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

90岁生日那天,他在手术台上连做两台手术;97岁,他拿手术刀的手还是一点都不抖。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他是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2019年3月15日,97岁的吴老和往常一样,在日记本里记录下一天的工作生活,这天,他依然是9点多起床,下午做了一台中肝叶3厘米肿瘤切除手术。这页日记的右上方,他标注着“手术一台”,还用红黑两色笔画了圈。那时,吴老可能还未意识到,这台手术,会是自己从医76年的最后一台。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吴老的家人向我们展示了他生前的部分日记。上述这样细细密密的记录,老人坚持写了几十年。日记一年一本,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一天不落。女儿吴玲说:“每台重要的手术,他都会详细记录情况,每月每年做了多少手术、出了多少差、开了多少会,也都有小结。”

做最后一台手术那天,吴老像往常一样,穿上手术服,站在无影灯下,将手探入患者腹中。虽然身材瘦小,发须尽白,他的双手却依然灵巧有力,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的结果。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1)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2)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3)

吴老最后一次手术(曹希 摄)

40分钟后,肿瘤被顺利摘除,血也止住了,学生周伟平扶吴孟超下了手术台,两人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拉起家常。97岁的老人,已经有些步履疲惫了,但提到病人、学生、医院,他依然挂着孩童般的笑,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刚完成的中肝叶切除术,曾是世界肝脏外科的重大难题,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禁区。1963年,吴孟超受邀到上海某医院参加会诊。病人的肿瘤长在中肝叶上,最理想的方案是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度让所有医生望而却步。他却说:“救治病人是不该怕承担风险的,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禁区就永远是禁区。”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吴孟超制定出多套精细的应急方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回忆起在吴老身边几十年的情景,周伟平哽咽了,他现在是海医大三院肝外三科负责人,但刚到科里来的时候,还是青年医生,吴老每天带着他们改病例、查房、做手术,成为照亮后辈前行道路的引路人。“做最后那台手术时,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还是要到手术室来看,到了该吃药的时间,也不愿意离开,因为手术室是他待了一辈子的地方。”

“2003年,手术186例,出差19次,其中出国5次”

“2005年,手术237次,出差30次,含出国4次,出差天数90天”

“2010年,手术191台,出差21次,出差天数58天”

……

每本日记的最后一页,吴老都会对当年的手术、出差情况做一个总结。到了新年,再在扉页写下当年的任务。在这位耄耋老人眼中,每年都是“关键年”,每年都“任务很重”,但他会给自己打气,说“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实现”,“要在去年发展的基础上,今年更加创新,更上一层楼”。

在女儿吴玲眼里,父亲一辈子都停不下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他一辈子的习惯。从家里的走廊就能看出——进门处有座一人高,两三人宽的书山,这只是吴玲收拾出来的父亲的部分藏书。八十多岁的时候,家人都认为他该休息了,但是他不肯,还想怎么实现医院第四次腾飞发展,跑了上海很多地方,2015年新的医院终于在嘉定落成,此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还在继续忙着新院建设、科学中心开张、人才招聘等多项工作。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4)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5)

吴孟超院士年轻故事(吴孟超院士生前日记首次公开)(6)

吴玲整理父亲的日记(赖鑫琳 摄)

这些,都被张张页页记录在日记本里,翻开日记,每行都工工整整,每本都扎扎实实,写满了吴老对党和军队的赤诚,对医院和人民的热爱。

看着那些熟悉的笔迹,吴玲说:“父亲一辈子都很认真,写日记是这样,生活是这样,工作更是这样,病人每一刀开在什么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指着空白处的一幅小画,上面只用寥寥几笔,画出了一个肝脏和其中肿瘤的位置,一目了然。“他总说,做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都退休了,父亲还没退休,看他那么大年纪,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我们心里也很感动。”

学生们与吴老朝夕相处,对他更是感佩。“吴老空的时候,会翻手术通知单,每一页都会仔细看,如果复杂手术没有安排高年资医生,他一定会细细询问。”周伟平说,“有时,吴老也会因为烦琐的签字闹脾气,可一进手术室,他就像变了个人,格外沉着平静。”

一本日记打开,就是一年厚重的时光之旅。有些话,吴老在日记里反复提起,2003年和2008年的日记扉页上,他都写着“人生十不可”——“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

有时,他会写下对自己的要求“心胸要宽广,手足要常动,脑子要常用,饮食要自制”“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些,也像是在告诉后人,要永远生机盎然,永远奋斗不息。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曹希 摄

来源:作者:刘雪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