粮、工本”“每安插五户,编甲人籍,即给地百亩”“十年免赋”等等。大量勤劳的粤东客家人纷纷应募,“抱儿背女而来,荷锄立庭际,求耕荒地……求地者日以百计”。这样一下子又来了300多户,大大充实了当地人口。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2)

对于这段历史,当地老人家还流传着“五子下鹤山”的故事。相传当年,粤东客家人吕于良、谢子耕、黄子成、宋子良、胡子宁等人,率领本族子弟先后来到鹤城周边的丰塘、月山下、下黄、云乡、禾谷等地开村定居。因五个人名字中都带有“子”字,遂有“五子下鹤山”一说。这个故事从侧面记录了客家人迁入鹤山的历史。资料统计,至嘉庆二年(1797年),迁来鹤山的客家人已达60余姓。

这些客家人凭着刻苦耐劳、坚韧顽强的优秀品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垦荒开村、休养生息、繁衍子孙。日积月累之下,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如鹤城客家花炮庙会,在保留客家人传统的护村主神灵崇拜同时,也结合了广府地区抢花炮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庙会风俗形式。

同时,鹤城镇也孕育出了多项“非遗”。根据统计,截至今年,鹤城镇共有客家黄酒、客家山歌、鹤城腐竹、鹤城花生加工工艺、客家上灯仪式、鹤城客家花炮庙会、紫丹苏陶、鹤山红茶制作技艺、鹤山狮艺等9项各级非遗文化项目。其中,“鹤城客家花炮庙会”更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名录。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3)

但要说起最为人所知、与客家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多数人会首选“红茶”与“花生”。只因这两项非遗,“能吃能喝”,而且“声名在外”。

客家茶香远播重洋

在城西村委会潮边坑村,余瑞华、王芳女夫妇种着约6亩茶树。他们也是鹤城当地为数不多的坚持用客家传统技艺制茶的茶农。鹤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日前入选江门市级非遗的鹤山红茶制作技艺,其基础就是客家传统制茶技艺。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4)

客家人会种茶、也擅制茶。建县之初起,客家人便在山间开垦茶园。许多老人家还记得这样一首客家山歌:“天公造物山为家,开邑早成三分茶。养活人口五有一,秋来满山银髻花。”唱的便是客家人在鹤山种茶养家的故事。首任县令黄大鹏因势利导,编写《鹤山茶鉴》引导种茶制茶,并组织茶商建交易墟市,逐渐在鹤城形成了一条“茶行街”。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5)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在广东外贸史上,从“茶行街”外销的马耳山红茶、白水带茶、坑尾红茶、三堡红茶、云乡红茶等鹤山名茶,曾是著名外销茶。广州“十三行”鼎盛时,商人在鹤城“茶行街”购茶,从广州出发通过海运销往欧洲;晚清时,“茶行街”的茶叶又经过潭江,中转港澳,最终销售到南洋、美洲等地。如今,余瑞华夫妇制作的红茶,也成了海外华侨的“抢手货”。据悉,潮边坑村有900多名乡亲长居智利。每逢回乡,他们都向余瑞华夫妇购买大量红茶带到智利。

“三焗三晒”手制香茗

当地客家人种茶制茶极为讲究。余瑞华说,茶园须选山环水绕、云雾缭绕之地,土质能保水、但又不要过分潮湿。他的其中一块茶园,便坐落于离家不远处的一处山凹位。茶园正好在一片生态林下,外面环绕一条山溪。茶树中间还种着几棵大树菠萝和土名“万紫千红”的树。余瑞华说,这样的地形,有山有水、园中有树,才能种出好茶。

采茶也要讲“时辰”。开春后至农历十月都是采茶的日子。只要天不下雨,每日拂晓时分雾气未散,王芳女便背着箩筐前往茶园采茶。专挑一芽两叶的茶青,采到日出之前就要收工,“不然太阳一出,最早采的茶青被压在箩筐底,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后面的凋萎工序就不好控制了。”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6)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7)

传统客家制茶工艺,全凭手工,非常考验制茶人的手艺和经验。经过“晒青”,把茶青晒软之后,便到了最关键的“三焗三晒”工序。余瑞华介绍,茶叶经手工揉捻后,要用竹筛盖住 “焗”一段时间凋萎;然后又要晾晒,晾晒时还要不断翻动以保证茶叶两面晾透。如此程序反复三次,过程中还要注意气候、湿度对茶叶的影响,随时调整每道工序的时间。“只有每道工序都做到位,才能做出好茶。”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8)

这样做出来的茶,由于不经火焙炒制,没有柴火味,入口满是茶香。记者品尝了两夫妇手制的茶,外观汤色金黄透亮,品尝时感觉芳香清雅、甘甜润喉,风味别具一格。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9)

可惜由于制作工艺繁复且要求甚高,两夫妇每年只生产约200斤茶叶,以优惠价格卖给同乡,赚点“茶钱”。余瑞华说种茶做茶不求赚大钱,“这门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想丢掉;而且客家人就好这口茶,要一直种下去。”

客家花生转型升级

花生因含有“花开富贵”“生生不息”等美好寓意,而成为当地客家文化中的亮点。每逢婚嫁、儿女满月、重要节庆日,花生始终是他们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小吃。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10)

根据《鹤山县志》记载,以往花生种植遍于鹤山全县,其中以鹤城、龙口最多,种植均在万亩以上。鹤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鹤城客家花生,原产于当地南星村周边。而被列入“非遗”的鹤城花生加工工艺,也诞生于南星村。

据介绍,民国初年,以烧炭为生的南星村村民赵连生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下,发明了独特的“泥焗花生”制作方法。选取老身且壳硬饱和度满的本土花生,制作时将适量山泉水和花生倒入大锅里,加入盐、桂皮、大蒜、甘草、八角以及秘制调料,用实木柴烧煮到沸腾时捞起花生;然后将黄泥土和木薯粉按一定比例倒进锅内,一边翻煮一边匀速搅拌,直至黄泥油浮出水面;再将花生重新入锅,与黄泥油搅拌,搅拌力度要均匀,让黄泥油均匀附在花生表面。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11)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12)

伴有黄泥浆的花生捞起后,铺开在太阳下自然晒干;再均匀铺在竹排上,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适当的火候让花生褪掉水分,完全烘干,这样制作出的花生壳脆酥化易剥,粒粒爽口入味,且营养和味道较好地锁在花生仁内。

鹤城镇鸡仔地村村民张国良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鹤城镇南中、南星、南洞村所有村民基本都从事花生种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地花生种植面积减少,许多农户洗脚上田,以“一灶一锅一炉”形式开设家庭式作坊生产花生。在兴盛时期,鹤城镇有了“花生街”,成为重要的花生产品储存中心和交易市场。

近年,鹤城客家花生又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鹤山市仔仔食品厂负责人赖双平介绍,如今,鹤城当地除了传统的泥焗花生外,还有甜酒花生、蒜香花生、五香花生、山核花生、陈皮花生等新产品。其中,陈皮花生已经成为仔仔食品厂甚至整个鹤城花生产业的主打产品。

江门五邑讲解词 五邑文脉鹤邑(13)

而根据鹤城镇政府的统计,目前,鹤城镇每年能够生产不同口味的花生食品过万吨,而且还开始生产食用花生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风行湖南、福建、贵州和上海等地。有的还漂洋过海,卖到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