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

《直亥三兄弟》“白描”式演绎平凡牧民的小康之路

钟自珍

晨曦中的直亥草原静谧、安宁,直亥三兄弟的剪影在微光中缓缓进入画面。微电影《直亥三兄弟》,以这样逆光拍摄的片头开始,奠定了整部影片缓和的节奏与抒情的基调,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南加、才桑加、华科三个贫困兄弟脱贫奔小康的故事随之娓娓道来。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1)

当第一书记华旦和常牧镇镇长骑马驰骋在直亥草原,群山苍翠、牧草摇曳。怎能想到,这片草原上的岗查村曾是青海省深度贫困村,全村400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1户。南加、才桑加、华科三兄弟就生活在交通不便、草场面积小的下岗查村,放牧曾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来源,三兄弟深陷贫困的泥潭不能自拔。随着影片慢慢流动,三兄弟的故事分三条线逐步展开。

南加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2)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3)

大哥南加首次在影片中露面,鞣制一张羊皮,坐在墙根,日复一日毫无希望的生活已然耗尽了他所有的热情,加之妻子病重,令他不堪重负。第一书记华旦的到来,让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妻子看病得以报销,自己也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他也曾有过致富梦想。

才桑加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4)

顶风冒雨、赶牛挡羊是二哥才桑加曾今的生活常态,辛苦不说,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加之牧草退化、草畜矛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书记华旦鼓励牧民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突破口,发展畜牧养殖脱贫致富。才桑加成立了畜牧养殖合作社。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往昔的一幕幕浮现在才桑加眼前,骑马沿着泥泞的山路去上学,没水、没电,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华科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5)

影片中,年纪最小的华科也最有闯劲儿。第一书记华旦初见华科,他与父母住在一起,虽然家徒四壁,但眼里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不愿“等、靠、要”,他们自立自强、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华科就是其中之一。在草原上,他与未来的妻子谋划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做电工、开超市、学木雕,他不断探索、尝试,而第一书记华旦的鼓励与帮助给了他人生启航的助力。终于,一贫如洗的日子成为过去,憧憬向往的生活变为现实。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6)

兄弟三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手足情深,又让三线交汇。医院中,三兄弟为生病的大嫂忙前忙后;华科办厂子没钱,二哥将自己仅有的牛送给弟弟;两个弟弟发家致富后,不忘大哥,共同帮助大哥办起牧家乐。虽然电影没有煽情的“泪点”,但草原人民特有的情谊在三条主线间流动。

影片以开放方式结尾,黄昏中直亥草原上,三兄弟的剪影再次出现,在三人对未来的规划中,影片落下帷幕,但草原上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永不落幕。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7)

观《直亥三兄弟》有感

康索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夕,由青海日报社编委会策划,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自编、自导、自拍、自演的微电影《直亥三兄弟》正式发布,成为青海日报社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通过网络文艺精品服务发展大局,唱响主旋律,网聚正能量的又一力作。

众所周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青海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5个,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面对这样的困难,省委省政府聚力攻克“三区三州”和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堡垒,不搞形式主义,力戒弄虚作假,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全省42个县(市、区,含大柴旦行委、原茫崖和冷湖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感恩党中央、感恩伟大祖国。

以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摄制组团队以微电影的形式,在三十分钟的影片时长中讲述了三个藏族兄弟在脱贫攻坚战中,生活改善、生产发展、创业致富的真实故事。影片选择了位于青海贵德、贵南、泽库、同仁和尖扎五县交界处,藏族群众信仰的护佑神山——直亥神山脚下贵德县常牧镇岗查村的三兄弟为主人公,从细微处着眼,以多视角呈现,很好地再现了我省藏区群众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影片有以下特点:

1、巧妙转场,全景展现。

影片以叙事为主,以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家访为一根明线,逐一交代了故事主题、地点、人物、时间等重要信息,也巧妙地实现了画面的转场和迁移。同时,通过孩子入学、家人就医、培训就业等穿插其中的情节,既丰满了故事内容,也全方位的反映出当地在精准扶贫中享受了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电力扶贫、饮水扶贫等多项政策带来的实惠和改变。

2、注重细节,自然真实。

影片从三兄弟身穿藏装迎着朝阳上山的剪影画面开始,同样由三兄弟身穿藏装一边爬山一边商量未来如何发展致富的画面结尾,前后呼应,给人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完整,也透过影片看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同时,影片在表现人物之余,通过辽阔的牧场、袅袅的炊烟和早起挤奶、手捻羊毛等镜头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当地如画的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此外,人物的性格、腔调、语气都是为作品的表述服务。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全部以藏语来交流,口语形象、自然真实。其中还有第一书记冒雨前往贫困户家的途中不慎滑倒的画面,自然地表现出第一书记的辛苦与付出,呈现出以小见大、微中知著的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3、善用对比,不言自明。

导演对影片中一些细节处理的十分用心。如:第一书记与主人公之一的华科在聊天中第一次说起了华科的婚事。要知道,因为彩礼过高,很多贫困地区的青年人面临着结不起婚的问题。在影片接近尾声时,虽然没有直白讲明华科已成家立业,却通过华科带着妻子、孩子与家人团聚的画面给观众以交代。其次,华科想要去县城创业,四处借钱遭遇碰壁与产业扶贫资金的全力支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华科穿着T恤加工木料时手被电锯割伤与影片结尾处华科身穿领带衬衫盘点一天藏式木雕家具销售收入的场景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融媒体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壮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平台已成为党舆论工作的新阵地和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作为地方党媒,能够主动转型,以微电影的形式开展策划创作,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应当给予鼓励。当然,我们不否认这部微电影还存在制作不够精良、影像还不够精湛、场景转换手法略显单一生硬等问题,但作为一部投入较小的微电影,它形式简单、短小精悍的特点恰恰符合了如今人们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传播效果令人期待。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8)

本色表演 真实再现

——微电影《直亥三兄弟》观后感

辛元戎

“实施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新媒体,如何反映这一历史性的进程?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拍摄的微电影《直亥三兄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直亥三兄弟》是由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自编、自导、自拍的微电影,取材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的脱贫攻坚实践。

常牧镇下岗查村位于直亥三兄弟神山下。相传,很久以前,该地经常遭遇病疫和盗贼之灾,造成人畜伤亡。阿尼玛卿山神就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老大拉旦妥美、老二扎西东智、老三更求久美来保护这里的百姓。

神话是现实的折射。常牧镇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泽库县两州四县的交界处,人口多草地少,草山纠纷多发,贫困人口占比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常牧镇既是贵德县唯一以牧业为主的乡镇,也是全县唯一的省定贫困乡镇。

正如微电影《直亥三兄弟》所反映的那样,是精准扶贫工作给这里带来了变化,带来了新希望。在影片中,“直亥三兄弟”一语双关,故事发生在直亥三兄弟神山脚下,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三兄弟,他们的原型是当地三位曾经生活贫困的牧民。

影片从细微处着眼,以多视角描述,多角度展现了常牧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给观众呈现了基层扶贫干部和现代牧民的良好形象。实际上,这也是青海牧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直亥三兄弟》是一部以藏语呈现,并配以汉文字幕的影片。这一点,是颇为贴合常牧实际的——常牧镇藏族居民占比较大。演员基本都是来自常牧镇的干部群众。三兄弟中,除了三弟之外,大哥和二哥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本人亲自出演。

影片中有两位走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的镇、村干部,他们是由常牧镇的两位老师出演的。影片中基层干部有时开着车、有时骑着马,甚至有时在风雨中步行在泥泞的道路上到牧民家中去开展工作,对于这些情境,这两位常年工作、生活在牧区的老师是再熟悉不过的,因此当他们在镜头前再现这些的时候,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弟华科办木器加工厂致富的情节,也有着生活背景。常牧镇梅加村有从事藏式木雕产业的传统,村子里有不少精于藏族木雕手艺的木匠,而且还办了七八个木器加工厂。华科这一角色就是从这些藏族木匠的生活中提炼的。

总之,在这部微电影中,演员们以朴实自然的表演,在镜头前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常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所走过的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直亥三兄弟》中还有一些颇具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细节,不着痕迹,独具匠心,为影片增添了文化的神韵。比如,影片一开始,大哥南加坐在自家院中鞣制羊皮的镜头,这是一个多么生活化的镜头。再比如,三弟华科与恋人在憧憬美好未来,筹划搬迁到县城后怎样发展致富时,他们跟前那一堵牦牛粪垒成的墙垛,又是多么具有牧区特色。还有影片最后,两个弟弟商量准备出资为大哥在神湖附近办一个牧家乐时,三兄弟的对话中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传说中,神湖郭拉措是直亥三兄弟出征凯旋后,龙王献上的青稞美酒。当地又传说郭拉措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每当吉祥的日子,她的两只耳环就会在湖面上显现。令人惊叹的是,影片镜头真的捕捉到了这并不常见的自然景观——湖面上显现了两个圆圈。

是的,美丽少女郭拉措应该向人们展现出她那美丽的耳环——在常牧镇牧民们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吉祥日子里。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9)

满满的幸福:《直亥三兄弟》微电影略谈

贵德县委宣传部 李元业

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摄制组要来常牧镇拍摄一部反映深度贫困地区牧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微电影,我听后非常高兴。脱贫攻坚是当下整个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践,说到贵德县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干得怎么样,实施了哪些项目,扶贫过程中曾发生过怎样的感人故事,扶贫成果如何,就不能不提到常牧镇。作为贵德县唯一的深度贫困乡镇,常牧地区通过国家政策倾斜、项目倾斜、资金倾斜等诸多措施,地区的水电路、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地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值得从事文学或艺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好好挖掘一番。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10)

作为媒体人,影片编剧才保时刻关注着贵德县,尤其是常牧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在常牧镇工作期间,作为好朋友,我与他经常交往,他走访了我镇每个扶贫干部,扶贫驻村干部和贫困户。他深入了解了常牧镇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扶贫工作开展期间,他曾多次来我县采访,报道了我镇脱贫攻坚战,走向小康故事。之前他带领三个采访小组深入采访了常牧镇6个牧业行政村,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扶贫素材故事,为微电影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他说,常牧镇的精准扶贫非常有实效,在项目实施难度系数高的条件下,贵德县上下不畏艰难,在全县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配合下,在常牧镇党委政府的攻坚克难下,大家步伐统一,行动统一,工作统一,完成了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高难度工作任务,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影片以精悍短小的篇幅,讲述了常牧镇三兄弟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和项目带动,携手努力最终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准确地反映出贵德县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生活效益、政治效益,起到了助推和激励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干部、群众的作用。再说说这部微电影故事的真实性。这部微电影确实反映出了常牧镇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生产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的大改善。真实再现了经过精准扶贫,贵德县常牧镇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青海日报新媒体中心拍摄的《直亥三兄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11)

言归正传,说说这次拍摄过程。今年六月,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摄制组奔赴贵德,与县宣传部门和常牧镇相关领导衔接后,展开了影片拍摄准备工作。他们克服了地域温差大、雨水天气多、交通不便、住宿不便等诸多因素,满身溅着泥水穿行于常牧镇6个牧业村,拍摄下一个个珍贵的镜头,撷取一个个美丽的画面和场景。他们本着“讲群众故事、故事群众讲”的宗旨,寻找和确定以亲身经历过精准扶贫全过程的牧民群众为主要演员,保证了微视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12)

讲一件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在拍摄初期,影片主人公之一,三兄弟中老三的演员没有着落。摄制组在讨论影片拍摄架构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本地小青年拍摄的微视频,觉得这个人很符合影片中老三的形象。向身边人一打听,认识这个年轻人。一个电话,这个年轻人就过来了。当然,最后审片时发现小伙子演得非常到位。

兄弟微电影预告片(微电影直亥三兄弟)(13)

在短短两个星期内,摄制组同志不分昼夜、不畏困苦,克服众多困难,高效率、高质量拍摄完成了整部电影,得益于他们对贵德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也得益于摄制组的敬业精神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我相信,这部微电影的播出,将再次展现贵德县广大干部群众聚力拔穷根、彻底摘穷帽的精神风貌。当然,这也是青海日报新媒体传播中心对贵德县宣传工作的一次大力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